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明
國家體制的變革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所以農村經濟管理模式應該跟隨且適應政策的變化。就目前而言,原來固有的農村經濟管理體制已漸漸脫離了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大環境,管理措施需要優化發展。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的過程中,要做到緊跟國家政府政策,通過對政策地落實從管理上推動經濟模式的轉化,同時也要號召鄉村群眾,通過人民的力量加快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
農村經濟管理是通過對生產條件的分析、市場需求的調查來制定讓農村經濟得到發展的一種宏觀經濟政策。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對產品的特點進行分析,使其符合市場供需條件,讓農村經濟在有效的經濟管理下實現經濟騰飛,以達到共同富裕。目前通過科學化管理,農村經濟管理實現了資源有效利用,能夠最大程度地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但是,發展過快往往也會導致問題的堆積,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農村發展速度與鄉村振興理念匹配度不足,在管理中也存在制度不完善、導致投入與產出出現偏差。所以,要通過更先進的理念,加強優化經濟管理,讓農村更健康的發展,真正實現鄉村的振興。
農村的經濟來源最主要的構成還是農業,也就是養殖業和種植業。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基本已經實現農村種植業半機械化。但是,盡管農業機械化已經基本成熟,在絕大區域的農村還是以小規模種植方式為主的模式,而要想加快農村種植業的發展在生產技術的支持下實現大規模化生產是關鍵因素,也是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主要內容,如果不及時轉變生產模式,將小規模種植向中型甚至大型生產模式轉變的話,很容易造成農村發展與現代化社會建設脫節。
除此之外,農村發展中機遇較小的理念根深蒂固,導致了我國農村大部分主要勞動力都已選擇到城市工作,而剩余人口大多是對現代認知水平有限的老年人和兒童,他們對于信息化科學化農村發展理解有限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農村發展水平。此外,土地承包制雖然已經推行很多年,但是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足。在土地使用者的選擇上容易出現偏差,導致了農村土地荒廢嚴重,所以農村經濟管理一直不夠完善化。無法正常流轉到有意愿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村民上,致使農村經濟管理始終處于滯后狀態。
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實際運用水平如果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很容易造成信息滯后,經濟水平落后。據目前而言,農村的經濟管理就存在很嚴重的信息化應用程度不高的問題,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其一是農村地區的信息資源有效整合程度不夠,導致利用率低下。信息化系統的缺失,文化水平掌握度有限。其二是信息的需求問題,很大一部分農村人民接觸網絡時間不夠,對網絡的整體需求程度并不高。其三是信息網絡設備的不完善,農村網絡往往設備建設覆蓋率不夠廣,家庭網絡化普及率不夠高。
我國農村現代化發展緩慢主要原因還在于農機運用不足導致農產品生產效率低下。目前而言,雖然國家大力發展和提倡農村機械化運用,但是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程度還是嚴重不足,這就導致了生產效率難以得到大幅度地提升,產業供應鏈與市場的需求極度不匹配。近幾年,國家一直在加入農村科研的投入,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且一直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短時間內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的發展還是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土地經營權和土地經營權的管理是農村經營管理優化最重要的內容。要優化土地管理首先要了解土地開發主要對象,將土地承包給有意愿有勞動能力的農民進行有效開發。針對土地開發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建立一個完善的管理機制,將土地利用合理化有效化,加強資源有效率開發。
其次,建立一個有效的宣傳制度。提高新農村的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最重要的是要讓勞動力自愿回歸鄉村進行鄉村建設,所以,除了提高提地利用率之外,人才的引進也是必不可少的。提高產業開發率來實現鄉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一環是文化素質水平高接受能力強的現代科技型專業化人才。農村人口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不單單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利用,還能通過對產品的創新開發吸引市場大型相關企業,加大資金的投入,實現資金研發產品創新的有益循環。
1、提高設施使用水平和信息水平
加強農業機械化生產,將農機運用與實際生產過程相結合,首先要做到基礎設施的普及運用,農村發展離不開農民,更離不開農村科研人員。加強科研的投入,將成果放到市場中檢驗,才能更好的提高質量。其次,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僅只是農業機械化,同時也要進行農村信息化建設。就這方面,要加大農村信息化基礎的建設,普及網絡信息知識,運用共享技術,真正實現城鄉技術一體化發展。
2、提高農村教育水平
經濟管理和發展最基礎的因素是人,農村教育的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教育水平發展程度與經濟發展速度極度不匹配,導致農村的整體發展受到了極大限制。傳統教育模式根深蒂固、村民思想觀念陳腐、思想教育的欠缺、以及教育資源投入過小分配不均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要解決此類問題,首先要提高農村教育投資與建設,不斷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擴大師資力量,滿足適齡孩童基本教育需求。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體系,真正的做到將教育保障工作落到實處,切實的貫徹九年義務教育方針,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1、創新農村產業結構
現階段,大部分農村區域依然受傳統固有思維的影響,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小農”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將主要投入放在了在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上面。但是單一的農業發展已經跟不上新農村建設進程,所以優化經濟管理模式就要從轉化生產經營結構開始,首先改變產出和投入結構,包括大力發展農村旅游業等新興產業。加快從單一的農業發展到多元化發展的進程。
單就農業方面而言,也要調整生產結構。通過經濟管理模式的調整將農業形成有效系統發展,構建多樣化的經營環境,讓傳統農業向特色產業化農業發展。其次,農村經濟發展是以個體家庭為單位的發展模式,所以在管理方面也要及時跟進,跟隨國家政策、積極學習其他先進地區的管理方式,使農村經營模式形成一條主專業化、系統化的產品鏈。
2、經濟管理規范化
鄉村經濟發展是以農業的自然發展為大前提的,想要發展經濟必須做到農村經濟管理和自然規律的有效結合。首次,制定發展規范化經濟管理的政策,增加農業收入,提高農業生產力,從而擴大農村經濟的有效增長。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加強經濟發展最主要的途徑是農業的有效發展,農村經濟管理的關鍵就是農業發展水平。只有從管理上大力發展農業,提高農業的整體水平。所以要建立一個規范化的經濟管理政策,從農業發展到生產力提升,從增加農民創收到減少投入成本。經理管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制度化管理農業生產提高農村的整體經濟水平。其次,制定一個更科學性的管理政策。規范政策是發展前提,科學政策則是增收利器。想要農村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一個科學的合理的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對農村經濟管理采用科學的規劃,用最切實合理的途徑讓農村經濟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鄉村振興是加快中國特色主義社會建設的重要條件。所以,要加強經濟管理的工作,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進程。分析現在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優化經濟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