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民祥/中共肇慶市委黨校
網絡輿論監督在我國現有的制度安排下,其達到的效果比較理想,網絡輿論監督極大的激發了國內民眾對監督和約束的活力,但是要使網絡監督壯大發展為同新時代與時俱進,能夠很好的預防、教育、懲治腐敗行為,真正的從制度層面發揮作用,網絡輿論監督要走制度化路徑。目前我國對網絡輿論監督制度建設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如理論研究滯后、人治傳統阻礙制度化建設、網絡輿論監督法規不完善、相關制度保障不健全、網絡監督與現實監督對接不暢、部分政府官員存在“厭網”情緒、公眾法制意識淡薄等。面對以上問題,要想加快推進制度化建設就要在一定的立法基本原則和處理好網絡輿論監督與相關權利的關系的同時,不斷的加強我國網絡輿論監督立法、構建網絡輿論監督相關制度、促進憲法訴訟化、創設有利于網絡輿論監督制度化建設的社會環境等,來實現網絡輿論監督的制度化建設,使其正效應疊加、放大。
由于我們歷史上的原因,形成了在某些歷史階段存在行政權一權獨大的局面,這樣可能會使得公民個體權利在面對強大的公權力侵犯時幾乎無能為力。但是隨著我國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以及出現的網絡輿論,成為普通公民在個體權利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者受到侵害時,有了一個很好的表達抗議的平臺。2011年4月22日,湖南株洲58 歲老人為抗強拆點火自焚,是對人權的嚴重侵犯,但從事件的背后,人們思考的應該是所有的個人權利。執法者所行使的每一項公權,都是法律賦予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約和人民的監督。對強制拆除不論出于什么目的,不論依照什么規定,不論來自何人指令,都是違反我國憲法的。這樣一種設身處地的質詢,正代表了網上無數憤怒聲音背后的心理,那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被侵犯的時候,為他人爭取權利,就是為自己爭取權利。在處女被指賣淫的“麻旦旦案”、發生在延安的“夫妻在家看黃碟案”、就讀就業方面的“乙肝歧視案”等更多的維護個人權利的事件中,網絡輿論的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些個體事件的解決,其意義不僅僅在于某些個人的權利得到維護,更重要的是,對于加強人們對自我權利的認識與保護,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網絡輿論還為維護共同權利的眾多個體提供了一種聯合的可能,使個體弱小的維權力量由于聯合而得到增強。
新時代信息的傳播具有自由性以及信息內容的廣泛性這樣的特點,網絡輿論監督恰恰適應新時代信息傳播的方式,使得它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網絡輿論監督的形式和內容可以說比較豐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網絡輿論往往一旦形成,很快會產生上下互動,包括被監督人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都可以在網上直接進行對話,在網絡無所不在的監督環境下,任何違法行為都難逃被曝光的命運。
網絡輿論由于其廣泛的參與性,使輿論能更好地傳達民眾的聲音,網絡的各種手段,都為民意的表達提供了可能。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網絡媒體同時兼具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和大眾傳播等功能,因此,在重大事件上,網絡不僅給個體的意見表達提供了可能,還可以輕而易舉地將這些個別的意見匯集起來,使之成為一種強大的力量。2011年7月23日,在“7.23”動車追尾事故中,網絡輿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官方迅速做出反應,進行危機處理,事故發生后,一名乘客在事故列車上用手機發微博寫到:“我乘坐的動車D301 追尾啦”,隨即,被網友迅速轉播,引起了網友的嚴重關注,為該事件的責任歸屬與賠償善后的進程起到了不可小視的推進力。
在現實網絡監督過程中,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網絡監督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誠然,網絡監督不是洪水猛獸,但是它也完全不是濟世良藥,因為網絡畢竟只是一種不具有強制力的“軟監督”,不是解決問題的地方,而是提出和發現問題的地方,而問題真正能夠最終解決的途徑,仍然是需要訴諸于現實中的國家機關的正式監督。倘若網絡監督能夠激活國家機關的正式監督,能夠使被監督主體的行為有所改善。網絡監督是個曝光平臺,是削除違法犯罪的利刃,它所發揮的威力,在近些年收效頗豐,但在有些被網絡、網民揪出來的不良者,卻在公眾關注的視野中,不了了之。
網絡輿論監督固然是制約公權力的一把利刃,但是這把利刃的持有者,卻往往會存在情緒化、臆斷性的“亂揮亂砍”傷害無辜。在網絡輿論監督進行制度化建設的時候,我們不單單只看到政府層面的制度規范,對我國的廣大公民,依然要進行制度規范,因為公民參與到網絡輿論監督中,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的行為不合法,做法不得當,不但影響著被監督者,更重要的是對阻礙了系統科學的網絡輿論監督的制度化建設。任何事都不能片面的看問題,網絡輿論監督同樣也是,在制度化建設的道路上,對監督的主客體的兩面的制度規范同樣重要,“網絡暴力”在網絡監督中時有發生,究其原因,就是網民的法制意識淡薄,對自己在網絡上的言行,沒有認識到其可能導致的后果,以及自己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尤其是在網絡環境里,由于其開放性、隱匿性的特點,致使人們在網絡中“肆意妄為”毫無顧忌,對網絡輿論監督的健康成長有害,嚴重的阻礙了網絡輿論監督制度化建設的步伐。
近年來,網絡輿論監督規范化建設問題一直是一個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我們的社會生活、經濟生活、政治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有著許多制度、法規、規范。網絡輿論監督也呼吁相關法律的引導和規范。從上個世紀末,我國逐步進入互聯網社會,相關的網絡監督等法規法律逐漸制定完善,但是由于起步晚,觀念跟不上時代發展等各種原因,現有的法律法規對日新月異的互聯網發展速度評估不夠,日益跟不上時代發展,存在實際操作難、時效性不強、針對性不強、約束機制不健全等很多不足,而且在執行中發現有些法規法律條例存在空洞、難于執行等,特別是針對公眾隱私權、公眾知情權、官員違法監督權、名譽權等的保護更是不夠健全,因此應盡快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形成完整而全面的法律體系來規范網絡輿論監督。網絡輿論監督可以更好的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進行監督;通過制度化建設,網絡輿論監督度可以更有效的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進行廣泛的監督。
網絡輿論監督作為一種監督形式,是一個新生事物,它的積極作用已經發揮出了驚人的力量,但是,在現階段我們若想讓它快速的成熟穩健,必然離不開對其進行系統的制度化建設。制度的特征主要表現為指導性、約束性,鞭策性、激勵性,規范性和程序性,制度可以規范的比較詳細,比如規定相監督人員具體做什么工作、監督人員如何開展工作都有一定的規定和指導,同時從制度上明確監督人員不得做些什么,底線邊界在哪里,詳細規定違背了會處罰,處罰的程度等等,制度在網絡輿論監督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我們也要理順網絡輿論監督中的規矩,它是規范,是社會行為的規則、條文,它保證了社會法制化的秩序,是各項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凡事若要降低“風險”、堅持“勤政”、促進“發展”,那么建立制度化是必然的。正如我國網絡輿論監督的現狀,要想更好更大的發揮它的積極作用,科學的系統的制度化建設是必經之路。
網絡輿論監督存在諸如非當場性和非當面性造成的隔膜、非理性的情緒、激烈的言辭、語言的暴力乃至多數人的暴政都很常見,而且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因此,筆者個人的粗淺建議,應該設立相關的法律來促進網絡輿論監督的健康發展,就是設立相關的具體法律:
第一,我們要設立保護政府官員及其家人或者是非被監督人員的隱私保護法律,明確的制定一個界限來約束,網絡監督者的監督權的行使范圍,從而來有效地避免網絡暴力的出現,在此法律中,要明確相關的法律責任的承擔及其后果。
第二,就我國的司法審判程序中的網絡監督的介入的目前的情況,結合司法公正與審判程序的相關規定,對與網絡監督有可能導致的過度的干擾司法程序的行使,進行法律層面的相關規定,從而來是“網絡審判”更加的規范和有效性。
第三,對于網絡上的信息的魚龍混雜,以及過度的“民粹主義”泛濫,所導致的偏激的網絡言論的存在,要設立對與這些言論的發布者的法律責任的追究,從而能夠有效的限制和盡量減少這些言論的出現,進而來維護網絡輿論導向的正確性,防止網絡輿論被不法分子及別有用心者的利用。
互聯網在中國新聞信息傳播領域得到充分應用。國內大眾在互聯網、聊天工具等網絡發表言論應受到法律的認可和保護,并在法律許可范圍內,有發表言論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