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楓
(福建省南平市建甌第一小學,福建南平 353100)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藝術審美元素,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與學生審美價值觀相契合,具有更為廣泛的應用空間,應該引起教師的高度關注。教師在教學設計和組織時,要從更多方面展開思考,利用輔學手段來創設學習情境、強化音樂聆聽、傳授文化知識、創新演繹活動,為學生帶來更多的音樂學法指導,讓整個課堂充溢天籟之音,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品質,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應選擇多種教學方法,如示范演示、媒體展示、故事引導、課堂演繹、肢體語言、問題投放等,給學生帶來心靈沖擊,使小學生對音樂學科有更多認同感。教師在創設情境時,需要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個性需求,精選情境設計方法,以提升教學情境設計匹配性,激發學生的審美思維。特別是教師的示范展示活動,對學生形成的感官觸動會更為顯性[1]。如果教師能將多種情境創設方式進行融合處理,其助學效果會更為顯著。
審美是一種心靈感知和體驗,在音樂學科教學中,要想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審美體驗機會,教師需要借助一些輔助手段,讓學生在多種感覺中形成審美思維,如此審美滲透才會順利進行。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音樂上冊《拉薩謠》時,教師先為學生展示一組圖片,讓學生觀察這些圖片,說說圖片上景色的特點。學生開始觀察和討論,課堂互動學習氣氛逐漸形成。這組圖片是在青藏高原上拍攝的,藍天、白云、雪山、清湖,將學生帶入特定情景之中,使他們在美的體驗中形成認知和感受。為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讓去過西藏的學生現場介紹見聞。學生積極發言,從更多視角展開介紹。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走進西藏》這首歌曲的伴奏音樂,在學生做介紹時充當背景音樂。當學生展示之后,教師做出總結:西藏有最美的雪域風情,也有勤勞勇敢的藏族人民,看這雄偉的布達拉宮,給人的感覺就是粗狂和美麗。今天咱們就來學習一首藏族風情十足的歌曲《拉薩謠》,先聆聽歌曲錄音,你會產生哪些感受呢?學生開始打開學習思維,接受來自西域美麗的沖擊。
教師從幾個角度展開教學調度,通過圖片展示、經歷介紹、背景音樂、歌曲展示等,為學生帶來更多感官沖擊。同時學生在音樂元素的滲透過程中接受了豐富的審美信息,其心靈觸動也是極為生動的。多種教學情境手段的輪番登場,為學生帶來更多感知體驗機會,其審美認知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
學生主要依靠視聽手段學習音樂,因此,在聆聽環節設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學習與接受現實的能力,精心選擇音樂作品,創新設計展示手段,改善聆聽環境,以成功調動學生的音樂想象力,這樣才能觸動學生的審美靈魂。教師靈活地運用多媒體,能夠為學生帶來豐富的音樂畫面,對學生多種感官帶來觸動,從而讓學生在細心聆聽中實現認知內化。
學生審美基礎不在同一水平線上,這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客觀現實。教師在進行審美教學滲透設計時,要對學生審美基礎有一定把握,以便對教學方案做出適當調整。例如,在教學《手拉手,地球村》這首歌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要求學生仔細聆聽。地球村是我們人類的家園,這首歌曲旋律和美、情緒真誠,歌曲由兩個樂段組成,節奏輕快,表現了小主人公的活潑、熱情和開朗。在學生聆聽完歌曲后,教師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感受,需要直觀描繪音樂形象。學生聽說要描繪音樂形象,開始互動討論,交流聆聽感受。之后,教師讓學生表達聆聽感受,很多學生能夠從心靈體驗角度展開陳述,如有學生說:“這首歌曲是歡快的,非常適合合唱,如果能夠融進一些打擊樂伴奏成分,一定能夠形成更強感染力。”也有學生建議:“在歌唱這首歌曲時,可以展開同步律動,邊歌邊舞,也能夠成功展示歌曲內涵。”
教師為學生設計聆聽環節,其目的是比較鮮明的,就是要讓學生啟動聽覺參加音樂鑒賞學習活動,讓學生在不斷的聆聽體驗中形成審美認知。從學生學習音樂的表現可以看出,教師審美滲透策略是比較成功的。學生通過交流聆聽感受,直觀解讀音樂形象,能形成審美體驗認知。學生音樂感知思維是比較靈敏的,教師有針對性地布設,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幫助學生自然啟動審美思維,使其形成嶄新的學習感知和體驗。
音樂屬于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音樂課堂上對學生展開文化教育,審美滲透會自然發生。教師要深入分析音樂作品,針對學生實際的音樂感知體驗做出審美滲透,讓學生結合文化知識展開音樂審美理解和體驗。音樂作品與生活和社會都有關聯,教師從更廣泛角度展開博覽性教學操作,勢必會為學生音樂學習成長帶來更多啟迪和成長[2]。目前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還相對淺薄,知識積累更是短板,教師從這個角度展開補償訓練,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學生缺乏對音樂文化的必要認知,教師針對學生學習短板展開教學布設,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感知和學習契機。例如,欣賞《彼得與狼》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音樂故事的相關內容,結合《彼得與狼》這個音樂故事劇展開相關介紹,重點介紹音樂中涉及的人物:彼得是《彼得與狼》這個故事的主要人物,是一個可愛而活潑的孩子,在這個故事中還有“爺爺”“動物”等角色,這些角色的互動形成了更多的故事情節。在聆聽和領悟之后,學生會建立完善的音樂認知。學生接受學習任務后,開始了聆聽、演唱、討論、思考、歸結學習,課堂學習呈現多元化特征。在課堂展示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段欣賞,并與學生展開多重互動,如彼得出場了,其環境是怎樣的?(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彼得的心情是快樂的)“爺爺”出場,其他什么動物也緊跟著出場了?(狼出場了,音樂強度逐漸提升,說明狼越來越近了)隨著師生互動的不斷加深,學生能逐步梳理和感知音樂故事,并在情節體驗中形成心理觸動,審美也就自然發生。
教師為學生傳授音樂劇故事方面的常識,屬于文化范疇。小學生對音樂故事這種表現形式還比較陌生,其內在的文化審美認知更是缺乏,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與學生展開音樂劇情節推演,能使學生在音樂鑒賞過程中形成直觀感知。音樂審美內涵極為豐富,教師應從更廣泛角度展開調度,從文化學習方向展開滲透,為學生審美認知成長提供良機。學生音樂審美體驗呈現零散性,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能夠讓學生自然串聯音樂感性認知,有效提升學習品質。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妨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而靈動的活動機會,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活動中建立學科能力。因為審美體驗的成長,需要實踐活動的全面歷練。教師應當針對學生學習需要,為他們準備更多活動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對接,以提升實踐活動的有效性[3]。音樂活動形式眾多,教師要做好創新處理,利用更適合的音樂訓練活動展開審美教學,確保音樂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在更廣泛的音樂感知和洗禮中提高審美能力。
學生對音樂演繹活動情有獨鐘,這是審美教學的重要契機。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做出關聯設計,為學生準備適合的演繹機會,以調動學生的審美思維,使學生在不斷演繹體驗中形塑審美認知。例如,在教學生唱《平安夜》這首歌曲時,教師先利用動畫片《平安夜》展開引導,讓學生觀察更多動畫角色,感受平安夜特定節慶氣氛;然后為學生播放《平安夜》這首歌曲,重點解讀音樂特點,并組織學生學唱歌曲。當學生逐漸掌握旋律后,教師為學生設計演繹活動任務: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自行設計《平安夜》節奏律動方案,并現場展示。學生聽說要自行創編律動方案,都表現出更高的參與熱情。因為對音樂的理解呈現差異性,學習小組創作律動方案時,學生的個性審美激烈碰撞,課堂學習氣氛濃厚起來。之后教師深入學生學習活動中,調節學生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分歧,讓更多學生能夠順利進入律動創編活動中來。課堂展示環節,每個小組都有比較出色的表現,雖然動作不整齊,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都比較深刻和豐富。
律動創編任務是典型的審美性創作任務。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不同,自然會給出不一樣的解讀。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課堂評價活動,其目的是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升華審美認知。審美學習需要一個過程,教師應從學生審美認知實際出發,為學生設計展示演繹活動,給學生的審美感知提供釋放機會。從學生具體表現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審美的理解和把握都呈現出個性化特征。
總之,小學音樂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需要充分掌握教情和學情,以提升教學設計的適合度。讓整個音樂課堂充溢天籟之音,讓學生沉醉到音樂境界之中,都能夠促進學生藝術審美能力的成長。因此,小學音樂教師要抓住教學引導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多助力和支持,以便音樂課堂教學始終維系在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