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可方/池州學院藝術與教育學院
審美性作為音樂作品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受眾(音樂接受主體)對音樂作品的良性或惡性感知是創作者創作熱情、創作方向和創作價值的基礎,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音樂作品的質量低劣,而審美態度水平是區別不同音樂接受主體審美水平的集中體現。提升音樂接受主體的音樂審美態度,使其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獲取高質量的音樂享受和音樂美感,充分感受高雅音樂的旋律之美,接受創作者通過音樂作品表達、傳遞的音樂內涵美和深層次價值,從而通過音樂作品獲得情感和心靈上的愉悅和共鳴,最終激發創作者的創作靈感和創作熱情。
審美態度在音樂作品欣賞及美學挖掘過程中極其重要,審美態度的積極或消極表現是音樂作品本身表現力及感染力的直接反映和有效反饋,是決定音樂接受主體審美價值取向的關鍵因素。音樂接受主體對音樂作品的良性或惡性反饋是創作者創作熱情、創作方向和創作價值的基礎,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音樂作品的質量低劣。音樂作品應引導音樂接受主體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幫助音樂接受主體培養端正的審美態度、高尚的審美觀、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優質的審美意識,提升音樂接受主體審美價值高度。
現階段音樂作品宏觀上可以分為金字塔形狀,頂層是塔尖上的高雅音樂,是陽春白雪音樂作品的核心代表,底層是集聚負能量的低俗音樂。培養音樂接受主體端正的審美態度,就必須將其由底層音樂作品引導回歸到頂層音樂作品,提高音樂接受主體的審美態度水平。審美態度水平是區別不同音樂接受主體審美水平的集中體現,也是音樂接受主體對音樂作品表現力的有效反饋。只有提升音樂接受主體的音樂審美態度,才可以使其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獲取高質量的音樂享受和音樂美感,充分感受高雅音樂的旋律之美,接受創作者通過音樂作品表達、傳遞的音樂內涵美和深層次價值,從而通過音樂作品獲得情感和心靈上的愉悅和共鳴,最終適應和轉變音樂接受主體審美價值取向。
審美態度是審美活動中音樂接受主體超越自我表現和實際功利取舍對審美對象的理性審美靜觀。音樂接受主體對音樂文化的審美過程是兩者在思想、感情和藝術理念上的碰撞和融合,從而引發音樂接受者與音樂文化的共鳴,所以培養音樂接受主體的審美態度,必須有效結合、統一音樂審美主體的心理定勢、審美意識及審美想象。
從審美心理視角來看,心理定勢是音樂接受主體接觸音樂文化前、進入欣賞狀態前的具體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需要通過一定的媒介傳播或者一定的場合設置,其本質是音樂接受主體的潛在心理結構狀態。若音樂接受主體受到某一類型審美對象(音樂文化)的長期、深刻影響,則會使其潛移默化的偏愛此類音樂文化,形成范式審美活動,進而形成具有一定特征的審美心理定勢,形成有個體差異的“審美經驗”。審美經驗是音樂接受主體長期審美過程的積累和沉淀,是音樂接受主體與音樂作品在情感、心理及審美觀念等方面的契合所形成,是音樂接受主體情感經驗模式、心理經驗模式和審美經驗模式。
音樂作品之所以成為大眾頗愛的藝術表現形式,原因在于其創作過程包含豐富的審美元素。音樂接受主體若想真正讀懂音樂作品深層次的含義,其就必須充實音樂欣賞過程及審美過程,加強對音樂作品的品讀、理解和感悟,感受音樂作品中創作者所蘊含的、想傳遞的情感和故事,所以審美意識是音樂欣賞能力的集中體現和核心反映。音樂審美意識基于音樂作品藝術美感而存在,音樂作品本身就是一門抒發、傳遞創作者情感的藝術形式和一種潛在的、深層次的審美活動,音樂欣賞過程是一個極具創造性和個體差異的審美活動,而音樂審美意識是音樂接受主體的主觀認知活動和內心豐富體驗,審美意識貫穿于整個音樂欣賞過程,所以培養音樂接受主體審美意識對豐富音樂欣賞過程、感受音樂美感極其重要。
審美想象是人腦根據原有記憶表象,對基礎表象材料進行個體特征解讀、篩選、分解和重構,以形成煥然一新的新形象和新表現形式。音樂審美想象是音樂接受主體在音樂作品欣賞過程中借助個人思維轉換和理解角度偏差對音樂作品的深度加工、重新構造和二度創作。音樂審美想象作為音樂接受主體審美態度構成的核心因素之一,作為一種極具個體差異的特殊心理活動,其不僅是音樂創作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機制,豐富音樂審美活動過程的集中體現,還是音樂接受主體在審美感知選擇基礎上的再創作過程,在音樂審美態度的培養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提升音樂接受主體審美態度水平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音樂接受主體自我意識到音樂作品的高度美學價值,從而提高自我發現美、辨識美及欣賞細微之美的感知能力。
審美態度水平的提升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其需要音樂接受主體在日常生活中重視思維方式和思維意識,培養自身善于觀察與總結音樂作品的優秀習慣,有意識第提升自身審美水平。審美是一個個體差異極強的過程,反復審美不僅可以訓練音樂接受主體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與辨識能力,還可以提高音樂接受主體的審美態度水平。審美態度水平的提高應從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進行,主要以音樂作品的藝術性教育為主要培養途徑和培養方式,充分發揮音樂接受主體對音樂作品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
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寶庫的一把金鑰匙,其不僅可以啟迪人生、激發想象力,還可以活躍音樂接受主體和創作者的思維深度,實現音樂與其他學科領域的優勢互補。音樂的無語言局限性和豐富的感染力、表現力,使得音樂接受主體的形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得以發展,更錘煉其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所以提升提升音樂作品自身價值不僅可以提升音樂接受主體的審美態度水平,還有助于調動音樂接受主體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的記憶力、聯想力、想象力,培養其細節感知力、整體記憶力、發散式想象力以及綜合性的創造性能力。
審美態度來源于對個體自身的一種審美,其通過調整身心活動使得審美活動順應審美需求,是人類適應社會環境轉變和發展的必然。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之所以需要樹立端正的審美態度,原因在于審美具有一定的價值性,審美是將美作為一把衡量社會發展程度和發展結果的標尺,即良好審美態度是個體適應社會發展、感受身心愉悅、創造和享受美好生活的前提條件。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審美態度與人的全面發展息息相關,只有具備端正審美態度和良好審美修養的音樂接受主體才能喚醒對美的追求、美的表達和對美的深度創造,最終才能幫助其懂得審美和欣賞美。
審美態度的本質是接受主體對其所處的時代、社會和生活環境等多維度、多層次的主觀體驗。本文以音樂接受主體審美態度培養路徑作為根本出發點,提出審美態度是一種特殊的、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論述音樂接受主體提升審美態度水平的必要性,并結合音樂接受主體審美態度培養的心理定勢、審美意識、審美想象三大基本前提條件,提出音樂接受主體應從思維方式、思維意識、作品價值、自身全面發展等角度培養審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