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龍
1991 年,我參加了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次全國注冊會計師考試,1992 年進入會計師事務所并取得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直至2012 年退休,我在注冊會計師行業工作了二十年。
我的同事曾經調侃我有一個完美的會計人生,因為我的會計生涯正好是三個等分:前十年在國有大中型企業做財會工作,中間十年到會計師事務所做審計工作,最后十年在市級注冊會計師協會搞行業監督與管理。表面看似光鮮,背面卻有些“悲催”。因為我是老三屆知青,十六歲就下鄉插隊,粉碎“四人幫”后回城進學校學會計時,已是三十歲的老青年了。
當年參加首屆全國注冊會計師考試,雖然只考四門課程,但難度在于沒有考試教材、沒有培訓上課,也沒有輔導資料,全憑自己看書復習。我只有大專的底子,于是向稅校老師借了一大摞書籍,在書海中苦讀專研了三個多月,終于分兩次考取了注冊會計師資格,在四十歲的年齡踏進了注會行業的大門。
不怕大家笑話,我第一次出審計外勤時還帶了一把算盤,用來計算會計科目匯總平衡表。當時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編制審計工作底稿,我是參看了省所(現更名為“天衡會計師事務所”)的底稿,依葫蘆畫瓢開始做底稿的。憑借十年企業會計的經歷,經過學習很快就上了手,三個月后開始擔任項目經理。
做審計項目非常辛苦。在每年一至四月做年報審計的忙季,幾乎每天都是挑燈夜戰。記得最晚的一次是到宜興南部山區一個鎮上的外商投資企業去審計,外勤結束已經晚上九點鐘,為了趕回去出報告,企業借了一臺拖拉機連夜把我們送走。將近九十公里的路程,拖拉機在漆黑寂靜的山林小道上“突突”跑著,一輪明月掛在空中,“嗖嗖”的冷風裹挾著蹲在車斗里的我們,回到家已過午夜時分。
審計工作很復雜,并具有挑戰性。九十年代我到一家中外合作的紡織公司去審計,對該公司的生產成本提出了審計調整意見,但他們的中方老總卻不以為然,為此我們發生了爭執,差一點還拍了桌子,最后在我的堅持下勉強作了調整。后來該公司的合作外方要提前拿回資本,中方老總不知如何是好。我憑借專業知識,按照中外合作企業法的規定,幫助公司聯系財政部門,辦理手續,順利解決了問題。
在事務所工作的日日夜夜,我好似忘了時間、忘了吃飯,忘了娛樂,一門心思投入到審計、會計和稅務的工作中,這樣的生活又忙碌又枯燥。但正是這十年的一線審計歷練,對我今后搞行業監管和注冊會計師培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領導的培養和同事的幫助。當時我們所的馬慧蘭所長(曾任江蘇公證會計師事務所所長、江蘇省注冊會計師協會副會長)就鼓勵我們多寫專業論文,并支持我們參加全國性的專業會議,使我在業務上提高很快。當時所里的顧問、前輩丁連甫老師(曾任無錫市財政局會計處長)是資深的會計和審計專家,他教導我做審計要“大處著想,小處著手”,這對我以后形成“跳出審計做審計”的理念有很大的幫助。
回憶往事,我的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大家的支持。在這里,我要對行業里所有曾經幫助、扶持和鼓勵過我的老領導、老同事和老朋友們,說一聲真誠的感謝!
2001 年,我調入江蘇省無錫市注冊會計師協會。我到注協工作后,對注會行業的情況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國注冊會計師是改革開放的產物。由于我國注會行業起步晚、底子薄,與國際“四大”會計公司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這就需要我們奮發努力,迎頭趕上。
從九十年代開始,報考注冊會計師的人數每年爆滿,取得資格后注冊的人數也快速增加。到本世紀初,新辦的會計師事務所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行業呈現快速發展的局面。
在注會行業中,絕大部分從業人員都非常敬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但是行業內部存在的問題也不少。當時行業的整體專業技術、質量控制和服務水準不高;有的事務所沒有風險意識,草率執業、險象環生;有的小所理念陳舊、技術落后,內部控制(比如三級復核制度)形同虛設;還有事務所之間為爭搶業務搞不當競爭,手段五花八門;更有甚者,在職業道德上淪落,缺少誠信,出具虛假審計報告,受到行政處罰或承擔刑事責任。
針對存在的問題和矛盾,當時協會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注冊年檢方面,我們主要查處兼職情況(即自身已有工作單位,再到事務所注冊執業);還查處同時在兩個以上事務所執業的情況,清理執業隊伍。
在行業監管方面,我們成立了行業內部的監管檢查隊伍,每年都對事務所進行執業質量檢查。針對發現問題的性質,采取談話提醒、警告處分、通報批評,直至暫停執業或注銷職業資格的處罰。對于檢查出的問題,掌握以下原則:如果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較好,只是因專業技術不夠而造成工作底稿上的缺陷和問題,盡量采取談話提醒、追加培訓等手段,積極幫助他們提高;但對于心術不正、造假欺詐或者在社會上造成較大不良影響的,堅決給予重罰和采取嚴厲措施,保證整個行業的質量和聲譽。
在培訓方面,省注協組織了一支專業水平較高、力量頗強的師資隊伍,每年在事務所業務不是太忙的夏季,進行大規模的培訓上課。不參加培訓或沒有修滿培訓學時者,注冊會計師年檢不能通過。
在多年的協會工作中我發現:一方面,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在社會上地位不高。在國外,注冊會計師行業被稱為“看家狗”、“替罪羊”,一旦公司出了問題,都會首先拿審計報告開刀,追究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責任。從這點看,注冊會計師很像是“弱勢群體”,需要協會的幫助和扶持,以提高職業道德和執業質量為前提,力爭獲得社會話語權。另一方面,對少數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因職業道德低下、執業水平不高、出具虛假審計報告、嚴重影響行業形象的,協會要出重拳進行監管處罰直至清除出門。
在注會行業,擺正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兩者關系尤為重要。注冊會計師通過審計執業,由被審計單位支付審計費用,從表面上看企業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但更重要的是,注冊會計師肩負社會責任,就像不穿制服的“經濟警察”,要敢于向審計發現的財務報表中的重大錯報說“不”,要切實維護市場經濟的良好秩序。我們行業的性質決定了注冊會計師絕不能一切向錢看。我們看似是以專業技術在做鑒證和服務,但說到底我們的工作是在做人。敬畏職業操守,堅守職業道德,主持社會公道,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是注冊會計師的良心和使命。
當今,我國進入了新時代。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廣泛運用,新的審計理念和方法定將應運而出,注會行業必將迎來翻天覆地的創新和巨變。展望未來,我作為一個行業老兵,衷心期盼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能夠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建立起一個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高質量的注會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