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
(遼寧省大連莊河第二實驗小學 遼寧 莊河 116400)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們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要尊重、理解和信任學生,要少批評多鼓勵,讓他們在愉快、和諧、民主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他們在課堂上才會敢疑、敢問,敢糾正、補充,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這樣就會出現更多與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例如《體育中的數學》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中國隊所在的小組共有4支球隊,每2支球隊之間都進行一場比賽。中國隊在小組賽中要進行幾場比賽?這個問題學生很容易解決,是3場,當我繼續問學生:“整個小組共賽多少場?”時,學生意見不統一,出現分歧。有的說12場,有的說8場,還有的說6場。學生發生爭執,這時我并不怕學生浪費時間或為了保持安靜而制止爭論,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尊重學生并相信他們自己能獨立解決這個問題。我先鼓勵他們自己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討論讓他們“爭一爭”,看哪一方的結論最終能站住腳,能取得大家的共識。此時的課堂氣氛無疑是民主和諧和活躍的。他們就會主動的想辦法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當然最終是6場的同學贏了。他們在交流的過程中也呈現了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圖解法、列表法、計算法。課堂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場面,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活躍,他們會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學習既輕松又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數學課堂上,學生學會知識固然重要,但教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卻尤為重要,這樣他們就可以隨時隨地用,會受益終生。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歸納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促進每位學生掌握有效的分析問題策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小學最常用以下幾種解決問題的策略。
2.1 數形結合策略。低年段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把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結合更利于學生的學習。在《吃西瓜》一課時我就用到了數形結合的方法,把抽象問題化成直觀圖形來解決,這樣既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又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當學生自主嘗試解決同分母分數2/8+3/8=多少時,我就提示學生可以用準備好的紙通過折一折、涂一涂、畫一畫等方式解決問題。學生匯報時,呈現的方法不同,有的把長方形紙平均折成8份,其中的2份是小熊吃的,大熊吃了3份,合起來一共吃了8份當中的5份,就是5/8。還有的學生用正方形紙通過畫圖來解決這個問題等其他方法。在此基礎上,學生很容易概況出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的規律。
2.2 猜測與驗證策略。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潛意識常用的是猜測與驗證的方法。猜測是學生根據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借助直覺思維對問題作出判斷。但它是概括的、不準確的,最終還需要進行科學地驗證猜測的準確性。如第六冊教材統計與可能性《猜一猜》這節課,需要借助拋圖釘判斷可能性的大小,由于學生己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當圖釘落地時問學生會出現幾種結果,學生猜出兩種結果:釘尖朝上或者躺著的。再讓學生猜測一下哪種可能性大些?學生猜測結果不一樣。有了猜測后,學生就會比較感興趣,接下來就迫不及待的做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我提出的要求是小組內每人重復拋5次,最終統計得出結論,釘尖朝上的可能性大些。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因為對于知識的學習,不能只局限于結論的獲得,學生不僅必須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實踐出真知,如果通過驗證,發現猜想是錯誤的,應立即調整思路,重新分析,只有引導學生把猜想和驗證有機結合起來,猜想才具有意義,如果只讓學生猜想,學生的認識最終只能是一無所知,或者一知半解,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體驗猜想—驗證—成功的過程,便是一個“樂學、會學、活學”充滿個性的過程。
2.3 列表的策略。在《體育中數學》體操表演一課中,48人組成體操隊進行隊列排列,如果排成長方形,可以有幾種排法?有的學生用算式表示,如48×1=48 24×2=48等,有的學生用文字敘述如有24行,一行站2人等,這樣一直寫下去也比較麻煩。還有租車等問題也存在類似情況。像解決這種出現結果相對多的問題時,引導學生用列表格的方式把你想到的方法記錄下來。這樣既簡潔又較條理化,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動手操作中解決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手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創造者?!薄稊[一擺》這一課屬于空間與圖形內容,動手操作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我讓學生先估計教材中展示的3個長方形的面積,然后自己想辦法求出這3個長方形的準確面積。學生用課前準備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自己動手擺不同的長方形。擺的方法不一樣,但最終自己在動手擺的過程中發現規律:長方形面積=長×寬。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解決問題,把原本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加深對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理解。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課堂上教學生用數學方法和策略解決問題,學生的主動參與是關鍵,教師的點撥是保證。教師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教學生。讓他們不斷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