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麗莉
(江蘇省南通市天元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語文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優秀作品,在藝術性和思想性上均具有較高的水平。因此,語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文本,能夠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帶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圍繞課文進行有效的德育,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灌輸式”的說教即使暫時出現了效果,也難以持久。道德教育的方式不當,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惡和反感,最終適得其反。在語文教學中融進德育內容,應當首先從情感方面入手。很多語文課文作為優秀的文學作品,不適合空洞的說教,而應充滿感情地去啟發和引導。只有在感情上引起了共鳴,才會在內心深處產生認同。由此獲得的道德意識和觀念具有主動性和自發性,能夠真正成為學生價值觀念的一部分[1]。
在教學《滴水之恩》時,教師可以將德育內容融入文章的敘事結構當中。作者并非簡單地宣揚人與人之間知恩、感恩的真情,而是直面人與人之間的猜疑和讒言,把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毫不留情地揭示出來。通過故事的發展,一步步還原出事情的本來面目,使隱藏在每個人的面具背后的真善美最終得以顯現,并與先前的疑問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變化的核心是作者在情感上的轉變,從視而不見的漠然、有意躲避的不信任到最后的感慨萬千,完成了一個人在道德認知上的質的飛躍。因此,在課堂上講解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抓住其中人物的情感變化,包括一些隱含的心理活動的細節,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人間冷暖的真諦,對故事人物產生共情,從而對作者的道德感悟產生共鳴。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通過啟發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去思考將來“我們”會被誰記住,把課文中的情感引入學生自身的現實生活當中。
動之以情,是曉之以理的前提。德育的關鍵,首先在于情感的激發,教師要把握住課文中的情感線索,這樣才能掌控其中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有了情感上春風化雨般的熏陶,自然會在道德方面開花結果。
道德觀念不僅涉及情感上的好惡,還涉及邏輯上的是非。學生通過是非之間的比較,能夠洞察事物或行為的本質,從而引出更加深刻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教師通過認知的方式進行啟發和引導,能夠使道德觀念更加深入人心,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學會用正確的思維方式進行理智的分析和探討,為其以后獨立思考道德問題提供正確的方法。這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具有長遠的積極影響。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慈母情深》一文講的是作者和母親之間的一段親情往事,體現了作者和母親之間的深厚感情。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道德觀念源于現實的生活,它是一種樸素而又偉大的情感,這種情感中包含著對父母的理解和對自己行為的規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兩個問題入手來進行是非的辨析,即作者為什么要給母親買罐頭,以及母親為什么要數落作者。“我”給母親買罐頭是因為感受到母親的不易、體驗到母愛的偉大,對母親的愛促使“我”做出這樣的行為。“我”的本意是好的,但是造成的結果是令母親感到失望。因此,這種做法是不恰當的,“我”沒有真正理解母親給“我”錢買書背后所包含的那種深沉的母愛本質,或者說,“我”辜負了母親的殷切期望。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和辨析,學生不僅增強了理解父母和尊敬父母的道德意識,同時也學會了在生活中和行為方式上去真正地理解父母的衷心。通過是非之辨,以行動來彰顯內心的道德認知。
道德問題的探討,提升了學生在道德問題上的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應當抓住課文中的核心問題,通過探討使其具體化和邏輯化。
朗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把德育內容滲透到朗讀和寫作當中是開展德育的重要方式。朗讀是情感的體驗,以讀后感為主題的寫作則是對課文內容的消化和深化。學生通過朗讀感受文本的道德情感魅力,通過寫作以自己的語言表達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通過這兩種方式實現情理交融的目標,使德育能夠更好地融入語文教學過程當中,使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獲得德育的熏陶。
《窮人》這篇課文描寫了主人公桑娜和她的丈夫雖然自身物質生活非常貧乏,但是保持著作為一個人應有的善良,抱養了鄰居寡婦死后留下的兩個孩子的故事。故事所蘊含的含義不是簡單的樂于助人,而是作為一個人的道德底線,即對生命的無限敬重。在講授《窮人》一文的時候,筆者選擇漁夫回家后和妻子之間的對白作為朗讀的內容,讓學生在大聲朗讀中體會漁夫和妻子兩個人物的內心情感,特別是妻子在丈夫回來前后的心理變化,使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朗讀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隨后,筆者通過讀后感的形式要求學生針對這篇課文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使德育內容滲透到學生的主動思考過程中。在實踐中,筆者根據學生作文的內容,了解學生在道德問題上的認知水平,為自己的進一步指導提供了方向。
朗讀是一個情感釋放的過程,而寫作是一個理性思考的過程。這兩個過程使德育內容真正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學生對課文的主題思想不僅獲得情感上的共鳴,還在理性方面確立了正確的認識。
德育的最終目標在于知行合一、身體力行。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同樣應當以此為目標。知行合一,不僅是德育的目標,也是提高德育實效的方法。語文教學中貫徹德育并使之轉化為學生的實踐行動,可以通過家庭作業的形式得以實現,然后讓學生通過作文的方式對實踐活動進行總結,或者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對實踐行動進行交流和互動。實踐活動的內容以及作文的主題可以圍繞語文課文的內容展開,使學生所學的課堂知識也隨之得到強化。
愛國主義思想是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倡導愛國不是一個口號,而是實際的行動。在《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的課堂上,教師把小興安嶺的美麗同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聯系起來,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呈現了我國的幅員遼闊和壯美風景。雖然去過小興安嶺的學生極少,但是不少學生都有過國內旅游的經歷。教師可以以祖國風景之美為契機,引入旅游的話題,把愛國之情同旅游過程中的文明行為聯系起來。學生對此感觸頗深。在此過程中,祖國山河之壯美引發的愛國熱情有了實踐的機會,使學生認識到文明行為本身就是愛國熱情的體現,這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踐行愛國主義的理念有著很大的幫助。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以旅游經歷中自己或他人的不文明或文明現象為主題進行寫作,增強學生的反思意識;或者針對相關話題展開討論,進一步促使學生明白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把愛國熱情轉化為日常行動,知行合一,以行促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衡量一個人的真實道德素養的重要標準。同時,實踐有助于提高對道德規范的認知水平,只有實踐才能使道德理論和規范成為學生行動的指南。
總之,語文教學過程中,豐富的文本資源可以成為德育的最佳素材。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使德育真正融入語文課堂,可以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使其更加幸福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