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茹
經濟市場正加快發展,大量民營企業、高新技術和創新型企業逐步占領市場,市場日漸飽和,企業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國有企業必須緊跟市場的步伐,加快內部體制管理改革,對管理理念、管理機制、管理架構進行轉變和升級,以適應外部市場環境形勢,這樣國有企業才能夠在市場上立足,提高企業的生存能力。
我國不斷踐行簡政放權的政策,逐步放開市場,擴大市場的自主管理和運行權力,因此國有企業受到的國家優惠和待遇將與其他類型的企業同等,并且國家目前更重視對高新科技和小微型企業的扶持。因此,國企想要在市場中生存發展,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改革,提高整體實力。
企業在市場中生存是基本,發展和占據市場份額是企業的最終目標。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必須擁有核心競爭力才能保證其市場地位和長足發展,而核心競爭力包括技術、人才、資源、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等。因此,國有企業可以通過完善管理改革,穩固管理秩序和框架來提高核心競爭力以此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同時,國企的管理改革可以解決以往管理上的一些問題,協調各部門的工作,加強部門間的合作,改善國企的經營環境和人才生存環境,招募更多優秀的人才。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最大的競爭力要素,因此國企的管理改革同樣能夠增加核心競爭力要素,為企業在市場中立足增添一份“籌碼”。
無論是提高國企的生存能力還是提升核心競爭力都是為了促進國企的長足健康發展,而國企管理改革具體在于針對企業出現的管理架構和組織觀念問題進行完善,以統籌的眼光和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優化和轉變,努力改善國企的管理氛圍,為企業人才提供更加良性和適宜的競爭環境,努力形成優秀的企業文化,向市場和客戶展現優良的企業形象。這些都是國企在市場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通過國企管理改革的不斷推進,企業能夠以管理的優勢引進更多人才,完善人才隊伍建設,而人才又為企業帶來先進的理念和專業技能,加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生產效率和質量,實現由內到外轉型升級,形成動態的生產經營管理優化循環,最終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行政管理包含了國企的基本內部管理,而目前大部分國企在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包含以下兩點。首先是國企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尚未更新,主觀隨意性較大。目前市場要求企業管理者必須統籌全局,以企業的角度考慮問題,因此在管理的過程中要依照企業運營的目標制訂管理制度,而部分國企管理者依舊將自己的主觀意識作為決策依據,不考慮企業的發展和人才需求,管理內容也不符合實際要求,因此管理體系和制度無法發揮作用,導致管理混亂;其次是管理模式普遍單一、生搬硬套,不從實際出發。我國在國企行政管理中擁有較多的經驗和案例,但每一個國企的發展模式都是有差異的,只照搬黨政機關的管理模式,不符合市場運行秩序和企業特點的管理模式很難產生管理效果。
國企為了加快內部的更新和轉變,適應市場的節奏和形勢,在管理改革中加入了產權改革,即讓一部分民營企業、外資等其他資本方參與到國企的管理中,將國企轉變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從而提升國有企業的經營實力,增加生產經驗。但從目前產權改革的推行效果來看,改革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產權改革不到位。一方面,國企與其他類型的企業在進行資產處置時出現明顯的縮水、漏水問題,資產處置不夠干凈明晰,因此國企改革公信力下降,其他企業加入產權改革的信心減少;另一方面,產權改革的制度和政策仍然有漏洞,出現一些實際操作問題,因此改制工作難以取得良好成果。
人才是知識經濟的核心競爭要素,人力資源是最具有優勢的資源之一,國企進行管理改革必然要優化配置人力資源,保障企業的各項管理和運營有足夠的人才支撐。而目前國企管理中對人才資源的配置和開發還不到位,尤其是人才開發形式簡單,招募人才的渠道過于狹窄,管理人員培訓類型和形式不夠豐富,人員培訓技能不滿足崗位需求。另外,國企工作人員的績效考評制度還需完善,考評制度、項目和指標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沒有根據企業的創新要求對考核指標和比例進行調整,同時考評的方式和流程與實際考評情況有出入,流程過于形式化、表面化,考評結果不夠準確、公開和公正。這些問題都會導致人才資源的不合理配置,使國有企業人才流失嚴重。
首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國企行政管理改革要與經濟體制相適應,這樣管理模式會更加科學,也更符合企業的管理要求。其次,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要從現有的問題出發,如管理者管理觀念以及管理形式等,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然后再引入科學的管理模式,進一步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因此,國有企業的管理者要轉變管理理念,從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出發,減少主觀隨意性,以客觀發展需求為目標更新管理理念,多了解現代企業運行管理經驗;另外,管理者要靈活采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豐富管理形式,多與企業員工溝通和交流,根據員工需求創新管理模式,并監督落實效果,再從實踐中分析不足和缺陷,反復完善和改進。當問題解決后,管理者可以考慮借鑒其他成功的企業管理案例和理論,對現有的行政管理制度進行統籌規劃,提高制度的細化程度。
產權改革對于國有企業轉型具有重要意義,能夠讓具有市場經驗的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進入國企的管理中,優化和改善國企的經營和管理秩序。因此,必須不斷推進產權改革。在產權改革過程中,國企首先要了解到產權改革的優勢和對企業的益處,認清現階段市場經濟的發展形勢,從觀念上認可產權改革。其次,國有企業要積極建立現代國企產權體系,開展市場化改革工作,加快國有資本的流動,完善相關機制。最后,國有企業要尊重市場秩序,在完善自身產權改革制度的同時,與其他企業共創和諧有序的市場環境,讓產權能夠在合理公正的環境下進行交易和流轉,逐步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首先,針對國企人力資源開發不力的問題,國有企業需要在管理的基礎上強化內部交流工作,努力讓國企的部門工作人員熟悉其他崗位和部門的工作流程,開發工作人員的潛質,提升工作人員的崗位轉移能力。當然,這項能力并不是為了讓人員進行無原則轉移,而是為了讓部門人員了解不同崗位和部門的職能,促進部門間的合作和交流。其次,國有企業具有政策優勢,因此可以增加企業員工的培訓與學習機會,讓員工在原有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學習更多的先進企業管理制度和專業技術,并鼓勵員工將其積極應用到企業的管理改革中。最后,國有企業必須完善員工績效考評制度,從員工和企業的實際出發,對績效考評的項目、指標和比重進行調整,尤其要注重企業員工的創新能力和業務能力,并加入一些人性化的考核內容,做到以人為本、尊重人才。
國企管理改革勢在必行,針對現有的改革問題,國企應該從行政管理、產權和人力資源等方面有計劃地開展工作,不斷優化管理制度,轉變管理理念,以科學的管理機制運營國有企業,促進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