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美萍
(江蘇南通開發區竹行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實施,當前的義務教育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僅要教會學生基礎知識,還要注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小學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傳授人文知識的教學模式,開始逐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小學階段開展體育課堂,最重要的目的是要不斷提升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運動協調能力,樹立起學生終身運動、熱愛運動的意識。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入體能訓練,能夠不斷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不斷培養學生的體力、耐力、速度、協調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
體能是指一個人自身的基本運動能力,是通過速度、耐力、協調性、柔韌性、協調性等相關素質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身體素質。在體育運動以及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能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體的各項技能特征及形態特征決定了其體能發展的水平。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當前社會各界對于基礎教育教學有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現代化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相關教育工作者開始對小學生的體能發展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從而也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觀點。部分學者認為,一個人的遺傳獲得途徑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先天性遺傳和后期的運動鍛煉,并且體能的發展及展現形式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認為體能是指體育運動者根據自身身體素質所能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運動能力。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可以將一個人的體能分為小體能和大體能兩個不同的概念:小體能是指運動者在運動過程中所進行的體能項目訓練;大體能是指能夠決定運動者運動發展身份的運動能力。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學者將一個人的體能歸結為生理功能、運動素質、形態結構等不同方面綜合而來的運動能力。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新型的娛樂項目和活動充斥著學生的生活,部分學生容易受外界影響,沉迷于網絡世界。此外,長期在室內缺少相關的體育運動,尤其是大量的低營養食品出現,更加弱化了小學生體質,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健康成長。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缺乏一定的自制能力,再加上部分家長采取放任型的教育模式,過于關注學生的文化成績,對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并不了解,導致一部分小學生出現身體素質低下、發育緩慢等問題。
小學階段的體能訓練,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方面,分別為速度、耐力、力量、協調、靈敏、柔韌性等;根據功能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健康性體能訓練及技能性體能訓練。健康性體能訓練是指注重小學生成長發育過程中的各項身體技能;而技能性體能訓練則更針對小學生自身的速度、靈敏性、耐力性等身體素質的重點提高。健康性體能訓練與技能性體能訓練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健康性體能訓練是能夠進行技能性體能訓練的基礎,而技能性體能訓練又是健康性體能訓練的提高。在日常的小學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體育教育工作者通常采取一些一般體能訓練方法來全面發展小學生的運動素質,以此不斷提高學生自身各個器官的功能。技能性體能訓練則往往采用各種專業性的訓練方式來不斷提高運動者的整體身體素質和體育競技水平,為運動成績所服務。
在進行體能訓練的過程中,教育者要確保訓練內容及訓練強度,符合運動者的身體特性以及各項器官的發展水平,針對運動者的不同年齡階段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在進行體能訓練過程中,教育者還要結合運動者的身體技能素質以及發展敏感期進行可塑性訓練,使體能訓練的效果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不斷提高運動者的身體素質。
制訂科學的體能訓練計劃、各項訓練項目,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協調能力,也能促進學生機體的環境適應能力及自身的免疫能力。但是,當前的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者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難以對體能訓練進行標準的定位和制定,對體能訓練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學工作者因自身的教學經驗及專業知識較為貧乏,所以在進行體育課堂教學時容易將課堂知識以傳統的方式灌輸,或者是簡單地將體育訓練設置為有氧運動及無氧運動,但傳統的體育訓練方法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常見的運動如俯臥撐、啞鈴彎舉等動作,對于上肢力量的訓練都有非常明顯的效果。但是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身體素質,因此在進行游戲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相關的差異化設計。例如,針對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可以適當地加大動作難度,將傳統的俯臥撐變為計量俯臥撐或者窄距俯臥撐等;對于上肢力量較弱的學生,則要適當降低難度,可以引導學生從基礎俯臥撐的動作開始,適當調整俯臥撐的時間和頻率,在學生的上肢力量得到一定的提升之后,逐步加大訓練難度。
腰腹部力量訓練是體能綜合訓練的核心。腰部的核心肌肉是人體進行不同活動所必須運用到的身體部分。想要提升腰腹部的力量,可以選擇的運動有平板支撐、仰臥起坐、左右側平板支撐等。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水平以及身體素質差異,適當控制訓練的時間及難度。以平板支撐為例,一定要把握好訓練的時間,如果時間過長則容易對學生的腰部造成一定的損害;如果時間過短,又難達到良好的鍛煉效果。為了更好地保證訓練效果,教師可以采用多組短時間訓練方式,設計一定的時間上限和下限,讓學生進行耐力比拼,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
提升下肢力量的訓練方法多種多樣。在小學體育課堂中,教師可以適當結合學校情況及場地條件來進行相關的設計,較為常見的動作有深蹲跳、蛙跳、單獨支撐等。
對于小學生而言,身體的各項機能都處于迅速的發展階段,因此,教師在體育課堂中要選擇較為合適的體能訓練方式,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各項技能進行提高。教育教學工作者對此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訓練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