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穎 馬維騏 孫亞寧 譚鴻銘 陳敏 謝平
(成都中醫藥大學 1基礎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5;2臨床醫學院)
慢性盆腔炎(PID)與下腹痛,低熱,月經不調和痛經有關,是導致不孕癥和異位妊娠的主要原因,且與卵巢交界性腫瘤的風險增加有關〔1~4〕。而老年PID患者往往病程長,自身免疫力較低,所以病情容易反復。PID的中醫辨證分型以濕熱瘀阻型、氣滯血瘀型、寒濕瘀阻型等3型最為常見,其中濕熱瘀阻型下腹脹痛,腰痛,勞累或經期加重,經期多提前;帶下量多,色黃黏稠且臭穢,尿赤便秘,舌質紅或暗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此型多有感染史,為熱毒、濕濁蘊結下焦,客于胞宮、胞脈、胞絡,與氣血相搏,導致氣滯血瘀而發。本研究探討在中醫指導下,從痰瘀論治PID的臨床療效。
1.1病例來源 選取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2015年4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老年PID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符合PID臨床診斷標準,且經中醫辨證分型為濕熱瘀阻型。觀察組年齡60~69(平均67.6)歲,病程3~10(平均6.4)年。對照組年齡60~70(平均66.5)歲,病程3~9(平均6.0)年。兩組基本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②意識不清、無自主能力者。
1.2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和2014年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感染性疾病協作組制定的《盆腔炎癥性疾病診治規范》(修訂版)〔4〕的診斷標準。
1.3研究方法
1.3.1治療方法 ①治療組:口服中藥治療,并配合理療。擬“滌痰逐瘀”方:陳皮(理氣健脾)10 g,蒼術(燥濕健脾)10 g,半夏(燥濕化痰)10 g,枳實(化痰散痞)10 g,丹參(活血祛瘀)5 g,赤芍藥(化痰消腫)5 g,桃仁(活血祛瘀)5 g,牛膝(利尿通淋)5 g,炮穿山甲(消腫排膿)5 g,水蛭(逐瘀消腫)5 g,酒大黃(涼血解毒)5 g。濕熱加黃柏、土茯苓、萹蓄各10 g;寒凝加小茴香、肉桂各10 g;氣滯則加臺烏藥、木香、川楝子各10 g;氣虛加黨參10 g,黃芪30 g。②對照組:口服婦可靖膠囊(甘肅省西峰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20040089, 0.36 g/粒),口服,3粒/次,3次/d。組成:北敗醬(清熱解毒)、車前子(利尿通淋)、蒲公英(消腫散結)、香附(醋制,疏肝解郁)、赤芍(清熱涼血)、紅花(活血通經)、丹參(活血祛瘀)、延胡索(活血止痛)、三七(散瘀止血)、秦艽(清熱利濕)、地骨皮(清熱涼血)、鱉甲(滋陰潛陽)、海藻(利水消腫)、黨參(養血生津)、白術(炒,健脾益氣)、茯苓(利水消腫)、熟地(補血滋陰)、當歸(補血活血)、馬齒莧(清熱解毒)、柴胡(解郁行氣)。
1.3.2觀察指標
1.3.2.1免疫功能指標檢測 分別在入組當日和治療結束后,抽取患者早晨空腹靜脈血,每人抽取2管,3 ml/管,1份制備血清,并采用比濁法分析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M 和 IgG水平,另一份使用BD FACSCelesta 多色流式細胞分析儀分析免疫細胞(CD4+、CD8+和CD4+/CD8+)水平。
1.3.2.2臨床診斷 觀察用藥前后患者舌、脈的變化;于治療前后進行體征檢查及外陰、陰道、盆腔等婦科檢查,并進行白帶常規檢查;檢查治療前后患者子宮三徑、附件包塊大小及盆腔積液。中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參照2002 年《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3〕,具體標準如下所述:①痊愈,即治療后各臨床癥狀均消失,且積分值變化≥95%;②顯效,即治療后各臨床癥狀均顯著緩解,積分值變化≥70%且<95%;③有效,即治療后各臨床癥狀均略有緩解,積分值變化≥30%且<70%;④無效,即治療后各臨床癥狀全無改善,甚至有所加重,積分值變化<30%。臨床綜合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具體標準如下所述:①痊愈,即治療后患者癥狀和體征積分總和的減少幅度≥95%,且停藥后1個月未復發;②顯效,即患者癥狀和體征積分總和的減少幅度≥70%且<95%;③有效,即患者癥狀和體征積分總和的減少幅度≥30%且<70%;④無效,即患者癥狀和體征積分總和的減少幅度<30%。
1.4統計分析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血清Ig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IgA、IgM和IgG水平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IgA、IgM、IgG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上升(P<0.001),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01)。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Ig水平比較
2.2免疫細胞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CD4+、CD8+和CD4+/CD8+水平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CD4+、CD8+和CD4+/CD8+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P<0.05),且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01)。見表2。

表2 兩組免疫細胞水平比較
2.3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評分無顯著差異(P=0.99)。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且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表3 兩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
2.4綜合療效評價 治療組痊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4),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3),見表4。

表4 治療后兩組綜合療效比較〔n(%),n=40〕
PID可能導致輸卵管瘢痕形成和粘連,延遲治療可能造成慢性盆腔疼痛〔5,6〕。具有病情頑固、易復發的特點〔7,8〕。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PID療效上顯示出明顯的優勢〔9〕。
在中醫理論中,PID屬中醫婦科“腹痛”“痛經”“帶下”“癥瘕”等范疇,主要發病機制是骨盆血瘀〔10~13〕。即血流動力學異常,如血液循環不暢通,血流停滯或形成血流,或血流速度減慢〔2〕。致病因子,如寒濕,損傷子宮及子宮絡質,并導致梗阻性腎盂腎炎,進一步導致骶管血液瘀滯〔2〕。血瘀會增加微血管畸變和(或)微血管阻塞,從而加重血液的停滯。作為致病因子,它直接影響有益營養物質的輸送并清除有害分子或廢物。因此,血瘀證通常會引起一系列癥狀,主要與慢性疾病有關。在PID中,血瘀影響腸蠕動,且由于微血管阻塞和血流動力學異常,會導致骨盆固定疼痛。有研究者認為氣滯是起始因素,是病理演變的中心環節〔14,15〕。婦女經、帶、胎、產屢耗陰血,肝木失養,稍有七情引動,則易失去條達之性,氣血瘀滯,疏泄失常,若結于下腹部經絡,則盆腔靜脈增粗、迂回、曲張或成團。因此,PID的臨床治療主要是使炎癥病灶中的血瘀微循環正常化,中醫治療時常痰瘀并治。本研究結果提示基于中醫滌痰逐瘀理論的中醫方藥在治療老年PID患者中效果優越,與之前根據類似理論所擬方藥的治療效果相近〔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