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梅/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武堅中心幼兒園
在幼兒美術教學中,若單純地引導幼兒展開模仿創作,則美術教學的方法過于單一,久而久之會限制幼兒的創造性思維。《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每一個幼兒心中都有一顆美的種子,要利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促使幼兒學著用自己的方法去展現美、創造美。鄉土資源指的是人們出生、久居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民間藝術、民俗風情等資源。在幼兒的生活中常常會接觸各種鄉土資源,因此若能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則能激發幼兒的興趣,促使幼兒更積極地參與到創新美術活動中。這樣就能讓幼兒的美術綜合素養得到提高。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在幼兒美術教學中要促使幼兒樂于收集美的事物,向人們介紹自己發現的美的事物,和幼兒一起用圖畫、手工制品等裝飾和美化環境。在教學中要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選擇一些鄉土材料,用來裝飾幼兒的生活環境,美化幼兒園的走廊、轉角等地方。這樣幼兒就能沉浸在藝術環境中,創作熱情也會提高。
揚州歷史悠久,擁有瘦西湖、大明寺、個園、何園等著名景點,揚州的瓊花、芍藥都相當有名。在美術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創設良好的藝術環境。首先給幼兒介紹紙工制作的瓊花,讓幼兒說說這是什么花,并給幼兒講述“隋煬帝賞瓊花”等和瓊花有關的歷史小故事,促使幼兒對具有揚州特色的風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此后引導幼兒自主參與到“美術角”的設計中。引導幼兒思考:“如何能用瓊花、芍藥、柳樹等事物美化我們的美術角呢?”有幼兒提出:“我們可以用綠色的塑料繩和綠色的紙制作出很多柳條,然后掛在天花板上,這樣柳條垂下來,給人很美的感覺。在這樣的環境中畫畫的話,讓人覺得很舒服。”還有幼兒提出:“瓊花那么好看,如果多一點的話,會更好看的。我想用絹布制作更多的瓊花,貼在墻上,做一面瓊花墻。”鼓勵幼兒親自動手,將天然的材料和人工制作結合在一起,展開創作,美化美術角的環境,并說說在這樣的環境下展開創作,能讓自己產生怎樣的心情。
環境對于幼兒的身心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個美好的環境能激發幼兒對于美的興趣,促使幼兒更積極地參與到美術活動中。若能引導幼兒自主發現各種鄉土資源,并將其運用到“美術角”的美好中,則能更好地激發幼兒的創作熱情,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創作潛能。
在《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特別提到要引導幼兒用繪畫、手工制作等各種方式表現自己的所見所想。在引導幼兒參與美術創作時,可以引導幼兒從生活中選擇各種廢舊物品,并思考如何廢物利用,將其運用到區角活動中。在幼兒的創想下,他們能用各種看似普通的鄉土材料,制作各種獨具匠心的美術作品。
引導幼兒參與到“煙花三月——我心中的揚州”美術創作活動中,在美術區角活動中,鼓勵幼兒使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廢舊物品作為創作的材料,用于展現家鄉的唯美風景。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搜索中。有幼兒提出:“我爸爸喜歡喝茶,泡過的茶葉就丟掉了。但是我覺得泡過的茶葉舒展開來,很像是柳樹的葉子,如果我能收集起來,粘貼在紙上,就能用來畫綠樹了。”引導幼兒結合揚州其他常見的風物展開廢物利用:“大家在吃完雙黃鴨蛋后,蛋殼能用來進行手工創作嗎?”幼兒提出:“我覺得蛋殼的樣子很像是一個人的頭,可以用來做手工小人。”又如引導幼兒思考:“大家能不能找到廢舊的麥秸、蘆葦桿等物品呢?你覺得這可以用來做什么?”幼兒提出可以將它們站在“蛋殼小人”上,用來做頭發。除了具有揚州特色的物品以外,還可以引導幼兒搜索礦泉水瓶、廢舊報紙、廢舊塑料袋等生活中更為尋常的物品,并思考要如何才能將它們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在這樣的美術區角活動中,幼兒獨具匠心地展開創作,體現了豐富的想象力。
在參與美術區角活動的過程中,如幼兒能適當地運用自己從鄉間田野收集到的廢舊物品,則能讓幼兒激發創作興趣。同時這樣的活動也能讓幼兒逐步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因此有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
在《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幼兒接觸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在鄉土美術資源中,除了繪畫以外,還有各種豐富多彩的編織藝術,如絨線編織、竹席編織等藝術形式,在教學中要適當給幼兒介紹這些具有民間特色的藝術品,并引導幼兒參與到手工編織活動中。此外還要鼓勵幼兒說說自己的創作理念,進而讓幼兒提升審美情趣。
編繩利用彩帶、彩繩等進行巧手編織,制作出精美的工藝品。在教學中首先給幼兒展示有“揚州第一串”美稱的文玩編繩大師李成英的某些作品,引導幼兒觀察繩結的編織方法,并思考如何繩結如何和香囊等配合在一起,展現出古色古香的韻味。此后則給幼兒分發一些繩帶,引導幼兒展開自主編織的活動。給幼兒介紹一下簡單的中國結的編法,讓幼兒親手練習十字結、紐扣結等中國結的編織方法。在幼兒掌握基本技能后,引導幼兒展開自主創作。能力強的幼兒可以將各種繩結的編織方法融合在一起,甚至自主創作編織方法;能力弱的幼兒則練習學過的編織方法,并將小珠子、鑰匙扣、小紐扣等穿在上面,制作出工藝品。在完成活動后引導幼兒展開自主表達的活動,說說自己的創作理念是什么,并評選一下,看看誰的作品最受歡迎。如有幼兒提出:“我用繩子將一顆大珠子和幾顆小珠子穿在一起,這大珠子就代表太陽,這小珠子就代表其他的星星。所以整個一串就代表天上的星河。”幼兒表達了自己對美的思考和感受。
圍繞手工編織工藝品展開賞析和自主創作的過程中,幼兒能在充分感受美的過程中萌發表現美的欲望。這樣他們就能創作出更多具有鄉土特色的美術作品。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要引導幼兒在欣賞自然界和生活環境中美的事物時,關注其色彩、形態等特點,并愿意和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美感體驗。在教學中要引導幼兒走入大自然中,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手觸摸,充分解放幼兒的時間和空間,并引導幼兒展開想象,圍繞自己的生活和觀察到的自然風光展開創作,繪制出幻想和現實相結合的美術作品,讓幼兒的創作思路更寬闊。
帶領幼兒走入大自然中,感受揚州獨有的風光,并引導幼兒展開觀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如引導幼兒觀察芍藥花時,先整體觀察,看看花是什么顏色的,葉子又是什么顏色的。然后再展開細部觀察,看看芍藥花的花瓣和其他的花草有什么不同之處,花盤是什么形狀的,看看葉子的邊緣具有怎樣的特點。在幼兒掌握觀察方法后,再引導幼兒展開美術創作活動,將觀察到的內容和自己的想象結合在一起。“大家看芍藥花周圍有好多蜜蜂和蝴蝶,大家想象一下它們之間會發生怎樣的小故事呢?能否編一個小故事,并將故事的內容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有能力的幼兒還可以將自己的想象世界編寫成繪本故事,講述給大家聽。如有幼兒寫的是小蜜蜂來到芍藥花叢中采集花蜜,結果迷路了,深夜還沒有回家,芍藥花召喚來螢火蟲,幫小蜜蜂打起燈籠,終于找到了回家的路。鼓勵幼兒圍繞圖畫展開講故事的活動,讓幼兒的語言能力也隨之得到發展。
在走進大自然,挖掘鄉土創作資源的過程中,幼兒能更好地捕捉身邊美的事物,并形成自己獨特的內心感受。幼兒調動各個感官系統,展開體驗和思考,這樣就能創作出更精彩的美術作品。
在幼兒美術教育中要充分利用鄉土資源,這些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資源讓幼兒產生親近感,進而拓展了他們的美術創作空間,能激發幼兒的創造靈性。組織幼兒圍繞鄉土資源展開美術活動,能讓幼兒增強對生活的認識,也能充分挖掘幼兒的美術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