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英 吉林工商學院
從各種文學精品課程的申報,到網絡化的教學信息交流;從“金課”的遞增,到“云課堂”的流行,從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的應用,到MOOC(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 )的普及,從信息技術作為教育教學的延展性工具,到現如今高校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入融合,教學信息化的轉變愈加明顯,而信息技術以其龐大的信息量和廣闊的拓展空間,為高效文學教學工作也做出了巨大的推動。文學作品作為“有溫度”的課程內容,通過閱讀與賞析能夠很好的提升學生的文學及人文素養。而將現階段的高效文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也必然會在發揮信息技術優勢的基礎上,實現傳統文學教學質的提升。
在大數據時代下,教學資源呈現出多元化的豐富態勢。而對眾多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并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予以實施,是現階段高校文學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實現高校文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前提與基礎。對此,應在高校內積極搭建起具有教學信息整合性的資源平臺。這種網絡化的教學信息平臺中可設置多項模塊,如教學資源模塊、課程建設模塊、教學互動模塊、以及教學管理模塊等。通過這些模塊的整合性應用,不僅能滿足教師進行導學、教學、以及管理等活動,還能夠很好的滿足學生對于文學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以《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為例,通過這種整合性的資源平臺,學生能夠利用“學分制”模式來下載或購買不同分數代表下文學作品的相關資料(如視頻、音頻、圖片、鑒賞推文等)。同時,教師也能夠在平臺上上傳信息化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以供學生下載和課前資料的搜集,并同時為其他教師提供教學課件的共享。例如:利用音頻對作者信息和文中需要注意的內容加以闡述,隨后,利用視頻文件+圖片的模式,為文學作品進行寫作背景、歷史環境等的介紹。最后,以文字形式留下部分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所需要查找的相關資料。這樣學生帶著對文學作品的初步描述和環境背景介紹,來對相關問題進行資料的查找與預習,就能夠起到良好的知識鞏固與夯實作用。同時,平臺中所融入的各類文學獲獎作品推薦,和眾多文學類網站的鏈接,將會進一步拓展學生對于文學知識的汲取,為學生文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在進行文學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通過網絡化的信息平臺進行不斷的交流與互動,以此為信息技術與文學教學的深入融合奠定基礎。與此同時,利用平臺的教學模塊,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全新的教學模式——知識體系的自我構建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中涵蓋文學知識學習的任務、自身應掌握的知識層面與范圍、教學任務分解、學習資源清單、研究成果探討、以及反思與經驗積累。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學生就能夠在腦海中形成文學作品的大致框架,和所需拓展知識的范圍。
以文學課程《雷雨》為例,首先由教師以語音文件形式,設定該篇文學作品所要學習的任務:戲劇雷雨所表達的藝術形式趨于敘事化,而曹禺在敘述這一故事時,是以哪位主要人物為主來展開敘述的,該人物又對整篇文學作品起到何種的作用(主要從戲劇的主題、結構、以及矛盾沖突等方面分析)。為學生簡述介紹現階段較為公認的幾類說法,如“周樸園說”、“周萍說”、“雷雨說”等,以你對該作品的了解與分析,結合作品內容分析哪種說法是你認可的,其原因是什么?隨后,學生可帶著問題下載教師所制作的相關資料文件和多媒體教學課件,在學生對作者曹禺,以及寫作背景、時代環境等有清晰理解后,再結合教師所提供的多媒體課件深入分析和總結自身對所提問題的理解。此時,學生也需要對照問題,以文字形式表述自身的觀點與看法,并將其發送至學科微信群或公眾賬號。課上教學時,教師以分組的形式,要求學生進行相關問題的分析、探討、及總結性發言。以此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在應對文學作品時的閱讀能力、文學分析鑒賞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等。課后總結與回顧時,學生可將課上受自身認同,并得以總結的文學觀點與自身上傳的課前解答進行對比,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了解與認識,更能使學生逐步形成規范化的“自我認知知識體系”。
綜上所述,將信息技術融入到高校文學教學之中,不僅能夠同步提升教師與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掌握與熟練應用,從教學角度考慮,還能夠在顯著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分析鑒賞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并能由此構建起學生以自我為認知的知識體系。這對于教學效率的提升,和文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都具有極大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