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正彥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蔡旗鎮完全小學,甘肅武威 733000)
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要聚焦少年兒童政治啟蒙和價值觀塑造,以實際行動迎接少先隊建隊70 周年。這是少先隊工作的重要機遇,給少先隊活動提供了新的方向。但農村寄宿制小學因留守兒童較多,家長和學生對少先隊活動缺乏積極性,使得少先隊活動課程的開展缺乏實效性。為了讓少先隊組織在農村寄宿制小學發揮重要的教育作用,近年來我校一直在探索少先隊活動課程的建設。通過梳理學校的實際情況與隊員們的發展需求,我們找到了建設農村寄宿制小學少先隊活動課程的著力點。
少先隊是少年兒童自己的組織,隊員要通過這一平臺實現自主管理與教育[1]。我校高度重視少先隊組織建設,設有大隊委員會,各中隊有自己的組織機構,并設紅領巾監督崗、校園廣播站,讓隊員找到歸屬感。少先隊大隊學生干部負責每日校園、學生宿舍的衛生、紀律督查,并進行打分,再將檢查情況及時反饋給各中隊。每周五,大隊輔導員指導隊干部將本周各中隊的量化成績進行公布、小結。規范的制度和組織促進了我校少先隊工作的有序開展,讓少先隊真正地發光、發熱。
傳統的隊活動或是照搬現成“結果”,或是以學科課程的教學方式來組織,或是放任自流,活動隨意性很強,沒有課程意識。少先隊活動課應當符合當下少先隊員的需求,密切聯系他們的學習與生活。我校以《少先隊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為指導,依據隊員的身心發展特點,依托家鄉的歷史人物、人文景觀、名勝古跡等資源,整體設計課程內容,以滿足不同學段隊員成長發展的需要。
以我校自主設計的少先隊活動課程“石羊河的前世今生”為例。課程目標:帶領廣大隊員認識家鄉的母親河,了解石羊河的自然、歷史知識;了解石羊河演變的過程及原因,培養隊員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引導隊員們為保護石羊河出謀劃策,激發隊員們的社會責任感。在總目標下,我們又分層制定了三個學段的不同分目標:低年級隊員了解石羊河上的建筑,認識兩岸的花草樹木;中年級隊員了解石羊河的演變過程,學習相關水文知識;高年級隊員探究石羊河變化的原因,走訪石羊河濕地公園的建設情況,為保護石羊河積極獻策。圍繞活動目標,我們采用游戲、演講、考察、走訪等方式,滿足了不同學段隊員的需求,體現出了課程內容的層次性,也讓隊員們對家鄉的石羊河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活動是少先隊課程的載體,也是有別于學科課程的標志。少先隊活動課要通過各種形式教育隊員,豐富隊員的體驗,讓隊員在快樂的集體活動中得到發展。農村小學的少先隊活動,大多局限于教室內,僅采用學科教學模式,形式單一,且缺乏課程內涵。少先隊活動的形式必須貼近少年兒童,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他們的積極響應。我校根據各學段隊員的年齡特征,結合校情,以游戲、趣味比賽等實踐活動為主,倡導隊員自主設計活動,輔導員扮演指導者與協助者角色。例如,每年的運動會,我們都會改往日的田徑比賽為趣味運動會,重新設計比賽形式,融比賽性與趣味性于一體。100 米賽跑,低年級隊員是“小袋鼠跳跳跳”,中年級隊員是三足跑或多足跑,高年級則是4×100 米往返接力賽。再如,三月五日學雷鋒日,我們會開展“學習雷鋒從我做起”活動,低年級隊員回家后自己洗紅領巾;中年級隊員寄宿在校,建立校內服務崗,主動幫助低年級隊員;高年級隊員利用晚飯后時間,走出校門撿拾白色垃圾。創新少先隊活動形式,讓隊員們感到既好玩又有意義,也為少先隊活動課程注入了文化內涵。
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生每周五天在校,且有相當一部分是留守兒童,因此教育重任主要由學校承擔。我校遵循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為隊員們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讓隊員們在課程中主動、活潑地發展。我校在保留集體跳繩、拔河等傳統活動的基礎上,開發了動感籃球、花樣呼啦圈、輪滑、象棋、魔方、合唱、秧歌、國學、泥塑這些課程,并組建了相應的社團,由有特長的教師兼職指導。每學期開學后,學校大隊部都會把課程選報表發到各中隊,動員隊員們積極選報。學校每周星期四下午集體開展社團活動。經過幾年的實踐,這些課程已有了完整的課程內容與具體的實施方案。隊員們在多元、自主的發展中,體驗到了在校學習與生活的幸福,也為農村寄宿制小學少先隊活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學校少先隊組織要加強建設,擴大在隊員中的影響力,需要打造課程品牌。我校是農村寄宿制小學,有豐富的鄉土資源,在少先隊活動課程建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結合本地的特色資源,打造了一系列課程品牌。為了讓隊員們完整體驗生命的過程,我校專門開辟了“雛鷹種植基地”,每個中隊一塊地,低年級種花草,中、高年級種蔬菜。每個中隊在輔導教師的指導下參與種植、除草、施肥、收獲的全過程。我們在春季學期結束時開展評比,低年級中隊評比花草種植及布局效果,中、高年級中隊開展蔬菜創意拼盤比賽。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引導隊員們做好記錄,可以采用日記、周記的形式,也可以為花草、蔬菜寫介紹書,還可以攝影、做手抄報。我們還專門布置了一間農具、農產品陳列室,收藏了手工織布機、磨盤等“古董”,幫助隊員們了解民俗歷史。我校這一課程的開展,得到了家長的極大好評,已成為本學區的品牌課程。
我校在“雛鷹爭章”的評價基礎上,貫徹多元評價理念,將“星星”獎章作為激勵隊員發展的動力,改“優秀少先隊員”評選為“星級隊員”評價,在原有“優秀少先隊員”的評價標準上,提出了具體的星級隊員名稱及標準。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學習星:學習勤奮認真,能對其他隊員起引領作用。
進步星:與上學期相比,學習、紀律等方面有明顯進步。
助人星:助人為樂,主動幫助教師與同學。
管理星:協助教師管理班級,熱心服務同學。
勞動星:能夠積極、主動做力所能及的勞動。
藝術星:在美術、音樂、舞蹈等方面有特長,積極參加學校活動。
體育星:熱愛運動,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并取得優異成績。
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發現小小的“星星”獎章讓隊員們的學習生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比如,一些學習成績不佳的隊員在其他方面得到了教師和同學的認可,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我們以此為切入點,從安全、學習、衛生、禮儀、紀律五個方面細化考核,開展“星級中隊”評價活動。創新評價方式,這既激發了隊員們的積極性,又帶動了少先隊工作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校在少先隊活動課程建設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由于受地域限制,課程的思維格局還有待拓寬,以使少先隊活動課程成為少先隊工作的有效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