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華
普惠金融,譯自英文“In-clusiveFinance”,現代“普惠金融”服務理念的出現可謂是應運而生。因為基于銀行本身的特質,如若單純依靠市場調節,金融資源的供給容易出現地區金融資源供給不平衡的問題。金融資源容易流向經濟發達的城鎮區域,對于偏遠、農村地區則供給不足。20世紀早期的實踐更多是注重援助的社會福利性,這種不計成本的援助性金融不僅不能解決低收入者的貸款難問題,更是給銀行本身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這種體現出“四性”,即平等性、營利性、全面性、公平性的現代普惠金融服務理念逐步形成。
自2015年11月以來,國家層面發布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一系列制度、辦法等,對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并著力解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國家相關部門也陸續出臺了諸如設立融資擔保基金、定向降準、降息減費、降低普惠金融貸款融資成本等政策。
鑒于此,國內各商業銀行紛紛采取各項措施進行落實。大型商業銀行在建立了專門的業務管理部門的同時,擴大了普惠金融的服務范圍,不約而同地在廣大農村地區增設普惠金融服務點,如中國建設銀行的“裕農通”、中國農業銀行的“金穗惠農通”。與此同時,持續加大了在該領域的信貸資源配置力度。基于客群特點及防范風險,借助數字化及移動互聯技術,不斷創新產品設計,由線下轉變為“線上+線下”,甚至全流程線上產品,著力提升服務效率,擴大服務范圍,如建行“小微快貸”。其他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在不斷增加小微專業支行,加快推進小微金融線上線下O2O輕型化便捷服務。
主要體現在業務考核、差別化經營管理以及風險管控方面的制度尚不夠健全,甚至存在空白點。
尤其是在目前的疫情之下,普惠金融客群經營不穩定,該客群的信息搜集方面也會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那么對于銀行而言,則存在風控難度大、成本高的問題,相應地,也會帶來普惠金融信貸資源供需不平衡的問題。
這是本文重點分析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普惠金融的發展水平與鄉村金融發展息息相關。但從實踐中呈現出來的情況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抵押擔保能力不足。可抵押物一般是農業生產用具、牲畜、房屋、田地這些都難以變現的物品。特別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的抵押變現難度大。有關政策在實際推行中速度慢,實施過程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各種困難,且資產難以處置、變現。加之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明顯,容易受到自然、市場環境和地方政策的影響,導致抵押擔保欠足。第二,鄉村信用體制不健全。信用是金融服務的核心評價標準,受各類因素制約,鄉村普惠金融客群的信用信息的收集面臨問題,難以做到全面、準確、及時。農村地區目前的信用體系建設存在不少問題,如對信用體系建設的認知度、社會化程度、信用觀念的培養力度、信用缺失的懲戒力度等,從而增加了貸款風險。第四,損失補償有限。目前涉農保險多為政策性保險,不同程度地存在難以滿足農產品價格質量、土地流轉等保險需求,且覆蓋面窄的問題。
商業銀行根據普惠金融業務的特點不斷優化內部經營管理架構,完善相關政策制度,創新考核評價機制,強化激勵導向,完善風險計量控制,有效完善風險管理體系。
在優化信貸運作流程滿足風險控制的基礎上,基于大數據深化線上、線下的綜合全面的融資服務。一方面,全面運用移動互聯及大數據管理,通過數據分析整理,創新完善產品體系;另一方面,借助數字化經營手段、金融科技力量,深入、全面拓展客戶,做實全面客戶關系管理,積極探索存量客戶數據,做大普惠金融客戶群體,提高信貸的可得性,以量補價,產生規模效應,降低成本。
目前,不少商業銀行已經在探索、實踐,并取得了較好的初步成效。供應鏈金融服務對象主要為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是目前區塊鏈技術重要的應用場景之一。供應鏈金融里的資產易數字化。區塊鏈技術與所有接入互聯網的端口相連,具有不可篡改、公開透明等特征,能有效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和成本問題,也可使普惠金融服務得以延伸至農村地區,既降低了服務成本,又擴大了覆蓋面。通過供應鏈融資服務模式,銀行能夠輕松地跟蹤貸款資金去向,實時監控企業經營現金流,及時掌控供應鏈各參與方的情況。該技術可防止人為操控,健全信用機制。商業銀行要認真落實央行有關區塊鏈規范文件,推動該技術的規范應用,并建立健全相關風險防控機制。在技術領域,后續還要通過與物聯網、AI等技術相結合,完善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運用,鏈上和鏈下數據信息保持綁定,確保一致。
第一,盤活農村產權。一是完善有關產權流轉的合同體系。二是根據鄉村經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擴大抵質押物范圍,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創新信貸抵押擔保產品。
第二,構建現代鄉村信用體系。一方面,如前所述,要借力金融科技和數字化經營的力量,創新鄉村風險評估方式和產品服務標準;另一方面,通過多種宣傳手段全方位在鄉村普及金融知識,以及提升其風險識別和應對能力。可以設立更多的便民流動服務站,開展金融下鄉活動,如中國建設銀行近年來堅持開展的“金智慧民”,在鄉村設立“建行大學·裕農學堂”、開展萬名學子下鄉等活動。同時,積極推動鄉村信用環境改善,強化激勵機制,提高信用體系建設的實效性。積極開展信用農戶評定、信用村鎮創建。建立信用體系長效機制,強化征信宣傳教育,有效普及金融知識,加強法治建設,擴大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覆蓋面,建立信用檔案,推進非銀行信息采集工作,規范信用等級評審,加強與工商、稅務等部門的聯系與合作等。
第三,加大保險力度。這需要由政府、金融機構、民間資本等多方努力,共同降低農業經營風險。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相關保險機制,創新產品,拓寬保險覆蓋面,并分層管理,銀行與農信擔等機構加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