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星
對于基層央行來說,房屋建筑類資產是其固定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目前固定資產賬目盤點情況來看,資產信息失真現象比較嚴重,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資產數量及價值賬實不符。隨著房改政策的貫徹落實,基層央行中大部分員工的宿舍已經實行個人買斷制,房屋產權也劃分到了員工的個人名下。但目前這部分固定資產的價值信息仍反映在固定資產賬面上,導致固定資產存在“虛增”。其二,固定資產管理系統信息與實物信息不對稱。這是由于部分基層央行針對房屋擴建環節沒有辦理相應的房屋產權手續,因而部分固定資產系統錄入的產權信息與實物情況不一致。其三,固定資產歷史成本數據管理不嚴。通常情況下,固定資產在原本價值基礎上發生拆除,則資產賬目中應當對拆除部分的價值予以扣除。但實際上,由于基層央行在固定資產賬務處理過程中,往往因拆除部分的原始成本數據遺失,后期相關資產進行組件更新以后,資產價值后續處理比較困難,也無法確保原始價值的精確性。
首先,基層央行的固定資產管理標準界定彈性化不足。依據《管理辦法》相關內容指引,基層央行職能履行范圍內所消耗的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單位價值在2000元以上、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資產可以被納入固定資產管理范疇。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基層央行的資產單位價值未達到2000元標準,不具備固定資產的基本素質,無法納入固定資產管理體系內[1]。對部分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不到位,造成資產價值流失較為嚴重。
其次,資產實際需求與預算指標差異較大。依據預算管理相關規定,基層央行固定資產采購環節也應當納入財務預算進行預算編制,但實際上,部分基層央行開展部門預算編制時,未有效考慮業務部門的實際資產需求,僅以上年度預算指標為基礎,適當考慮一定增幅來編制預算,導致上級行下發的預算指標與單位實際資產需求差異較大,資產的配置主要取決于上級行下達指標的多少。而指標過于緊縮會影響央行正常工作的開展,指標過于寬松也會造成資產重復購置或資金浪費問題。
再次,固定資產配置標準體系未形成。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配備使用管理辦法》《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設標準》《中央行政單位通用辦公設備家具配置標準》等規定,對黨政機關公務用車、辦公用房、辦公家具、通用辦公設備等資產制定了配置標準,但標準主要集中于辦公設備、辦公家具等有限的幾個類別的通用資產以及公務用車、辦公用房方面,對其他類別的通用資產以及大量的業務專用資產尚未形成配置標準,央行也并未專門制定相應的固定資產配置標準,固定資產配置標準體系仍未形成。
最后,固定資產使用效率較低。近年來,伴隨著基層央行業務范圍的不斷擴張,其資產規模也逐年增加。經資產盤點發現,基層央行中存在大量資產閑置問題,包括房屋建筑閑置以及電子設備閑置等。而造成資產閑置的因素較多,例如,1998年撤并縣(市)支行發行庫后,庫房又不利于日常辦公,則長期處于閑置狀態;辦公用房清理后,基層央行對超標的辦公用房進行合并、調劑等整改后,出現部分辦公用房閑置;電子設備更新時間短,每年采購量大,存量累計較多,出現大量電子設備閑置。
首先,基層央行的固定資產折舊計量無法保證客觀性要求。從折舊方法選擇層面來說,基層央行往往以表外折舊代替資產減值折舊,沒有經過計提折舊的資產價值則直接轉入當期資產成本費用當中。這使得部分土地、房屋類資產無法實時反映其價值現存情況。其次,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可回收率較低。依據相關規定,央行固定資產的凈殘值率以4%為標準,但像電子設備一類更新換代速度較快的資產,在報廢處置以后基本沒有凈殘值可以回收。最后,固定資產的折舊初始時間設置不合理。基層央行應當以資產投入使用的下一個季度開始折舊計算,并要求資產管理人員在固定資產驗收環節以后就將其及時錄入信息系統。但部分固定資產的信息雖然及時錄入了系統,但一直存放庫房沒有投入使用,而系統入賬程序提前對資產進入折舊期計算,這就造成部分固定資產存在“虛損耗”的問題。
首先,房改掛賬作為房改政策推行下遺留在基層央行中的一項歷史問題,總行應加強與財政部的溝通聯系,以第三方中介機構出具的鑒定結果為依據,將已房改到個人產權的職工宿舍價值盡快從基層央行固定資產賬目中剝離出去,提升基層央行固定資產信息的真實性;其次,對基層央行中部分尚未辦理產權手續或土地使用權審批手續的房產進行清理,明確房屋產權歸屬,及時補辦相關手續,并變更登記信息,保證固定資產系統錄入的產權信息與實物情況的一致性[2];最后,提升對固定資產原始資料檔案管理的重視程度,定期更新系統信息,以方便后續的追溯和查閱,也能夠保證固定資產管理信息的連貫性和準確性。
為了提高固定資產使用效率,優化單位資產結構,基層央行應當搭建完善的固定資產管理體系,為后續的資產管理工作提供機制保障。在這一過程中,基層央行首先應當重新界定固定資產的確認標準,即以資產的類別、性能及使用期限等對資產進行細化區分,并依據類別確定資產的確認標準,把握好固定資產價值關口;其次,充分借助預算編制開展固定資產配置工作,以固定資產實際采購需求作為預算編制內容,合理分配預算指標,強調預算工具的約束控制性,并將固定資產全面納入賬內進行管理;再次,健全固定資產配置標準體系。根據國家已出臺的辦公用房建設標準、通用辦公設備家具配置標準,結合央行特殊履職要求,分層級、分類別建立通用和業務固定資產配置標準,并根據時間、環境的變化和特殊情況,靈活動態調整配置標準。最后,基層央行可以建立閑置資產盤活獎勵機制,要求資產管理部門通過出租、單位調劑以及改變資產功能用途等方式對單位現存的閑置資產盤點盤活,對于一些重新投入使用且利用率較高的資產,給予相關部門或個人一定的物質獎勵,有效調動基層人員對閑置資產使用的積極性。
依據現行的會計準則,基層央行可以用權責發生制的核算方式取代收付實現制核算方式,即對單位的固定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同時,在“固定資產”科目下增設二級科目為“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用于固定資產原本價值的備抵項目。當資產發生減值行為時,系統錄入信息,借記“固定資產基金”,貸記“固定資產減值準備”,通過資產核算方式的轉變實時反映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有效。另一方面,依據資產性質和種類,區別界定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率。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基層央行深入外部市場環境,綜合考慮市場經濟因素,區別資產不同類別下差異化的預計凈殘值率,合理計算固定資產折舊額。此外,明確界定固定資產折舊的起始時間,這需要總行聯合相關部門修訂規章制度,資產折舊日應當以資產實際使用日為基準,避免折舊時間偏差造成資產價值損耗[3]。
我國基層央行要想提升固定資產管理效能,就必須針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包括資產盤點制度、資產盤活機制、資產折舊方式以及資產績效評估體系等。通過明確固定資產賬面信息、提升固定資產使用效率、提高固定資產價值核算準確性、健全固定資產配置標準體系以及發揮績效評價的配置功能等,有效提升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質量,為基層央行后續的工作提供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