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怡 昆山高新區翰林幼兒園
為推動我國幼兒教育的高層次發展,國家相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的條例規章制度以推動其順暢發展,其中指出要以最大投入推動幼兒動手能力的發展。而在幼兒園區域材料投放中,如何有效的推動材料投放的層次與適宜度是需要關注的焦點。
以S 幼兒園區域材料投放為研究對象,通過探究其材料投放的種類,來源,層次等內容,并對幼兒進行簡單的口頭調查問卷以及對幼兒教師進行訪談,得出最終的研究結果。
1.問卷調查法
根據本文研究目的與內容,制定了適合幼兒認知水平的調查問卷,適宜性調查上主要對發展較為成熟的50 名大班幼兒進行調查,層次性與可探究性上則分別對大、中、小各50 名幼兒進行調查,通過口頭調查問卷記錄幼兒回答,分析幼兒對材料的認知與使用情況。對幼兒口頭調查問卷的回收率為100%。
2.訪談法
除了解幼兒的觀點之外,為使本文的論證更為合理全面,對幼兒園教師進行隨機采訪,從而以教師的角度出發分析教師對材料的認知以及對幼兒使用材料的現狀進行更好解說。
1.在幼兒操作區域材料的積極性的調查中發現經常操作材料的幼兒有28 人,占56%,有時候操作,但要看情況的幼兒有6 人,占比12%,不經常操作的幼兒有16 人,占比32%。
2.在幼兒操作材料的自主性的調查中發現老師要求操作的幼兒有15人,占比31%,父母要求操作的有16 人,占比32%,自己喜歡操作的有19人,占比38%。
3.所謂適宜性是指幼兒材料的投放應當適合幼兒的發展水平,才能保證幼兒在材料使用時以更積極和自主的行為投入。第一,發現S 幼兒園區域材料的種類較為豐富,但并非所有的材料種類都能夠適應幼兒的發展水平。通過對教師的隨機采訪發現當前幼兒園更傾向于購買成品材料,雖然每種材料的樣式都能精致,但超過三分之一的幼兒并未仔細的對材料進行探究,而只是隨意的操作一下。
1.在幼兒是否會使用材料的調查中發現大班會操作與不會操作的幼兒人數分別為3 和47;中班為5 和45;小班為10 和40。
2.在幼兒使用材料的過程中是否需要老師幫助的調查中,我發現大班幼兒經常需要,偶爾需要和不需要的人數分別為3,20 和27;中班分別為5,21 和24;小班分別為10,19 和21。
3.通過對教師的隨機采訪發現教師普遍認為應當選擇簡單易操作的材料,再逐漸適當增加材料的難度。但在調查中發現S 幼兒園在材料投放中大多數幼兒都能夠自主操作,不需要教師的幫助,可以認為即便是較低認知水平的幼兒在材料的操作上也很少存在難點。
1.在幼兒對區域活動中的所有材料認知情況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大班幼兒對于材料都認識、大部分認識和大部分都不認識的人數分別為7、40 和3;中班幼兒分別為5,34 和27;小班幼兒分別為3,20和27。
2.在未開展區域活動課程時材料是否對幼兒開放情況的調查中,我發現大班幼兒認為開放,不開放和沒注意的人數分別為1,40 和9;中班幼兒分別為5,31 和14;小班幼兒分別為10,29 和11。
3.根據調查可以發現S 幼兒園材料的可探究性較高,各種材料的種類以及數量充足。但是可以發現部分教師在區域活動中在講解完使用材料的基本點之后不能統籌兼顧幼兒的操作行為。對于低年級的幼兒來說,對于材料的認知處于初級階段甚至完全不認識,雖然倡導在活動中給予幼兒更多的自主性但是不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也會使幼兒喪失興趣。
材料趣味性的缺乏首先在于制作材料的工具較為傳統,僅僅只有以黏土為主的材料,而創新性的譬如塑料、紙帶等材料的種類較少。在使用材料的過程中雖然不會存在困難,但也很難促進其思維水平的發散以及創新能力的提升,并且會使幼兒缺失趣味性。
幼兒園在材料的投放中容易重視其目的而忽視材料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適宜性。部分材料的投放過于簡單,不能有效的推動低年級幼兒認知水平的發展。譬如益智區的積木對于低年級的幼兒來說操作難度適宜,但對于高年級幼兒來說不存在難度,無法從操作中獲取自我成功的價值感,從而會失去對材料操作的興趣。
材料的更新頻率同樣也是能夠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因素。從對教師的隨機訪談中發現,教師們認為采買材料是一件較為繁雜的工作,而制作材料更是一件耗時耗力的事情,因此采買材料的頻率較低,制作材料的次數則更少。這種情況下導致材料的更新速度較慢,幼兒在掌握材料使用方法之后面臨沒有新材料的困境,導致幼兒對材料的關注度下降。
通過對S 幼兒園幼兒口頭調查以及教師的隨機訪談對該園幼兒區域材料投放現狀進行調查,發現雖然該幼兒園材料種類較多,但并不適宜所有年齡階層幼兒的認知水平,材料的操作較為簡單,幼兒在成功操作之后容易失去再次操作的興趣,材料之間的聯系度不強。認為幼兒園應當注重材料的層次性并且創設良好的區域環境,幼兒園在區域材料投放過程中應當選擇幼兒更感興趣的材料,以及注重材料的使用難易程度,明確不同區域的界限感,才能使區域材料發揮促進幼兒思維發展與認知水平提升的效用,為幼兒的健康全面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