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根據中央體制改革的部署,全國纖檢機構相繼改為“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到2019年6月,各地纖檢機構改革基本到位,有的纖檢機構把執法人員并入綜合執法局,纖檢機構只從事五大纖維的檢驗檢測;有的把纖維及制品檢測并入質檢所,從此纖檢機構成為歷史;有的保留原有執法職能,檢驗基本不變,纖檢原有的管理職能基本上都調整到市場監管局監督處(科)。到今年底,纖檢機構將正式進入后改革時代。如何重新定位纖檢機構,怎樣開展纖維及制品質量監測工作,是擺在纖檢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后改革時代,纖檢機構職責的變化,一定要適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這個大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從纖維及其制品來說,就體現在需要質量安全、款式漂亮、色彩繽紛的紡織品服裝。
纖檢機構在這一大背景下就應該立足于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對纖維制品質量的需求,我們履職,進行質量監測,都要圍繞這個主要矛盾開展工作,這就是我們的方向,也是纖檢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筆者認為,無論纖檢機構如何調整,外部環境如何變化,纖檢機構提升纖維及其制品質量的任務不會改變,維護纖維產品質量安全的責任不會改變,為市場監管部門提供技術支持的職能不會改變。圍繞主要矛盾,把握住這3個基本因素,各個纖檢機構很容易找準各自的基本定位。
目前《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條例》并未修訂,因此纖檢機構的法律責任也沒有變。正是因為這一點,在這次改革中,纖檢機構大部分是參公管理、公益一類機構。但隨著機構改革的深入,工作的重心必須調整。在2017年4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發文《關于清理規范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有關政策的通知》[財稅2017(20號)],公益一類機構不準收費,各地財政局按照該文件規定,收回“財政收費收據”。公益一類停止收費,意味著我們必須調整方向,跳出“收費服務”圈子,工作職責和重點轉到“服務”上來研究如何服務本轄區的企業,服務本轄區的政府,服務本轄區的老百姓。
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纖檢工作是要積極融入地方政府的產業政策、重點工作之中。如山東魏橋是濱州地方支柱產業之一,濱州纖檢的各項工作以服務魏橋紡織這個支柱產業為出發點。如上海打擊曝光“毒校服”就把纖檢工作融入地方政府為民辦實事的工作之中,防止群體性質量事故發生,保質量安全,就是保一方平安,各地纖檢機構要因地制宜,充分研究地方政府的需求、企業的需求,找準影響地方發展的要素因子,研究地方纖維及制品的質量狀況和質量安全的盲點、暗點,主動出擊,為市場監管決策提供依據,為地方政府提供精準的“供給側服務”。二是要明確提高產品質量是企業和纖檢機構“共同的目的”。以服務企業為中心,企業喜歡,以提高屬地企業纖維及制品的質量為服務切入點,企業高興,接地氣。三是找準服務企業的關鍵點。纖檢有檢測技術人員,有先進的儀器設備,服務企業途徑;可以采取“把廠門”幫助原料進廠驗收為重點;以“助檢驗”守住合格為紅線;以“保安全”幫助企業守底線;以“促管理”提升產品檔次降低生產成本為目標。四是共建質量溯源體系。發揮纖檢人才優勢,服務企業夯實質量管理基礎建設,提升產品質量,建立纖維制品質量追溯體系,質量溯源看起來是質量監管的一種方法,但換一個角度就是幫助企業鎖定市場,有了溯源途徑,就是贏得特定市場,贏得特定客戶的信任,這是幫助企業占領和鞏固產品市場的有效方法。五是開展市場產品質量監測,為老百姓選購纖維產品提供質量安全預警。打擊假冒偽劣。開展百姓關心的學生服、幼兒園床上用品、養老院、福利院等公共用纖維制品質量安全的專項檢查。
(三)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為市場監管提供技術支撐。首先,纖檢的任務和工作目標決定了纖檢機構能力建設是永恒的主題,只有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提高服務質量,才能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質量需求,這是相輔相成的。能力建設的第一個問題是找準定位。后機構改革,檢驗檢測機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紡織檢驗檢測集團;一類是為地方各級政府服務的檢驗院(所);一類是個體戶性質的檢測公司。纖檢機構屬于第二類,只能是“強而精”,不可能“做大”也做不大,更不是唯利是圖的“私營老板”。其次,提升纖檢機構自身的質量管理,建立科學的符合自身特點的管理體系,保證檢驗結果準確可靠。纖維及其制品質量監測是基于檢測方法科學,檢驗結果準確,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持續改進檢驗檢測的儀器設備、檢驗標準、方法、保證質量體系完善、人員知識水平提高,以確保我們檢測結果的準確。要主動融入大市場監管體系中,為政府監管提供技術支撐。
(四)機構改革后纖檢事業前途光明。纖檢事業發展前途更加光明,道路更廣闊,彰顯能耐的地方更多。主要體現在:一是工作的范圍大了。原來歸屬質量技術監督,按照國務院分工,工作范圍僅局限在“生產領域”,三局合并后原工商監管的“流通領域”“使用領域”合并在一起了,作為技術支撐的纖檢機構工作范圍變得更大。二是撇開了繁雜的纖維及制品的質量“管理工作”,可以有更大的力量做檢測技術研究,鉆研標準,深層次研究纖維及制品質量監測工作。三是按照政府的中心工作,可以靈活作戰,“隨時調整監測重點”,靈活掌握某一時期重點監測的纖維及其制品的品種、監測項目等。四是積極參與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組織的全國專業纖檢機構共同開展的纖維及制品的“全國統一的質量監測工作”。實踐證明,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組織的全國學生服、絮用纖維制品、紡織面料的質量監測,反響強烈,起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逐步形成了上下統一的全國纖維及制品質量監測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