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娟
(安徽省明光市新生小學 安徽 滁州 239400)
小學是英語學習的起步環節,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小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應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自信的建立。伴隨英語迅猛發展的速度和新教育理念的不斷推進,小學英語呈現出了一些更為突出的特點。
1.1 學科知識的基礎性。小學英語是整個英語教學的基礎環節,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初步認識英語,培養英語思維。因此,小學英語學科知識相對而言具有一定的基礎性,從最基本的人際交往出發,讓學生了解一門新的語言。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也是圍繞基本的教材展開的,確保小學生可以順利地進入更高級別的英語學習。
1.2 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英語是一門語言,語言的學習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小學英語的教學內容很好地體現了生活化的特點。再加上小學生剛接觸英語學習,學習能力較差,理解能力有限,以生活化的情境為依托,更易于學生接受。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安排時,也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1.3 教學方式的互動性。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各科的教學都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小學英語教學的對象是小學生,小學生具備可塑性強等特點,以學生為主人的課堂遵循了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同時,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單方向的教授效果并不理想,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會根據課程標準,不斷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和思考的精神。另外,伴隨多媒體的發展,小學英語課堂可以使用的教學手段日益豐富,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感官體驗,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英語的教學已經從普及化向專業化轉變,英語學科的設置不再是擺設,而應該真正走進學生的學習環境中,因此,當前的小學英語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現實的課堂中仍然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2.1 知識銜接較差。英語學科的知識銜接指的是當前的英語學習與今后英語學習的相關性。但是通過與初中英語教師和學生的訪談中發現,小學英語與初中英語的相關性并不大,存在知識重復性教授、知識連貫性缺乏等問題,部分在小學英語成績不錯的學生在初中并沒有表現出英語學習的優勢。具體分析,小學英語注重學生聽說讀的能力,側重于日常的交流用語,生活性突出;初中英語注重學生單詞與語法的學習,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學習目標的不同使得學習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生難以將新舊知識有效結合起來,導致教學低效化嚴重,甚至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2.2 傳統教學普遍。雖然各科教學強調新的教育理念,但是長期教育中存在的“師道尊嚴”等仍然根=根深蒂固。最突出的表現是課堂教學的設計仍然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可能性,沒有給予學生充足的探索空間,使得教學流于形式。同時,與小學英語教學發展不相適應的是師資力量問題,很多學校將小學英語作為一門可有可無的學科,在師資等方面并沒有重視,一些老教師或者兼職教師的教學沒有真正貫徹新的教育理念,教學質量有待重新考量。
2.3 教學難度不一。英語學科是一門新的學科,部分學生在學前教育階段有一定的基礎,而部分學生屬于零基礎的學習,這樣為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當前的教學仍然是集體授課制,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受學生的基礎的影響,會出現兩個極端。大部分教師忽視學生的學習實際,機械化地按照教材進行授課,使得學生的學習低效或者無效。
3.1 加強中小銜接。學習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英語學科的學習亦是如此。小學英語學科的學習是為初高中英語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的,在進行教學時,尤其是六年級的英語教學時,應有意識地加強小學與初中的聯系,幫助學生平穩地進行小升初的過渡。這就需要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以學生的接受力為基礎,進行語法的教學,實現學習的系統化。
3.2 提升教師素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改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指導者的作用,從學習方法、學習思維等方面給予學生啟發,這就需要不斷提高教師素質,提升業務素養,加強各項學習,在學生的學習中充當指路明燈。同時,加強師生互動,促進教學相長,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發展。
3.3 靈活開展教學。在集體授課制的大環境下,教師仍然要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靈活開展教學。當前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分組學習、合作學習等,在了解學生基礎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設計難、中、易三個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在不斷的交流合作中,學有所獲,提升自我。
小學階段應打好英語學習的基礎,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