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致華
(福建省福清市實驗小學 福建 福清 350300)
隨著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頒行,小學數學教學已經進入“核心素養”時代。教學目標不再局限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維度,而將“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列為教學目的,更關注培育學生的學習、思考、創造的能力。這些都有賴于數學思維,—切數學學習都離不開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學生數學學習的核心。本文著力探討在實踐中發展數學高階思維,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
要喚醒學生的數學思維,生成精彩課堂,就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激發數學高階思維的活力,,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比如《條形統計圖》,通常教法是:教師出示現成條形統計圖,告訴學生條形統計圖的作用和價值,然后出示問題讓學生分析。我在執教時,從現實問題引入,觀察對比:選擇蘋果手機和華為手機的人一樣多,但是畫出來的圖卻不一樣高?分析:只統計人數沒有問題,但借助直觀來表示數量的多少是不標準的。那該怎么辦?喚醒學生數學思維,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用直條表示。通過對比統計表和圖形表示,感知各自的優點,學生認為要把圖表合一,由此自然激發學生想通過再創造,經歷條形統計圖的生成過程的心理需求。學生用不同方式表示,引導學生體會到用數字表示更清晰,用圖表示更直觀。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二者的優勢結合到一起,達到更好的效果呢?既是學生積極的數學創造,又是學生主動的數學思維表現。
思維被動增加了學生記憶負擔,而思維主動化往往能促進學生思維,實現知識遷移和能力發展,掙脫思維慣性,用一種新的頭腦來思考,用一種不同于習慣的思路來解答。在積極主動的思維中,學生能主動獲取數學知識、發展學習能力。
近些年,數學教學流行滿堂問,學生習慣了“被問”,已經忘記了主動地問問題,更不會主動地對問題進行質疑。數學課堂看上去熱熱鬧鬧,但學生卻沒有真正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沒有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體驗,其數學認知必然是膚淺的,數學思維必然是狹隘的。然而,創造思維才是思維的最高境界。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學會質疑、批判。只有在質疑、批判、反思中,學生才會主動進行數學思維的思考,積極主動地、富有創造性解決問題,從而開拓解題思路,最終發展學生數學高階思維的創造能力。
教學《認識負數》,首先,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獨立解決問題。學生在學本課之前,對負數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電梯的按鈕、冰箱上的溫度、微信里的交易記錄等。學生知道它在生活中所表示的意義。但是學生只知道自己見過的這些負數。負數怎么來的?負數有什么用?負數的意義是什么?學生依然還是有困惑的。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確立標準”,標準不同,所對應的負數也就不同。只有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歷程,理解知識產生背景,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學生思維才會走向深刻、廣闊。
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乃是小學生思維發展的最基本的特點。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揚長避短,借助幾何直觀來幫助學生理解較抽象的數學問題,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比如在教學《線段、直線、射線》時,我一直在反復思考課中的一個重點——直線概念如何更合理地教學?課的目標還是應引發學生去表征“無限延伸”。這個表征的過程應該是從錯誤到個性化再到數學化的過程,無論是直線上無點,還是直線上有兩個點或一個點,應實現打通——本質是一樣的,沒有端點。這節課我大膽求變、努力創新,利用多媒體動態演示小點點直直地不停地奔跑,穿過斜拉橋、高山、田野、海洋……把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和學生的空間想象相結合,讓學生感受無線延伸的特點,建立數與形之間的對應關系,從而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再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把心中想象的直線畫在紙上,數與形的有機結合,使學生正確建立直線的概念,學生對原有畫法的認識提升,也理解了教材所講的“線段向兩端無線延伸得到直線”,接著再引發學生思考“小點點直直地不停地奔跑出來的線還能用線段來表示嗎?”“不能,因為小點點沒有停下來,不能畫上端點。”“什么情況下才能用線段來表示?”“哦,當小點點停下來變成端點,截住了這條奔跑的線時,那它就成了線段。”通過一系列設置障礙,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多樣性、變通性,開發了學生的智力,發展了邏輯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學生數學高階思維的發展是學生生成數學核心素養和建立高效課堂的重要標志,在小學數學的日常教學中,教師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指引,積極為孩子們創造更加廣闊的思維時空,增加學生數學思維的生長點,拓展學生的認知視角,點燃學生的數學思維,讓更多的學生在高階思維上得以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