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柯豪 成都體育學院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體育文化的交流碰撞使武術在由技擊技術逐漸演化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載體,但近年來武術作為我國傳統體育的代表之一,在全球體育競爭與博弈的過程中發展不容樂觀。因此,理清學校武術近年來發展的軌跡,有利于客觀分析武術在學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學校武術的嬗變中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校中武術教育注入活力,有利于武術在學校中進一步發展,從而解決當前發展的尷尬局面,進而使青少年在習武過程中對民族文化產生認同。
武術在中華民族中地位的提高,或許在某些層面與鴉片戰爭的出現具有相應關系,一直以來國人存在提倡武術的聲音,有識之士逐漸意識到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學校場域被視為普及推廣文化知識的重要場域。與之相應的是,隨即而來的“全國教育聯合會”,也相繼通過了“各學校添授中國武技”的決議,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武術即將被賦予新的社會身份。武術承載著強國強種與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進入學校,開始沿著科學化、規范化的方向前進,并在發展中走進了新式學堂教育。民國已降,各地新式學堂紛紛以《中華新武術》”[1]為教本,教習武術?!吨腥A新武術》作為與西方體操抗爭的依據,在創編、推廣以及實施中因其具有民族性的價值,不單是作為民族體操的形式展現,還可以緩解社會矛盾,因而愈發受到重視。民國時期直到現在,學校武術在發展過程中被賦予許多功能,學校武術的教育功能主要為武術的普及推廣,武術文化與技術傳承,民族精神的培養等。在新中國的政策導向下,中小學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教育的普及帶來較大的學校人口基數,學校武術教育作為武術普及的重要陣地之一。就學校武術教育而言,在貫徹新中華武術的同時,引導和利用學校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將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改為集體教授,為武術的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學校武術嬗變的開端源于武術向近現代體育的轉型,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學校教育認可西方教育模式的狀態,在西學中用的教育思想指引下,學校教育悄然被西方體育所滲透,學校武術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進入了被排擠與滑落的生存狀態。新中國建立后,武術作為傳統文化代表,身負增強民眾體質重任,重新被提上發展進程。后又修訂并推行《中小學體育教育大綱》,在大綱中對武術的教學程序予以明文規定,武術列入中小學體育教材中似乎意味著學校的武術教育機制正在逐漸走上正式軌道。與此同時,社會各地在國家的政策引導下紛紛興起武術社、業余體校以及訓練班等民辦武術館校組織,尤以河南省登封市最著,社會力量中武術機構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校武術的快速發展。然而,眾所周知的是,在傳統社會中,武術的傳承方式多依賴于親緣、業緣、地緣等宗法機制,那么武術內容的傳承也都是面向基數較小的一部分人中,范疇上就缺乏了廣泛性,教學內容也由此具有了較大的主觀因素。但是當前民間武術的傳承話語被邊緣化,武術的傳承逐步以學校班級進行授課的方式進行,這種傳承具有契約約束的性質,傳承范疇也較為廣泛,然而也正由于傳承范圍的廣泛,導致了學校武術教育僅停留在技術動作的表觀模范層面,而缺乏了對內在價值觀念的教育,在競技體育蓬勃發展的今天,對技術動作的高、新、難、美成為引領武術發展的主導因素,蘊含傳統文化因素的傳統武術卻退居次位,成為學校體育教育中的配角。
新中國成立以來,發揚民族精神和提高身體素質就是我國一貫堅持的任務之一。學校武術教育同樣具備承擔弘揚民族文化,增強學生體質的責任擔當,盡管學校武術教育在不同時期出現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就國家角度而言,近年來的全國中小學武術調研數據遺憾的表明中小學武術教育的尷尬處境,即在國家規定的教學大綱指導下,武術教學實踐并未完全落到實處,甚至有些學校出現武術課的形式化,無人教與無人學的武術課或將使某些學校的武術教育名存實亡。就學校角度而言,當前我國設置以競技套路或武術操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武術課,套路大多經過改造具有健身及觀賞價值而失去了武術本身的技擊屬性,然而學生心中的武術是帶有神秘色彩可以用來防身自衛及具有技擊功能的武術,正如某位學者“學生認為武術最能吸引自己的價值是攻防作用”[2]所說,但學校教育推廣過程中的武術套路以及武術操并不像電影和武俠小說所曲解的那樣理想化,相反還以老師為主體,運用填鴨式教學方法來進行武術動作的分解學習,平添枯燥無味的表現形式于其中,以至于學生對武術產生較大心理落差,因而造成學生“喜歡武術,卻不喜歡武術課”[3]等嚴重影響武術教學效果的現象頻發。長久以來,學校武術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沖擊,繼而導致武術成為體育的下位概念,這也是影響武術在學校場域中發展的重要因素。更有甚者,有些學校不但沒有貫徹落實學校武術教育的相關政策,反而在學校教育中增添跆拳道等項目,這或將成為學校武術邊緣化的緣由之一。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過程中,武術應運而生,如若遵循學校教育體系的發展規律,或許能夠成為一門具有中華特質的獨立學科,但正如武術當前的發展現狀所呈現的那樣,在西方知識結構的影響下,武術的傳承正歷經著新的發展困境,如跆拳道等項目,抓住青少年對于運動的關注與辨識度,造成武術進校園的進程滯留。除此之外,就教育效果而言,當前學校武術仍然以技術動作的學習為主,缺乏對武術文化的本質理解,從而導致學生具備專業性但不具備綜合素質??傊鱾€因素都或直接或間接的成為武術發展困境的原因之一。其中,教師的專業素質成為影響學校體育發展的關鍵因素,然而,就現階段學校武術教師的專業配比而言,專業度似乎還有代擢升,一些教師對于武術文化的理解缺乏深刻的體悟與認知,這就進一步導致在武術課的行課中,單調的套路練習成為學生消極練習武術的普遍情緒。綜合來說,以上是阻礙武術課程開展的現實因素。盡管學校武術具有通過強健青少年體魄的方式,在傳承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塑造弘揚民族精神形象的功用,但當前學校武術教育的發展現狀或許應當引起足夠的反思。
學校是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學校武術教育作為建設武術學科的重要體系之一,推進武術文化進校園就成為當前社會背景下武術文化傳承的必由之路。首先,拓展武術進學校的渠道,可以適當聘請當地拳師進入學校場域,來進行地方拳種的傳拳授拳,將地方拳種傳承人的身份轉換為學校武術教師的身份,讓傳統武術真正落實在學校場域。一是學校武術在發展中打破固有的傳統教育體系,一對一傳承模式逐漸演變為一對多的教學方式,一方面沿用西方體育教學的模式和方法的學校體育,以“德、智、體”為教學目的等行為表明國家對學校武術的重視,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身份符號,理應站在體育教育的前列傳承民族精神。然而另一方面,教師言傳身教下的武術動作作為一種表象的武術知識,難以使學生體悟到武術本身的文化內涵與精神需求,造就武術在課堂上成為有名無實的擺設,試圖通過分析原因反思困境所在,發現打破傳統教學框架,并進行橫向的拓展與延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二是學校武術還具有強調武德的教化功能,致力于習練者身心和諧完整的塑造,關注生命與內在精神的成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為當下教育查漏補缺,因此學校武術以考核成績作為推進學校武術的做法值得探討。其次,除中小學學校以外,高校場域更應是進一步加強武術學科建設的研究田野,中小學學校中對于武術課程的中心,更多傾向于建構學生對于武術文化的認知,培養學生習練武術文化的興趣,反觀高校場域,則是把武術學科置放于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體系化的宏觀視野中。加強武術文化的相關研究,進一步推進武術學的學科建設,立足于新時代的發展高度,在高校中掀起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求的武術熱,并建設出同時兼具深度與廣度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推進武術文化進學校的關鍵還在于教師隊伍對于武術文化的認同感與專業性上。通過教師的育人屬性與學生的向師屬性,來營造出學校武術蓬勃發展的新氛圍。同時還可以借助一些武術比賽,來激發學生參與到學校武術的熱情,最終為武術文化在學校場域的發展提供一定助力,激發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比賽所特有的競技性,能夠有效激發學生潛在的身體機能,同時還有助于武術技藝的現代化傳承。不可否認,學校武術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育人意義,學校作為教書育人傳播知識的主要場所,對武術文化的傳承發展同樣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義務,武術的發展需要建立在迎合社會價值需求之上,學校教育中的武術為了適應發展的需要逐漸走上了競技武術的道路,然而武術作用并非僅僅是走進奧林匹克為國爭光,還應服務于傳承民族精神的層面,通過武術在學校的開展和推進,讓更多的學生體認和感知中國武術的精神實質,或將成為實現學校武術教育賡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全面客觀的梳理完學校武術教育的嬗變歷程之后,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無論是教學模式還是理念,都值得探討與反思。對于學校武術在當下的路徑探索,的確需要圍繞武術深厚的文化底蘊展開,學校武術作為武術文化在當今的主要傳承方式,在青少年中傳承武術勢在必行,武術的教育價值更多的在于文化教育價值,通過學校的傳承途徑,武術文化得到更大范圍的普及與發展,進而宣揚武術中重禮崇德、形神兼備的傳統文化特征,使其在文化競爭相當激烈的今天,在西方競技體育理念的沖擊下仍然具有厚積薄發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