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新/天津師范大學
勞動者是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勞動者的數量多少、能力高低和開發水平等影響社會發展水準。綜合素質高的勞動者對社會發展起重大催促作用。列寧為改變國家的落后,提出了教育勞動者的思想。在新時代的中國研究列寧教育勞動者的理論能提高全民族勞動力的創造力。
勞動者如何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人工智能加速取代體力勞動者,部分取代腦力勞動者,使腦力勞動者成為主要勞動力。因此,在腦力化的社會,勞動者的教育至關重要。
列寧對勞動者教育的思想是在前人基礎上發展形成,并根據實踐不斷發展。該思想汲取了馬克思主義的精華,并進行了發展創新。馬克思認為教育不能剝離社會關系,列寧認為教育要服務于政治。因此,教育與社會關系是辯證存在的,教育受制于且服務于社會關系。
教育主要是為了促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人片面發展。大機器讓勞動者每天都從事單一、枯燥的勞動。因此,馬克思提出“異化勞動”概念,勞動者不可自由從事有意愿的活動,削減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勞動者的肉體和精神上遭受嚴重的損害。其次,社會要求勞動者更加全面的發展自身,這樣才能不被社會淘汰。最后,教育使人獲得全面發展的能力。人只有獲得一定的技能,才不會被社會拋棄。只有使勞動者接受教育,熟練掌握技能,才能讓勞動者獲得自身價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列寧認為提高勞動者的智力水準很重要。恩格斯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過剩的情況下,腦力勞動者為剝削者服務,屬于剝削階級。因此,列寧認為應當培養高智力的勞動者為本國無產階級服務。
列寧不僅關注理論方面的教育,而且重視實踐教育。他認為教育既要重視理論,又要重視實踐。
提高社會整體教育水平,掃除文盲。20 世紀20年代的俄國整體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所以列寧非常關注掃除文盲問題。掃除文盲工作從十月革命勝利之后便開始了,建立了掃盲工作的相關部門進行督導。由此,掃除文盲工作卓有成效,整體居民的文化水平顯著提升。 另一方面,國家給居民傳授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列寧認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另一種條件就是:第一,提高居民群眾的文化教育水平。”[1]他明確指出:“勞動人民不但要識字,還要有文化,有覺悟,有學識”。[2]
改革和發展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教育事業是列寧主要思考的方面之一。恩格斯描述了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愚民行為,無產階級學習的知識服務于資產階級。列寧認為這是舊的教育制度,并提出要改變知識與實際生活脫軌的現狀,“要使教學工作的性質適應向和平建設的轉變”。[3]因此,學校教育要使勞動者從中獲益,使勞動者真正為社會主義服務,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
教育與生產勞動應有機結合。《烏托邦》的兒童不僅學習理論知識,而且參與農間勞動。列寧認為學校課程應根據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進行設置。學校課程以此為導向,能有效激勵受教育者的學習動力。其次,教育要與時俱進,勞動者要掌握現代生產的最新技術,新技術的應用將很大程度上提高社會生產力。
吸引勞動者主動勞動,激發勞動者的熱情。列寧認為充分發揮勞動者的數量優勢和特長將極大推動社會發展。“吸引人們參加勞動是社會主義的一個最重要和最困難的問題。”[4]為此,他提出獎勵制度、組織勞動競賽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措施,這些措施主要是為了調動勞動者積極性,發揮勞動者建設國家的熱情。只有勞動者接受教育,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充分應用科技,才能充分發揮勞動者的潛力,才能穩步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總之,列寧的勞動者教育思想內容較具體,且應用到社會實踐,對社會發展具有巨大貢獻。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了實踐,在落后國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并且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發展。因此,這對中國的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提升勞動者的綜合素質,促進社會發展。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因素,尤其在新時代的中國,更要突出技術在我國的明顯優勢。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它對就業造成極大沖擊,體力勞動者和部分腦力勞動者不斷被替代。雖然被替代的崗位會被新崗位所彌補,但是新舊交替過程中難免會存在社會動蕩的隱患。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勞動者的社會適應能力,提高社會生產力,提高整體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每個社會成員的夢想與中國夢相結合,踏實奮斗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十九大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我們要將教育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另外,協同發展城鄉教育,加快一流大學和學科建設,健全學生資助制度,提高教師素養,以此推動教育事業發展,促進國民素質提高。
堅持德育與實踐相結合的育人方式,建立健全以德為先的選拔用人機制。列寧說,“應該使培養、教育和訓練現代青年的全部事業,成為培養青年的共產主義道德的事業。”[5],列寧認為,青年應培養成具有共產主義理想和道德的一代人,成為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黨的十九大提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勞動者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應當始終堅持道德規范。企業和國家等組織在用人方面要堅持以德為先的用人思想,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強大力量。德育在每個人的成長中至關重要。首先,由父母進行德育教育;其次,老師在校園開展德育教育;最后,踏入社會后,道德品質是維持社會關系的重要紐帶。道德品質優秀者甚至可以彌補在專業知識方面的欠缺。而道德品質較差者,即使在專業方面優秀,也會被社會淘汰。所以,勞動者要在外力和內力共同努力下,提升自身。
重視職業教育發展,豐富教育種類。列寧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國在激發勞動者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當下,不僅要重視科學文化知識院校的發展,而且要關注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教育的發展能提高生產力。國家可以重點關注農民的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一方面提高糧食產量,另一方面,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構建職業教育制度保障機制。中央和地方要共同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給予職業教育優惠政策。其次,構建職業教育師資保障機制。教育的發展需要穩定的和高質量的師資。教師要不斷學習,促進自身實力增強。學校要擴招教師,確保師資的數量和質量同步提高。最后,構建職業教育物質保障機制。國家應重視職業教育實習基地建設,重視職業教育軟硬件設施建設。
營造創新的社會氛圍,激活勞動者的創造力。我國的創新氛圍較弱,因為更多的人追求眼前利益,導致創新投入不夠,創新成果不足。當前,大多數社會成員羨慕光彩的行業如娛樂業,他們追求金錢,而對于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和科學家等關注較少。那么,人們對于勞動榜樣的崇拜就相對較弱。這表明創新型社會的形成還有一定的距離。國家不斷鼓勵創新型人才,鼓勵人才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基礎上沉心靜氣搞研究。一方面,創新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培養創新的社會能人。另一方面,鍛煉人們的思維,培養人們的思維能力,防止思維固化甚至退化,導致人類主體地位喪失。另外,激發勞動者的愛國情感。個人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僅是為了個人能力的提高,也是為了國家的自由發展做貢獻。若社會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更多的是重復性的勞動,將會削弱社會的創新潛力;而創新勞動將有利于社會發展。只有勞動者的勞動創新,才能構建起創新型國家建設。勞動者的重復性勞動將阻礙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進程。因此,社會要共同營造創新的氛圍,發揮勞動者的創新潛能。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通過對勞動者進行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增強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可度和歸屬感,使其成為符合社會主義需要的建設者,鞏固無產階級專政;提高勞動者科技素質。因此,無論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最突出、最艱巨的工作就是教育勞動者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