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梅/貴州省綏陽縣綏陽中學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全世界解放的基本理論、觀點和學說的體系,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學的指導思想。但是,中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文化傳承底蘊的文明古國,其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歷史悠久,而其靈魂早已植根在中華民族的骨子里,我們要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并使之與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唯有實現其“揚棄”,堅持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繼承、既吸收又創新,而且還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從而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科學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外來品或者是迫來品,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理論和學說的科學體系。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的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創造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的理論思想,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需要把中國的基本國情與之相結合,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延綿四五千年,古時期,中國的文化傳播有百家爭鳴的現象,后采眾家之所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其實質就是“揚棄”,既批判又繼承,既克服又保留。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所創造的東西,他們對中國的國情不了解,而且他們所創造的科學理論主要是在當時的歐洲,對中國的國情及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但是不能說馬克思主義就不適用于中國,因為馬克思主義不是書本教條,不是死板僵化的東西,我們不能照搬照抄其中的東西就能適合中國的國情和中國的發展。只是我們要攫取其中對我們有用、適合、符合我國國情的東西;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雖然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但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符合現在的中國的發展,所以我們要批判其中不好的部分,繼承其優秀的部分,吸取其中的精髓,把它與從馬克思那里吸取過來的適合我國的那部分相結合,創造出符合我國發展的科學理論。所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去吸取馬克思主義中的符合中國的東西并把它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適合中國發展的科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首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學說大廈的基礎和重要的構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是當時歐洲哲學光輝結晶的德意志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然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離開我們人類的文明大道而獨自創造或者是從天而降的、死板僵化的學說。我們人類思想智慧的發展是以整體的形式推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普遍真理,同樣也是我們人類思想智慧的結晶,也包含著中國的傳統哲學。
不管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中國的傳統哲學,它們都是人類的思想結晶、智慧之光,都是哲學百花園中的奇葩,雖然它們所形成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蘊不同,但是它們都具有很多的普遍性,因而也就可以交流和對話。
中國傳統哲學同古希臘羅馬哲學和古印度哲學,并稱為世界哲學的三大源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上下五千年,其文化博大精深,包含著許多豐富的唯物思想、辯證法的思想與唯物史觀的某些因素,在其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不少的相似之處,這樣更有利它們的融合。
中國傳統哲學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在先秦哲學中,《易經》、《老子》、《莊子》和《孫子兵法》等古典名著,都對矛盾法則有很多的論證。《易經》是最先提出“矛盾對立統一”的思想;而《老子》對這一法則作了詳盡的論述,《孫子兵法》中的“奇正轉化”的觀點等都對矛盾法則進行了大量的論述。而后世的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王船山等著名哲人也對矛盾思維進行過不少的探索。特別是作為集大成者的王船山直接繼承了張載的“動靜”觀,提出了事物內部的陰與陽的對立統一是事物運動發展的源泉。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矛盾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的德意志古典哲學家黑格爾的矛盾觀十分相似。
在中國的西周時期,“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已經萌發了。孔子、墨子都把天推崇為“上帝”;而荀子則把天理解為自然界,提出了“人定勝天”的思想。到了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思想等,但是他的這一思想是唯心主義的。到了宋代的理學,“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更加成熟,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最先使用了“天人合一”這一哲學用語,并且對“天人合一”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天即自然,人與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互相作用。“天道”即自然規律,它制約著人的活動,而人類在尊重“天道”的前提下,可以實現天與人的和諧統一。
中國的古代哲學也對認識與實踐的關系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探討。一些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哲學家、教育家提出行先于知、由行及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認識到了實踐是認識是基礎和源泉。明清之際的王夫之提出“知之非艱,行之唯難”的思想,后來又提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重要的知行統一學說。王船山對知行關系進行了比較深刻的探索,形成了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知行統一觀,初步揭示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的目的、發展動力和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等一系列光輝思想。
在社會歷史觀和人生觀上面,中國哲人從唯心主義出發闡述的,但其中也不乏有許多價值的思想。孔子推崇“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而孟子則宣揚“重義輕利”、“舍身取義”都是強調了人的尊嚴與價值。中國古代思想家還從“人為貴”和“民為貴”的觀點推出“人和”的思想,孟子主張“仁政”、墨子則主張“兼愛”的思想。今天,我們要批判的繼承和吸收“人和”觀眾積極的思想,正確處理人民的內部矛盾,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以上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精髓的極少部分,這些思想對中國近現代哲學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要科學地、實事求是地闡述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思想精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發展置于整個人類智慧的繼承和發展中來理解,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哲學思想聯系起來,。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十分相似的內容,所以馬克思主義能夠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
對于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就就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改造中國的傳統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是指毛澤東同志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改造和提升中國傳統哲學,毛澤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時也繼承了先人們的優秀思想,毛澤東利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改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并反過來運用其中一些為中國人民喜聞見樂的形式,表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從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理論準備和主觀條件。
毛澤東對中國古代哲學,尤其是宋明理學,是非常熟悉的,而且他對古代哲學家的名言名句的嫻熟運用和創造性的發揮與改造,不但升華了中國古代優秀的哲學思想,而且還豐富和充實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毛澤東還運用中國傳統中比較嫻熟的大家容易接受的方式來概括和表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刻含義,把它們變為中國老百姓所能夠理解和掌握的中國化的東西。
毛澤東哲學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基礎,而毛澤東哲學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和發展,但是其理論的具體內容和表述形式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論十大關系》和大量的軍事著作和文獻,都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唯物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和軍事辯證法等內容的繼承、發展和創新,并把它們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具體化為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最終運用在中國的具體實踐中,使之與中國的革命實踐結合,形成適合中國發展的思想體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碰撞中,經過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哲學在中國第一次飛躍,即毛澤東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運用和發展。不僅如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而且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本著對本國優秀傳統文化“揚棄”的精神,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又一次實現了飛躍,創造出了鄧小平理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以及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豐富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體系,形成了 適合中國發展的科學理論。
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的觀點,中國的每代領導人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一次又一次飛躍,創造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吸收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黨建思想的優秀部分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進一步發展。我們要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大力弘揚求真務實之精神,創造出了科學發展觀,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關于發展的思想又一次飛躍,徹底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我們要“揚棄”,既批判又繼承、既克服又保留地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其具體化,把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與之結合,創造出符合中國的新的文化體系,才能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真正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