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霞 漢中職業技術學院
我們所說的數學差生,指智力正常,但在正常數學學習環境中,數學水平和數學能力較低,達不到國家數學大綱要求的學生。
數學教師的教學理念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非常重要原因。事實上,受不正確數學教學觀影響很容易造成大量數學差生。
數學教育家米山國藏說:“每當有 人向我訴說數學難學時,我總是對他做如下的解釋:若僅從理解數學這一點而言,數學這門學科的性質是最容易理解的,特別是小學、初中、高中及有關應用方面的大學所講授的數學,只要具有普通能力,無論誰都能容易地理解它,并且也一-定能從本質上理解它。”這說明無論是學數學還是教數學,只要遵循正確的規律,就一定能學好、教好它。然而,事實上,我們的教學卻產生了許多數學差生,這是為什么呢?筆者認為,只要是智力正常的學生,就只存在教學處理不當的教師,不存在學不好、學不懂的學生。關鍵是一些教師的教學觀不正確。諸如:“ 容器說”教學觀,“頓悟” 教學觀,知識可傳遞教學觀,從根源上忽視了學生主體建構,不能從根本上將學生與知識綠色對接。如此日積月累造成學生越來越聽不懂數學,更學不好數學。而我們的一些教師(包括非數學教育人士卻以數學之難學、枯躁、抽象及學生不下功夫等理由推諉,從而造成了一 群數學的弱勢群體,似乎數學差生天然存在古已有之。這樣的教學觀怎能不產生數學差生呢?
針對這些,我主張以人為本,從根本上樹立正確而科學、博愛的數學教學觀。
堅持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學生學習知識是儲備知識和潛在知識與新知識綠色對接、整合,教師只能是“助產師”、“催生婆”,不可“滿堂灌”或“滿堂問”。 皮亞杰的認知理論認為認知發展不是一種數量上簡單積累的過程,而是通過同化和順應,不斷重新建構發展的過程。每當個體遇到新的刺激,總是把對象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之中,若獲得成功,便得到暫時的平衡。如果已有的認知結構無法容納新的對象,個體就必須對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以便順應,直到達到認識上的新的平衡。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平衡過程,即認識上的“適應”是人類思維的本質所在。
加強人文主義的大數學觀。數學教師萬不可把數學推崇成少數人的專利,必須有文化主義的大數學觀。數學知識是精細化了的數學常識而已,應當從學生所處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積淀出發,探尋學生儲備知識、潛在知識與所研究概念定理的人文關聯。如:某商店有7 兩和11 兩酒器量具各一個,今有人欲稱2 兩酒,問老板是否能給打。只須把7 兩和11 兩的次數分別設為x 與y 即得7x+11y=2,求整數解即可,如得坐標(5,-3),即言打5 次7 兩,再倒出3 次11 兩即可,此處正負乃倒人與倒出之意,一點兒也不神秘。
我在數學教學中摸索了些轉化差生的自認為較有成效的作法:博愛+聽讀說寫議基本功+激勵是轉差的根本法寶。面向全體學生,以仁愛之心,寬諒之心對待差生。根除對學生身心攻擊、體罰,樹立差生勇氣,引導他們“聽”: 聽核心問題;“讀”:讀好數學書各段中心句、句群、邏輯關聯;“說”: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進行交流,找差距原因;“寫”: 把自己的小方法好思路簡記下來;“議”:引導差生開口評議,反省,提高興趣,附之激勵,差生會慢慢提高。開展“每日論壇五分鐘”,數學小論文、數學手抄報等課外活動,培養養成研究性學習方法,從而使差生提高,優生更優。
動手做數學。如在學立體幾何時,利用智能化軟件和多媒體工具動手做數學,讓學生做柱體、錐體、臺體模型后,做一些最短距離問題,最大截面問題。于是常發現所謂差生并不差。
注意數學和現實的“剪接”。如在講分段函數問題時,引導學生思考投籃得分與距離關系,學生就容易理解得多了,也有了興趣。于是數學學習狀況會得到一定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