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雙
我國經濟持續平穩向好發展,傳統的“三駕馬車”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轉變為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從生產、生態方面對中國鄉村現行的經濟模式提出了改進策略。如何抓住鄉村發展的重點,引領當前鄉村經濟發展的走向,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實施?必須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區的生產實際和生產特點發展經濟。同時,還需要關注鄉村經濟多元化背景下,新興產品和新興產業對鄉村整體經濟的驅動作用。各級鄉鎮政府在步調上要保持一致,一起為鄉村振興戰略付出努力。產業發展是鄉村發展的核心,傳統的鄉村依托的單一的產業發展和傳統的物流、信息流傳遞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當前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鄉村經濟只有多元化發展,才能提升百姓的生活質量,促進百姓增收致富,這也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推進的根本保證。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發展理念的一部分,也是建設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內容之一。它依托傳統鄉村的資源優勢和人口優勢對現行階段鄉村經濟發展的種種弊端進行全方面的改革。我國的人口集中在廣大的鄉村地區,鄉村人口的脫貧與致富直接
關系著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和經濟狀況。鄉村振興戰略既包括經濟方面,也包括文化方面、體制方面的振興策略。要穩步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就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眼光分析矛盾的主次方面,用重點論分析重要矛盾與次要矛盾。還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實施。各個鄉鎮政府要充分把握中央思想,接受中央方面的統一領導,充分重視鄉村問題,利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妥善處理鄉村振興戰略方面的問題。
隨著中國鄉村土地改革的完成,國家開始放寬鄉村土地的轉租轉包政策,以較為寬松的模式推動鄉村產業的振興和集約化發展。農戶開始掌握一定的生產經營權,開始由鄉村土地的生產者轉變為經營者。很多鄉村企業和集體化企業應運而生,其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歸集體所有,并接受集體的統一管理,經濟發展方案和經營計劃都由集體決定。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鄉村地區已經開始由傳統的小農經濟變成由資本引導的市場化經濟。這些企業為了能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對于鄉村經營的投資人員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在農業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技術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我國鄉村應用的農業科技覆蓋不夠廣、技術不夠新、效果不夠好。覆蓋不夠廣是因為要應用農業科技,必須將大量資金投入到改造設備方面,龐大的資金投入令農戶望而卻步。農戶追求的是平穩的發展模式,而農業科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會使農民減少對農業科技的選擇。這種現象是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及信息不對等導致的。技術不夠新是因為中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并不是農業科技強國。中國雖然有很多農業科技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如雜交水稻和嫁接技術,但農業科技在很多方面仍舊受制于外國。國外的技術壟斷進一步阻礙了中國農業技術的推廣,加上很多農業科技,如可持續發展農業技術,因為推廣不夠、普及不夠,技術缺少較好的發展潛力及市場前景,所以沒有一個機構愿意出面引進該技術。而效果不夠好則是覆蓋不夠廣與技術不夠新綜合作用的結果。世界上很多先進的農業技術,因為缺少國家政策的扶持和政府的大力推廣,沒有成體系,真正的效用無法發揮出來。
隨著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各級鄉鎮政府開始重視農業生產模式下的種種弊端。在農業生產方面,很多地區開始探索和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在鄉村土地上的發展;在集體經濟方面,不斷鼓勵農民參加生產合作社,對生產資料進行統一管理,便于農民集中決策和收益最大化;在個體經濟方面,鼓勵個體戶發揮自身的優勢,利用自己規模小、靈活性高的特點,與其他經濟組織形式相互結合,互幫互助。在國有經濟方面,國有企業利用自己的制度優勢和經濟優勢在鄉村生產活動中發揮指導和輔助作用。國有企業牽頭,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協同發展。國家鼓勵鄉村地區創辦鄉村企業,在鄉村地區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證鄉村企業不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為鄉村群體提供更多的收入機會和就業機會,進而推動鄉村地區經濟的穩步增長。要實現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必須關注鄉村收入群體,高收入群體要先富帶動后富,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的比例,保證低收入群體脫貧脫困。
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堅持黨管農村工作,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健全鄉黨政府的法律法規,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所以基層黨組織要充分重視鄉村振興戰略與鄉村經濟多元化,不斷提升鄉村基層組織的履職能力和服從能力,將為人民服務作為黨和鄉村基層組織的工作目標。鄉黨帶頭人也要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分析當地鄉村發展難題,不斷帶領人民脫貧攻堅,增強鄉村凝聚力,團結人民群眾把鄉村建設得更好,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富裕。
中國農業發展已進入新階段,必須不斷調整和轉變農業發展思路,探索農業發展新形態,突破傳統的農業發展架構,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態體系,不斷推進鄉村現代化,切實增加人民收入。
第一,構建完整的“三農”體系。要著眼于市場需求,切實推進鄉村供給側改革,擴大內需。各地鄉村基層組織要大力推進新型農業技術,發揮可持續發展農業科技的優點,利用多種方式進行宣傳,如新媒體、線下推廣等,構建一個多層次、多結構的宣傳體系。要盡可能地讓農民接觸農業知識信息,消除農民對新技術的抵觸心理與偏見。同時,還要挖掘當地的自然優勢和生產優勢,將當地有特色的農作物精加工,發展當地鄉村特色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農產品經濟效益。
第二,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還要關注可持續發展農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持續發展農業能夠降低農產品資源的投入,具有增產增收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不必要的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現象。同時,也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提升第一產業的技術水平,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食品的供給。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業需要從身邊著手,如將傳統的秸稈和生活垃圾制成肥料,收集雨滴灌溉農作物以減少成本等,都是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實現農業高效化、生態化的重要舉措。
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一樣,都是著眼于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形勢的有力舉措,順應了時代的變化與發展。鄉鎮政府要切實關注鄉村發展不完善、不全面的問題,用政策扶持、資金扶持等手段,幫助農民完成產業轉型。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作為一種農業發展的大趨勢,具有相當廣闊的發展前景和一定的可行性。因此在發展層面上,國家要不斷完善相應的配套體系和法律法規,確保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的不斷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