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萍
(江西省贛州市紅旗大道第二小學 江西 贛州 341000)
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于人才培養所發揮的作用不可忽視。雖然小學美術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目前的實際教學來看,學生通常對之不感興趣,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學手段落后及老師照本宣讀的教學導致的。想要徹底走出此教育困境,就需要將小學美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更好的調動及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教育信息化目標的順利實現奠基。
美術是一門藝術性極強的學科,教學之中如果總是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不僅無法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科的學習感興趣,還很難成功的培養學生的審美感、藝術感、想象力與創造力,自然無法取得理想的美術教學效果。而想要逐漸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需要有不斷革新的意識,要將信息技術合理應用到美術教學之中,相信必能為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保障。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老師能基于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特征,為其創設良好的視覺環境,讓學生進行身臨其境的學習,能夠深入激發學生的潛能,為學生的全面性發展奠定扎實基礎。同時,信息技術在美術教學中運用之時,也會為小學美術教學提供創新的教學手段,老師的教學不用再僅局限于課堂與書本,而是能夠逐漸延伸到課外,利用網絡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遠程性的指導與教育,既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及素養,又可以不斷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綜合上面幾點可以看出,小學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學科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教育意義。
2.1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小學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學科的深度融合的關鍵,是需要構建符合小學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要求的課堂教學結構,這樣才能夠真正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以往的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之中總是以老師霸占著整個課堂,不斷的向學生講解與傳輸知識,整個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雖然老師也有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的意識,但通常只將之作為一種可有可無的教學手段。此種教育背景下,既無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也無法實現教育的信息化目標。為此,在新時期的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老師必須要全面的認識信息技術學科,明確傳統"以教師為主"課堂結構的弊端,構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課堂教學結構,相信唯有如此,才能夠讓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學科進行深度融合,更好的激發與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不斷提升奠基。
2.2 構建網絡化教學環境,實現因材施教。網絡化教學環境能否成功構建,直接影響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學科融合的效果,如果脫離了網絡,那么兩者就不具有深度融合的條件。以往的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雖然也用到了計算機網絡,但并沒有構建適宜的網絡環境,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極少。所以在新時期的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基于實際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構建良好的網絡化教學環境。比如在學習《小鳥的家》相關內容之時,老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資料:世界上的鳥類有上千萬種,鳥窩也有成千上萬種的樣子,給予學生充分的觀察、思考時間與空間,這樣的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創新的來構思小鳥的家,并借助計算機來繪制自己想象出來的小鳥的家的樣子。相信在此種網絡化教學環境中,必能夠給每位學生充分的思維、想象、審美、感受空間,能達成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的教學效果,更好的提升學生的美術能力及素養。
2.3 優化美術教材,提高教學效果。就以目前的小學美術教材來看,存在理論知識偏多,實踐內容偏少的情況,這勢必會導致老師教學中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情況,對于學生的發展及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均非常不利。所以,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之時,需要合理優化美術教學,以此來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的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能力,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小組討論教學也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方法,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計自己的問題,小組內部相互交流、討論,在網絡上搜尋相關的信息,加強對問題的分析。小組內進行分工研究,增強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也可以激發出學生的靈感,在美術學習中,靈感是比較重要的,靈感的激發可以促進一幅完美作品的誕生。
比如在學習《奇妙的腳印》相關內容之時,基于學生認知不足的情況,老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不同的腳印畫面,由學生先進行欣賞,之后再過渡到本節課的教學之中,讓學生自主將靜態不動的畫面轉換為動態畫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探索欲望,獲得知識與形成技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小學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學科深度融合十分重要,能夠豐富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方式,保持學生積極探索的欲望,能顯著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而想要取得此理想教育效果,就需要做好課堂教學結構的轉變、網絡教學環境的構建及優化教材等工作,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