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牛恩坤
一個產品到商品的過程就是產品市場化的過程,我們既不能“唯產品論”,認為有了好產品就有了一切;也不能“唯營銷論”,過分夸大營銷的作用,而忽視了優質產品的基礎。從多年營銷實踐來看,筆者認為一個產品到商品的成長歷程,要突破以下四道關。
產品前期要找到一個點進行突破。只有一個點才有聚焦的力量,才能形成尖刀效應。特別在產品走向市場的初期,公司投入的資源也是有限的。而且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少就是多,比如讓用戶記住的廣告語很少有超過七個字的。當然,這個“點”也并非孤立存在的,至少要具備三個前提條件:
1.產品差異化(唯一性的賣點或者不同于競品的獨特賣點);
2.用戶使用場景(用戶在使用過程中能用來干什么);
3.消費者感知(廠家的表達與消費者感受是不是一致)。
如果三者不能巧妙地融為一體,就會出現不協調的問題。廠家認為的點只是內部視角,比如認為原料好或者工藝好就是酒質好。而消費者認可的酒質可能是一種感知:不上頭、不口干、飲后舒適。還有一點就是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的大眾評價,這也是社交產品的“人貨場”。
一個產品打開局面之后,產品質量就會基礎化、隱藏化,用戶對質量的感知形成習慣。這時就要進行運營升級,從經營產品到經營用戶的轉變,也就是把產品破局點的作用升級為連接線的功能。這個階段依然有三個條件:
一是圈子化,通過產品形成各種小圈子,有商業圈、用戶圈,可能還有社會圈等。
二是分層化,就是通過社會主流的小圈子分層分級。白酒品牌打造的邏輯就是少數人的“意見”,從而起到意見領袖的作用。圍繞小圈子分層是一個產品扎根的過程,一旦有了基本面或者基本盤之后,就會形成現象級別的流行。這也是很多外行人看不懂白酒的地方—不是生活必需品,為什么銷量如此大?
三是結構化,酒類產品不是以用戶來區分高中低檔的,而是以社交場合來表現檔次的。一個長期喝茅臺的用戶,到了農村也會選擇當地的產品;同樣,一個普通的大眾用戶,也會用茅臺來接待貴賓。因此產品一旦擁有了結構化群體,就會出現用戶規?;投鄻有圆⒋娴木置?。
有了點的破局和線的連接之后,產品逐漸進入成熟期,此時對產品的“面”的認知就要與時俱進,這里依然有三個條件來支撐面的維系:
一是維系用戶有“面子”,保持產品升級和使用價值更新。
二是提及率要高,與用戶交互和見面率常有常新。常有是增加熟悉感,有了熟悉感才有安全感。常新是增加創意、趣味和意外性。這也是新時代對傳播提出的更高要求:要堅守價值,還要用不同形式的內容來表現價值(同義反復)。
三是處理好社會方方面面的關系。一個成熟的產品,不但要會與粉絲搞關系,還要善于同黑粉打交道,粉絲是正向引導,黑粉是負向鞭策,都會促進產品成熟,但是黑轉粉也是大概率的事情。
經過了前三階段的發展,產品就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時具備了產品、商業和社會價值,但要想實現完全突破,此時還要經過三級進階:
一是與社會、行業、用戶生活融為一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
二是保持破界的能力,讓產品具備更多屬性,比如特產、收藏、禮品等。
三是生態位置,產品賣得越好越容易做出違背常規的事,要與生態融合。只有融合,才能放大自身價值,才有外部糾錯能力,才能融入社會大環境之中。
這和人的成長有幾分相像,一個產品要突破點、線、面、體四道大關,過每一道關都是一次質變,每一次質變都是在不斷豐富能力,這是一個不斷修煉自身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