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紅
摘 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實踐“科教興國”的戰略的重大舉措。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環節和基本形式,是創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改革傳統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創新學習。
關鍵詞:創新;改革;教法
創新學習是一種創造性的學習行為,即學習者通過對傳統的學習方式、方法、手段的繼承和改革,創造性地獲取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所學內容,產生與原有知識不同的或新的知識、觀點、思想等。創新學習的目標是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樹立創新精神、培養創新思想、提高創新能力。當跨入強調個性、重視潛能開發和創新能力的新世紀時,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為學生創新學習提供安全感,實現真正意義的開放式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中充分顯示個性。學生的創新精神才有可能得到培養。我認為著重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調節師生關系,突出學生地位
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施創新學習的重要因素。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才有利于創新精神的發展。為此,我們在教學中,首先要抓兒童的心理特征,讓他們從心靈深處感覺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心境自然放松,思維自然運動,大膽提出問題,敢于發表不同見解。這樣,創新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了。其次,在評價時,把評價的重點放在是否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特判斷上,堅持以積極評價為主,培養學生的獨特個性。最后,教師還要創造性地教學,作為學生潛能的激發著和引導者;作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與合作者;不越俎代庖,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二、營造和諧氛圍,激活創新意識
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積極、寬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原動力,會驅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并在以創造的優良的學習氛圍中高潮迭起,從而乘“樂學”之舟駛向知識的海洋。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包括各種手段和方法,比如運用體態語言、面目表情等非語言手段, 采用實物、圖片、音樂渲染、模仿表情、多媒體電教等方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例如:北方孩子沒看過錢塘江大潮的美麗壯觀;南方的孩子沒看過冰雪世界的晶瑩剔透,書面語言再美也顯得蒼白無力,利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給孩子創設情境,把圖像、聲音、文字等有機結合起來,使他們身臨其境,感受大自然賦予人們的美麗景色。
三 、變換角度教學? 發散求異創新
善于從新的角度運用舊知識,善于同中求異、異中見同,善于發現現象與問題之間的聯系,是創新學習的特征。如:指導造比喻句。可鼓勵學生從“形狀”、“顏色”等不同角度去想;讀一篇課文,可以啟發學生從思想教育、學習知識、掌握方法等角度談收獲;對重點句、典型段,可指導學生用相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內容,或用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同一內容。
發散是求異的基礎,沒有發散就沒有求異,也就沒有創新。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課文中的創新因素,選擇一些發散點,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同類型的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如《狼和小羊》一課教學,發散點落實在結尾上:“狼說著便向小羊撲去。”我們啟發學生在此基礎上給課文加上結尾。孩子們興趣盎然,有的說狼用力過猛,跌下河谷淹死了;有的說機靈的小羊躲開了;有的說正在這時,馬伯伯趕到,救了小羊......。學生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思維得到拓展。
四 鼓勵質疑問題? 引導創新學習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訓練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創新思維的基礎和前提。具體的講,教師應注重啟發學生小到對課題、遣詞、造句的質疑,大到聯系前后課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問題與矛盾,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同時,還應該常鼓勵學生發言,大膽提出不同的觀點,在他們中間提倡敢于質疑、敢于創新的精神。例如:執教《將相和》一課,學生從課題入手,問:“將”是誰?“相”是誰?他們為何不和?后來又為什么和好了?隨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過程的層層推進,他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然后又發現許多新問題。如:(1)人們為什么要推薦藺相如去解決問題?(2)寶玉真有問題嗎?(3)藺相如真的會把寶玉撞碎嗎?(4)廉頗“負荊請罪”能說明什么?......到課堂小結時,孩子們對課文的字詞、結構、手法、人的品質等做了較全面的“總結”,而且是爭先恐后的要發言,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總之教育創新是歷史的必然。“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廣闊空間,積極探索,勇于實踐,把創新精神播撒到學生心田,送給學生一個創新的支點,收獲一個創新的明天。
參考文獻
[1] 關于創新學習的幾點思考[J]. 涂淑梅.? 沈陽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3(02)
[2] “學貴有疑”的精髓[J]. 肖川.? 中國教師. 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