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銀霜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強力推動政治生態、簡政放權改革以釋放制度紅利提高行政效率,建設服務型政府。政治生態環境的改變、下放事權的承接給鄉鎮公務員帶來了諸多壓力,鄉鎮公務員中情感耗竭、職業認同感低、行為消極等職業倦怠問題凸顯,解決鄉鎮公務員職業倦怠問題成為干部隊伍建設中的重要議題。
“倦怠”的概念最早由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他認為職業倦怠是情感耗竭和主動性喪失,用以描述和界定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髙所經歷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公務員職業倦怠是指公務員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厭煩、乏味,缺乏積極工作的熱情的心理傾向。
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的不斷推進,鄉鎮公務員熟悉的工作環境被打亂,受到工作中出現的困難、社會壓力以及群眾期盼等因素的影響,出現工作投入與實際回報相差甚遠、理想與現實相差太大時,他們難免會產生挫折感與無力感。隨著情況的惡化,職業倦怠就出現了,具體表現為情感耗竭、職業認同感低、工作行為消極。情感耗竭是指對待工作缺乏熱情,工作激情和活力不斷流失,逐漸對工作產生厭倦情緒,工作動力不足;職業認同感低是指對所承擔的工作職務缺乏興趣,對工作與工作有關的人和事態度較為冷淡,從而影響了工作積極性;工作行為消極是指在工作中個人成就感降低,產生負能量,導致責任感、擔當意識缺失,不可避免地演化為敷衍塞責的職務行為,加速了職業倦怠進程。
產生職業倦怠的鄉鎮公務員,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不利影響:一是職業倦怠影響身心健康。在人際關系中易產生疏離、消極的情緒,還可能會感到無助、沮喪、抑郁等,若長期處于疲勞狀態,還可能引起慢性疲勞綜合征。二是職業倦怠影響工作效率。工作中失去熱情與動力,工作態度消極,工作價值感降低,工作效率降低,引發懶政怠政、為官不為等現象,會損害政府形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各個領域都呈現出新常態,這對鄉鎮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的大量暴露、公開的社會監督使鄉鎮公務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緊張感,對鄉鎮公務員職業倦怠的產生有一定影響;同時,社會對鄉鎮公務員的期望值過高,對鄉鎮工作事務的支持力度卻不夠,對鄉鎮公務員的工作要求也過于嚴苛,導致了對鄉鎮公務員缺少信任,不能對其進行客觀評價,否定公務員為民服務的宗旨。
從嚴治黨責任、嚴苛的責任追究政治新常態造成鄉鎮公務員在犯錯后,一方面要接受過于嚴苛的組織懲罰,另一方面還會受到輿論懲罰,影響其職業發展,使其形成了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思想狀態。另外,鄉鎮公務員不僅要執行上級政府及相關部門下達的各項硬性任務指標,還要直面群眾解決各種矛盾糾紛,人少事多、工作壓力大,容易產生懈怠情緒。同時,鄉鎮公務員屬于最基層的公務員,上升空間小,上調更多是取決于組織內非正式的選拔與調動,嚴重挫傷了工作積極性。
伴隨深化改革的持續推進,以及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下對鄉鎮公務員的應急素質要求,鄉鎮公務員的工作愈來愈有挑戰性,相應地對鄉鎮公務員自身的素質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參與鄉鎮工作時間較長的同志對新事物的適應力較弱,難以勝任新的工作要求。年輕同志進入鄉鎮公務員隊伍中后,面對的是繁雜重復的工作,缺乏創新和挑戰,工作角色定位不準確,個人努力與所得回報不相匹配,工作成就感低。鄉鎮工作環境復雜,心里調適能力弱,工作占比大使工作生活失衡,上要面對工作各部門,下要直面群眾,人際交往壓力大,容易導致心情壓抑、身心俱疲,加快職業倦怠的出現。
可以在鄉鎮公務員干部培訓體系中增加對心理定力等內容的教育與指導,可嘗試引入心理定力減壓法等企業廣泛應用的心理定力培訓項目。結合主題教育學習、專題學習強化心理健康培訓,同時鄉鎮可以開展相關的心理普查和提供必須要的心理援助,提升鄉鎮公務員的心理定力水平。還可以整合鄉鎮已有的文化資源,建設公平、健康的行政文化體系,營造浸入式的鄉鎮文化氛圍,增強鄉鎮公務員的職業認同感,緩解職業倦怠帶來的不利影響。
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明確提出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從中央到地方對基層的工作進行統籌,減輕基層干部應對各種考核的負擔。一味為鄉鎮干部工作加壓加碼就會適得其反,對工作開展進行規劃,合理、有效、漸進地推進,制訂符合鄉鎮農村實際的工作方案。同時,優化對鄉鎮的考核機制,著力解決督查考核過多過頻、過度留痕等問題,解決鄉鎮干部留痕所用的精力,投入更多時間到為民服務解難事中去。
在政治新常態下,鄉鎮公務員特別是“80后”“90后”鄉鎮公務員工資收入低、生活成本高,設置物質激勵機制可以有效提高其工作積極性,比如美國設置專門的節約獎,工作中節約1萬美元以上就可以享受節約金10%的獎勵,這樣既可以有效增加公務員的收入,又可以激勵其高效完成工作目標。在有物質獎勵的時候,精神激勵也不可少,對表現優秀、工作成效顯著的鄉鎮干部進行表彰,增加其對工作的熱愛度及成就感,同時也能增強群眾和同事對其能力的認同感。
目前雖有印發《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但容錯糾錯中“可容”和“不容”的邊界模糊,可操作性較差。雖說嚴格的責任追究可以促進鄉鎮公務員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的提升,但缺乏人文情懷的問責機制加劇了鄉鎮公務員的壓力。要設置合理有效的容錯范圍,科學追究工作責任,暢通職業發展晉升渠道,強化鄉鎮公務員的職業歸屬感,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減少后顧之憂。
當前社會對公務員過高的期望與鄉鎮實際工作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會出現不信任和評價偏頗的情況,造成鄉鎮公務員工作推動難度大。建立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利用媒體、主題宣講等方式引導公眾對公務員樹立理性期望,加大正面宣傳的力度,得到大眾的理解與認同,獲得來自社會大眾的支持能夠激發公務員工作的積極性,對緩解鄉鎮公務員職業倦怠問題也有極大的幫助,可以促使鄉鎮公務員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