黃先鋒
(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市龍臨鎮初級中學 廣西 靖西 533816)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完善應試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教學內容,活躍教學氛圍,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閱讀水平。
首先,大多數教師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閱讀教學時,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并不在意學生是否能夠接收,使得學生成為了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另外,便是教學氛圍過于壓抑,學生長期處于這樣的教學氛圍下,只會逐漸喪失閱讀興趣,甚至對閱讀產生抵觸情緒[1]。而且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也不利于學生對文章的了解和掌握,更別說讓學生背誦文章了,學生不懂其含義,就算背誦下來也只是死記硬背,根本不知道文章表達的含義和情感意義是什么。
其次,教師并未按照新課改的標準,實施以人文本的教學理念,依舊還是采取著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將主體位置歸還給學生,導致與學生之間毫無交流、溝通,無法知道學生的真正想法,也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學生標準的教學方案,自然無法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2.1 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和興趣。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便是讓學生能夠正確掌握我國名族的文字、語言,并能清楚地理解文字所代表的意義,從而感受到古人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而想要較好地理解語言的含義便離不開閱讀教學。基于此,教師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首先便需要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和興趣,從而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了解到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讓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作者的情感,進而掌握閱讀方式和技巧,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豐富有趣,新穎的課堂導入,以此來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對此,教師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設計多樣化的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和積極性。只有學生對閱讀產生了興趣,才會付出百分百的精力和時間進行閱讀。另外,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能一些文章的篇幅較長,其中會有大量的文字,會導致一些學生會缺乏耐心,嚴重者可能會直接放棄,還有另外一些學生可能因為自身的理解能力較為薄弱,會出現讀了一段文字后,無法較好地理解文章的含義,從而慢慢喪失信心,便放棄閱讀的情況。上述兩種情況都是比較常見的問題,也是教師需要重視并解決的問題。對此,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式,尋找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并以此為突破口,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措施,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感受到快樂,從而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
2.2 組織課外閱讀活動。一般課堂學習的時間只有40分鐘,而且教師所設置的一些環節在課堂內也無法較好的完成,特別是閱讀教學,教師不可能將整堂課都用來閱讀,也需要完成其他的教學內容。因此,在課內進行閱讀的時間十分有限,大部分的閱讀活動都需要在課外進行。當前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都是從原著中挑選的一個片段,或者是刪減和修改之后的文章。學生對這些文章的原著并未過多的了解,教師便可在教學完成后,給學生布置了解原著的任務,這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學生的知識面[2]。另外,教師還需要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如一些不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便可進行粗讀,以此來提高閱讀的效率。最后,便是讓學生多加閱讀課外書籍,課外閱讀比課內閱讀有更多地選擇,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挑選,也可以讓教師幫忙挑選。通過這樣自主選擇的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還能讓學生在無形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3 創新閱讀形式。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在閱讀中最困難的便是古詩詞和文言文。在以往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這一問題,所采取的方式便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長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不僅不會提高閱讀能力,而且還會消耗學生的閱讀熱情。這也是因為每位詩人所經歷的背景、事物、處境不同,所寫出來的古詩詞的風格也大不相同,教師讓學生死記硬背根本無法讓學生真正了解古詩詞的真正含義。因此,教師需要創新閱讀形式,開展多樣化的閱讀。
首先,根據不同的文體,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閱讀小說類型的文章時,教師需要讓學生著重注意故事環節以及人物的環境,從多個方面分析、了解小說的重點內容和故事情節;閱讀詩歌類型的文章時,需要注重古詩中作者的情感變化以及意象,并從作者描寫的景物中體會詩歌的情感變化;閱讀寫人記事類型的散文時,需要讓學生重點觀察情景的描寫,并從中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以及關注文章的行文線索。其次,專題的延申,豐富學生的閱讀量。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每個單元都是根據專題挑選的,如“傳統文化”、“感情”等。這樣排版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每個單元、文章的主要含義,把相似類型的文章放在一起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夠較好地學習。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專題進行補充,為學生選擇差不多的文章,以此來豐富學生的閱讀量,但也需要嚴格控制好閱讀量,畢竟閱讀量也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閱讀規劃,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
2.4 巧妙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由于我國大多數初中學校的班級人數都比較多,而教師只有一個人,平時不僅需要授課,還可能需要為其他班級進行教學,會消耗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師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便導致教學效果不盡人意。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為學生劃分為學習小組,使學生們可以共同學習,共同進步[3]。這樣不僅解決了教師的難題,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而且學生在小組學習當中,若是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還可以借助小組的集體智慧加以解決。
2.5 制定課堂激勵評價體系。初中生正是青春期,他們對于外界的評價極其敏感。根據相關教育實踐可以看出,外界的積極評價可以推動學生的學習動力,而負面評價便會消耗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學生這一特點,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激勵學生,鼓勵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正面評價,當他們受到教師的鼓勵和激勵后,自然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教學中,從而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還需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勢,如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教師需要給予他們鼓勵和表揚;當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后,教師可以豎起大拇指,肯定他們的努力;當學生的作業完成很好時,教師可以表揚他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會感受到成就感,便會投入更多地精力和時間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從而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總而言之,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需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養成良好地閱讀習慣,學會正確地閱讀技巧和方式,從而為學生今后的閱讀學習奠定一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