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
(廈門市思明第二實驗小學,福建廈門 3610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漢字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密碼可以激發學生對漢字的熱愛和學習漢字的興趣[1]。一個漢字可能是一種含義、一個道理、一個故事,一種文化,甚至是一種精神的體現。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學習漢字時穿越歷史的長河,感受我們的祖先在創造漢字時的所思所想,在識字教學中傳承中國漢字文化,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新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在教學中,教師出示由畫到字的漢字演變規律,加上生動的講解,把抽象的文字符號形象化,可加深學生對漢字音、形、義的理解,提高學生記憶生字的效率。
漢字的發展,體現了古人對自然萬物的認知和體驗。很多的象形字、會意字,通過了解字的演變過程,學生就會展開豐富的想象力。一年級課文《口耳目》和《日月明》的編排,就是讓學生通過漢字的造字規律,感受漢字的神奇,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教學象形字“象、燕、鼠、龜”等字時,教師同樣可以先出示古文字圖片,讓學生對照圖片想象字和物之間的具體聯系,這樣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能夠點燃學生發現的熱情。在教學《日月明》后,教師可拓展其他的會意字,如掰、拿、災、滅、休、晶等,引導學生試著編一首兒歌。當學生主動地觀察這些有趣的造字形態時,漢字不再只是一個個抽象的符號,變得可愛而靈動。通過觀察、發現和想象,學生可以有效地激發識字興趣。
漢字是表意文字體系,每一個漢字的字形和字義緊密聯系。部編版教材特別注重采用偏旁識字法識字,如課文《四個太陽》要求學生認識“顏”字及頁字旁。學生只知道“顏”是指顏色,為什么用頁字旁卻不清楚。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點撥:漢字中,頁字旁的字大多和頭以及與頭相連的部位有關。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板畫一個人頭,在相關的部位和學生一起寫上頁字旁的字,如頂、額、顏、頷、頸、領等字。學生一目了然,理解了“顏”的意思是面部,也拓展了其他頁字旁的字。通過探究漢字的起源、特點,認識漢字、理解漢字的意思,學生對字的辨識能力會不斷提高,這大大提高了識字效率。
漢字的運用和書寫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如今小學生的錯別字問題十分常見,主要表現在增減筆畫和用錯字根兩個方面。對漢字的構字原理沒有很好地掌握是學生寫錯別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增強學生用字時的目的性和自覺性,減少書寫時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顯得非常重要。
同音字、形近字的運用,是識字教學的一個難點。在具體的語境下,詞語的組成要用哪個字,只有先理解字的意思,才能準確運用。例如,狀和壯的區別,前者有犬,表狗的形狀;后者有士,表人體強大。“狀”為名詞,如形狀、獎狀、狀元等;“壯”為形容詞,如強壯、壯大、壯麗等。教師通過不斷引導進行教學,會大大提高學生對漢字的準確運用能力。
運用字理知識指導學生識字、寫字,使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寫錯別字的問題。筆者在教學“爭”時做過這樣的嘗試:先板畫“爭”的古文字,讓學生思考字形所傳達的意思,解說上面的角字頭是由“手”變來的,下面部分也是“手”的古體字加一橫而成,兩只手代表爭奪的兩方,一橫代表爭奪的一根木棍,爭的本義就是“爭搶、爭奪”。教師及時提醒學生中間的那根木棍要寫得長一些。這樣,學生作業中的“爭”字錯誤幾乎為零。通過字理分析,提高學生對漢字的運用和書寫能力,是建立在漢字特殊的生成機制之上,讓學生從機械記憶走向自覺識字的一種方法。
結合漢字文化理解字形、字義,一旦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就會加入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從中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漢字浸染著歷史的傳承,隨著學生對漢字的分析能力、辨識能力的增強,其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很多漢字中的詩情畫意,需要我們慧眼識珠、用心領悟。例如,“聰”字中,“總”上邊的兩點是兩只眼睛。學生明白了這點,就會發現: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做到“四到”,才叫聰明。耳朵放在左邊,是告訴我們,善于傾聽的人最聰明。再如,在教學“解”字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動態呈現這個字的演化過程,然后插入“庖丁解牛”的故事,學生深受啟發。只要教師多一點情致、多一點心思、多一點引導,漢字的生命力就會彰顯出來,學生在識字的同時,認識到漢字背后的智慧。
隨著對漢字研究的深入和普及,一些電視節目、網絡視頻也是我們學習漢字的資源。例如,在教學“家”字時,教師可以給學生看視頻《漢字里的中國人》中關于“家”的解說,只需要一分多鐘的時間,生動形象的視頻和解說就能讓學生明白寶蓋頭的意思,理解“家”為什么是由一間遮蔽的房子、一頭大腹便便的豬組成的。進而體會家的意思:可避風雨、食能果腹的地方。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在漢字賦予我們神奇想象的基礎上,回想什么是家的感覺,讓學生感受到家帶給我們的是自由、放松、舒服的感覺。通過這種方式來教學認識“家”字,便能激起學生從內心深處對家的熱愛。
漢字是意音文字,所攜帶的精神和文化是教學的重要資源。師生在教學識字的過程中,會受到強烈的精神感染。如在教學“愛”字時,筆者演示“愛”的繁體字“愛”,然后分析字義,讓學生體會到漢字本身的魅力,領悟愛的真諦。當學生跟著教師邊比畫動作,邊說著“伸出你的雙手,獻出一份愛心,幫助有困難的朋友,讓他們建造美好的家園”這樣的話時,大家都感到了心靈的震顫,感受到愛的力量在四周蔓延。隨著識字量的增加和對漢字文化的不斷滲透,學生會對漢字心懷感恩,并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敬畏之情。
再如,在教學“信”和“體”字時,在學生已經通過字形理解字義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申,進行價值觀的引導:人言為信,不誠信不足為人;人本為體,一定要愛惜身體和生命。這樣的教學智慧源于教師對漢字的熱愛和教師的漢字素養,學生在這種引導中能感悟到漢字文化的精神力量。
隨著教師素養的提高和對漢字文化的深入研究,在小學識字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成為很多教師的共識。但有一些漢字在演變中已經和古文字的形體大相徑庭了,所以不必字字都來分析字理。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進行教學,有效滲透漢字文化,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