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林 長春大學旅游學院東北亞休閑經濟研究中心 張志勇 長春師范大學 孫海軍 德惠市第三中學 張志剛 劉瑋 長春大學旅游學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時代,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的重任。為達成這一目標,應該首先從人才培養方案頂層設計上入手,人才培養方案應順應時代要求,要體現新工科內涵,要符合就業導向,要突出能力培養,使培養的人才是社會急需且好用的創新創業建設者。
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中,結合專業特點及相關行業需求,在課程體系中力求體現大學生創新創業理念,體現行業最新發展特點,考慮行業需求,增加與企業對話環節,加強實踐能力訓練,全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在網絡通信方面,加強無線和有線網絡的實訓。對無線網絡信號進行經驗模態分解, 需要確定無線網絡觀測信號的全部區域極值點。保無線信號傳送和接收。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綜合素質實踐及創新創業活動,綜合素質實踐及創新創業活動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活動、課外科技活動、基本技能活動、專業技能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等5 個模塊。每生畢業須完成創新創業活動4 學分,按學校《學分認定辦法》進行認定。
大學生創新創業理念的培養與新工科的內含、行業需求是密切相關的。只有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與學生所學專業相切合,與學生未來就業、工作、創業相吻合,才會真正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以就業為導向,引入企業元素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理念的一個非常有用的環節。我們可以在眾多的學生就業實習基礎中遴選學生未來有就業意愿的主要企業,在學生去企業實習前,結合專業的特點、當前行業最新發展趨勢、當前與本專業應用相關的技術,邀請合作企業工程師與學校相關專業教師一同對學生開展定期的企業文化、企業應用技術等方面的培訓。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計環節中設立專門的企業文化周,由合作企業講師團上課,相應的年級學生通過多個輪回的教育,增強企業適應能力。同時對畢業班安排一學期的創新創業實踐生產實習。
為了更好的加強創新創業促進機制的效果,有必要走出去、請進來,根據未來學生就業對接的主要大型企業,在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企業訴求。例如,根據合作的企業對人工智能、嵌入式應用有較強的需求,可以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強了高等數學、電工電子技術仿真、嵌入式應用與開發、物聯網技術應用與開發等方面的課程,同時加強這方面的課程設計的力度。不僅強化了學生在這些領域的技能,同時受到相關企業的歡迎。
專業課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引入案例教學法,同時兼用其他教學方法。引入的案例教學方案中有意的植入創新創業實例。例如在嵌入式開發課程體系中,植入新產品設計、開發、營銷等方面的內容,并對特定的應用進行參加“互聯網+”大賽的引導。幫助學生在全國的相關賽事中獲獎。
教師在上課時以應用范例為導向輔助相應重要知識點的介紹,使學生對專業知識、尤其是智慧景區模式、智慧景區的設計、開發等內容由淺入深,較好的掌握其相關技術的理論、設計方法、開發或實施過程等一整套解決方案,突出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的技能訓練和培養。
改革考核方式,突出創新創業的特點,改革傳統的僅憑一張試卷決定學生在該科目的學習效果的方式,在考試環節突出對學生工程能力的考核,突出對實踐動手能力的檢驗,增加作品(設計方案)的組織、設計、實施、總結的驗收環節。通過對所學專業課程的作品(設計方案)設計、工程實踐設計、應用模組設計及總結能力的考核,使學生對應用該課程及相關技術的知識,對特定題目進行方案分析、設計、實現、技術文檔的編寫等全過程的訓練大大的加強,更能準確的體現學生對相關科目的知識掌握、能力展示,對從每一門課程入手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效果會更好。
將以賽促學成功的引入到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課程的教學中,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學生參加國家相關專業賽事的過程及結果也是課程設置內容的檢驗,更是對教師教授能力的檢驗。以賽促學不僅可以對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也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帶動了所有學科的學習成效,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學生就業的競爭能力。
以賽促教也是教師上課效果的隱形擂臺,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激發教學熱情,促進了教師在課程建設、教學方法有廣泛應用、案例設計及精選方面下足功夫。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建立相關網絡平臺,促進創新創業綜合發展。相關的網絡平臺不僅可以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拓展空間,還可以為師生交流創新創業的經驗和成果提供媒介,同時提供學生創新創業信息、合作企業用人信息,學生創新創業成果等服務,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大數據策略、云計算策略、分析策略、回饋策略的智能生態系統框架。
大學生創新創業促進機制研究是時代的要求,是加速我國經濟建設人才培養的需要,是歷史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艱巨任務。在這一領域做的每一步工作都是有意義的。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教學模式的調整中,要始終堅持以改革和創新為動力,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促進機制的建設,將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作為最終目標。人才培養是基礎、是保障、是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