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燕
宋慶齡性格內向,面對謠言和誹謗,時時透露著自信、從容、沉穩,總是堅強地與敵人斗爭,對謠言予以堅決的駁斥。
宋慶齡的一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考驗,戰爭的災難、民族的危亡,還有來自政敵們無數次對她私人生活的謠言和誹謗。宋慶齡性格內向,面對謠言和誹謗,時時透露著自信、從容、沉穩,總是堅強地與敵人斗爭,對謠言予以堅決的駁斥。
一個“偉大的愛情故事”
1947年10月9日,美國著名專欄記者德魯·皮爾遜在他的報業辛迪加專欄《華盛頓旋轉木馬》上,以《中國政府隱瞞偉大愛情故事》為題,報道了關于宋慶齡的一則桃色新聞。在報道中,皮爾遜寫道:“中國政府小心翼翼地隱瞞了中華民國創始人孫中山的遺孀孫夫人與來自巴爾的摩的美軍上尉杰拉德·譚寧邦的風流韻事。”在皮爾遜的筆下,年輕的來自巴爾的摩的前美軍上尉杰拉德·譚寧邦在重慶為美軍服役期間與55歲的宋慶齡相識,“由于他們政治觀點相近,開始建立了知性友誼,后逐漸發展為溫暖的愛情”。皮爾遜的報道頗具戲劇色彩,稱戰后宋慶齡追隨譚寧邦到上海,繼續保持聯系并以唱片傳情。在皮爾遜筆下,“孫夫人極其謹慎,在一起出席的公開場合特別留心避開譚寧邦。但是當他要從軍隊退役回美國的時候,她作出了一個大膽的行動。她雇傭他去領導一個她所創立的小型救濟組織”。皮爾遜還聲稱,這樁風流韻事之所以會曝光,是因為孫夫人一貫倡導國民黨與共產黨和平相處,因而被認為是家族中的另類,有人甚至把她看作是共產黨,因此她被長期嚴密監視,從而她的信件被截獲,這樁風流韻事因此被發現。但是,“三年來這件事一直是中國保守得最嚴實的秘密”,因為 “孫夫人堪比當代中國的瑪莎·華盛頓 (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夫人),國民黨和共產黨一樣尊敬她。因此,她與一位外國大兵相戀的新聞將令中國輿論界一片嘩然”。皮爾遜稱由于“孫夫人有很高威望,沒人敢在公開場合說她壞話。相反,政府像保護一個活的民族紀念碑一樣保護她”。“中國政府為此事大傷腦筋,當譚寧邦因為兄弟快要離世而返回美國的家鄉以后,中國政府曾經做過種種努力阻撓他回到中國,但是沒有成功”。不久,“他又回到了上海,回到了中國最受崇拜的女士身邊”。
皮爾遜的報道一出,各大報紙爭相轉載。一時間,關于宋慶齡的這則緋聞傳遍了全世界。
人身攻擊背后的政治陰謀
1945年抗戰勝利以后,宋慶齡將保衛中國同盟從重慶遷往上海,繼續從事救濟及福利工作。宋慶齡爭取一些同情中國的美國人為中國福利基金會工作,譚寧邦便是其中之一。譚寧邦全名為杰拉德·坦納鮑姆,出生于美國巴爾的摩市,原來是一位思想進步的廣播演員,戰時在美國陸軍中任上尉,1945年被選為軍隊無線電臺成員到中國重慶及中印緬戰區司令部工作,同時擔任被美國接管、為美軍導航的上海美商華美(又稱西華美)廣播電臺指揮官。1946年譚寧邦在中國從美軍退役,加入了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公關部當記者。宋慶齡1945年10月23日自重慶致紐約的好友格雷斯·格蘭尼奇的信中向格雷斯解釋決定任命譚寧邦為總干事的原因之一是,紐約的“美國援華會”曾同另一個同類組織“中國救濟聯合委員會”談判過,“由譚寧邦擔任駐華聯絡員,薪水他們負擔”。然而,在皮爾遜的報道中,宋慶齡請譚寧邦擔任中國福利基金會總干事成了她為達到與譚寧邦繼續在一起的目的而采取的策略,從事救濟事業變成了滿足她個人私欲的手段。
皮爾遜的報道一出,宋慶齡很快了解了情況,立即于1947年10月10日通過美聯社發表了一則聲明,對皮爾遜的報道進行強烈譴責。聲明說:“德魯·皮爾遜關于我的說法是一種惡意的誹謗,毫無事實根據。它的荒謬同它的惡意可以等量齊觀。我相信,皮爾遜先生將有足夠的公允之心,全面地、公開地撤銷這一不實之辭。”
熟悉和了解宋慶齡的朋友都知道,這則新聞報道的背后,是一場惡意的政治陰謀。
1946年,內戰的烏云籠罩著中國,而美國政府以武力援助國民黨,力圖阻止或限制中國革命的勝利,使得形勢愈發險惡,中國處于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機和內戰危險之中。此時的宋慶齡在上海領導中國福利基金會從事戰后救濟事業。宋慶齡一貫堅持將她從事的救濟工作同國家和人民所面臨的重大問題聯系起來的立場,在從事救濟工作的同時,她所領導的中國福利基金會也向全世界宣傳中國的形勢。
1946年7月23日,在國內形勢最為險惡的時候,宋慶齡挺身而出,打破多年的沉默,跨越救濟工作領域,發表了直言不諱的、政治性的《關于促成組織聯合政府并呼吁美國人民制止他們的政府在軍事上援助國民黨的聲明》,強烈譴責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內戰,反對美國政府實行扶蔣反共的政策。宋慶齡的聲明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得到廣泛的響應和支持。美國前總統夫人埃莉諾·羅斯福和一些國會議員發表談話,美國一些報刊發表社論,反對美國干涉中國。
雖然宋慶齡強調“在聲明的發布中,絕無任何偏向”,但是她的聲明還是被許多美國媒體認為是具有強烈的親共色彩,于是,她的政敵們又開始了一場抹黑她的運動,制造各種新聞,企圖詆毀她的形象。正如1946年11月,原供職于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后轉入中國福利基金會工作的美國人西爾維婭·坎貝爾從上海寫回美國的家信中所說,“在這里,也在美國,肯定在進行一場把她抹黑的運動”。“我們都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有人)正在美國進行著一場政治迫害”。至1947年底,皮爾遜炮制宋慶齡桃色新聞使得對宋慶齡的人身攻擊達到極致,雖然皮爾遜的報道中沒有明確說明他的消息來源,但他在報道中說孫夫人的風流韻事是因為國民黨政府對她的長期監視和截獲的信件而曝光的,因此,包括西爾維婭在內的很多熟悉和了解宋慶齡的國內外友人都認為這個謠言是國民黨制造出來,專門向國外散播的。國民黨制造這樣的桃色新聞,既可以把宋慶齡抹黑,又可以破壞中國福利基金會在美國及世界其他地方的籌款活動。
對于這樣惡毒的人身攻擊,宋慶齡無疑憤怒不已,也十分痛心。但是,對這些“下流的攻擊”,宋慶齡表示“并不為此擔憂”。正如有些外國報刊所評論的那樣,宋慶齡“雖然嬌小、纖弱,漂亮精致,謙遜地幾近羞怯,但她卻有著熱烈的、強大的精神力量”。她沒有被這些流言所擊倒,而是沉著、冷靜,從容面對。宋慶齡深知“如果就此事對皮爾遜提起訴訟不會取得滿意的結果,因為對方總會想方設法進行抵賴;而且將此事公開地搞得滿城風雨,到頭來會對自己造成更大傷害。”但是,她也“決不會向敵人屈服,而使他們失望的”。她公開發表嚴正聲明,譴責皮爾遜的惡意誹謗。宋慶齡的聲明通過美聯社發出以后,全球各大報紙均全文轉載。國內外有識之士都看得出這是一支射向宋慶齡的政治暗箭,謠言不攻自破,國民黨抹黑宋慶齡的陰謀又一次落空。
(王玲薦自《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