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統朋,楊英琦
抑郁癥作為一種常見于社會的障礙性情感類疾病,也可稱為心理障礙。近幾年,由于社會的飛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伴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學習、工作、情感等問題產生了抑郁現象,而抑郁癥也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病癥。伴隨著人們精神壓力的逐漸增大,因抑郁而自殺的人群逐年增多,抑郁現象引發社會強烈關注。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繼心血管疾病之后的影響人類身心健康甚至死亡率的第二大疾病,成為非衰老性死亡和殘疾的第二大原因。本文主要從前人研究運動對抑郁干預的時間、方式、強度等方面入手,綜合分析不同運動項目對抑郁癥的影響,更全面地了解運動干預的治療方案。
在抑郁癥成為危害人類主要心理疾病的今天,世界各地的學者也在探索除卻藥物之外的療法。關于運動對抑郁癥影響的研究受到了學者們的普遍關注,早在上個世紀60 年代,研究者推測,適度的體力活動可能會引起體內化學成分的改變,具有改善情緒、調節心情的作用。此后,國際醫學會指出,經常從事體育運動有助于提高抑郁癥患者的情緒和心態,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和改善抑郁狀況。這為之后國內外更多學者研究除卻藥物治療之外的研究制造了前提條件,但是由于當時設備的缺乏以及對抑郁癥了解不足,研究并沒有得到進一步深入。
藥物和心理治療是世界上普遍的治療抑郁的方法,藥物治療對患者身體的損害很大,心理治療容易使患者產生自卑心理且易反復。除卻傳統治療方法(即心理療法、藥物療法)對抑郁癥的緩解和治療,體育鍛煉無疑成為一種健康、低消費的輔助治療手段。眾多研究數據顯示,適當的體育運動量與抑郁改善情況之間呈正相關。國際醫學會通過試驗得出結論,運動有助于緩解抑郁癥狀,規律性運動可以提高情緒和預防抑郁癥發生。Greg Woolf對研究對象開具運動處方,通過研究提出運動對心理和情緒的作用勝過對生理的影響,他認為運動是迄今為止最好的心理治療師之一,并指出有自然節奏及有全身大肌群參與的運動是減輕抑郁最有效的方法,積極心境和精神狀態的變化依賴于低強度的鍛煉。
目前為止,關于運動降低抑郁的內部機制還處于假說闡釋階段。內啡肽假說認為,體育鍛煉可以加速大腦中內源性阿片肽的分泌,同時β-內啡肽水平也上升,進而可以起到鎮痛和興奮的作用,從而能夠降低抑郁水平。單胺假說作為目前較為公認的抑郁癥病因假說,認為抑郁癥的發生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突觸間隙單胺類神經遞質濃度水平或功能下降導致的。單胺假說通過實驗數據得出適量適度的體育活動不僅可以促進大腦微循環,提高大腦中的單胺類神經遞質水平,還能夠通過加速血液循環,提高人體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控制個體不良情緒的目的。因此,更多的學者選擇通過更容易讓人接受的體育鍛煉著手,著力進行科學有效的實驗,研究更健康可行的方案進行抑郁癥的預防和治療。
美國北卡羅萊那州醫學院對體育鍛煉對抑郁癥影響研究表明: 體育運動治療抑郁癥比服藥更有效。此項研究將156名男性抑郁癥患者進行分組實驗,分別設置了一組對照組(患者僅進行服藥治療)和兩組實驗組(實驗一組僅進行運動治療,實驗二組進行藥物和運動治療)。最終實驗結果是運動組抑郁癥復發率最低,因此得出結論,運動治療不僅僅是最健康、廉價、無副作用的治療方案,而且對抑郁癥患者有著不可替代的治療效果。美國北卡羅萊那州醫學院的研究無疑為體育運動治療抑郁癥提供了理論依據。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摩根的實驗結果顯示一次60%以上強度20分鐘的體育鍛煉能迅速緩解抑郁狀態,功效能持續2—4小時,每周三次這樣的體育鍛煉后可以明顯改善抑郁情緒。張韌仁(2015)研究證實了一次性身體鍛煉的確會對大學生的情緒具有短期效益。Taliaferro(2005)、Adams(2007)、Elliot(2012)等國外學者對大學生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體力活動與抑郁癥狀以及自殺行為呈負相關。Dinger MK(2014)研究指出達到體力活動推薦量的大學生抑郁風險低于未達標者。王惠(2013)對國內大學生的相關研究也發現足量大強度規律體育行為能夠降低大學生的抑郁風險。李秋利(2015)研究指出改善體力活動和心肺耐力都能有效地控制抑郁風險的發生,并提出了心肺耐力可能擔當著體力活動與抑郁風險的中介調節作用[6]。這些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地促進健康,體育鍛煉是預防和治療抑郁的有效手段之一。
雖然通過鍛煉降低抑郁水平的心理效益被眾多研究所證實,但是實驗干預的方式、強度、時間有一定差異性。Blumenthal(1999)對抑郁患者每周以70—85%最大心率強度進行鍛煉3次的干預,發現鍛煉具有與藥物治療和藥物結合鍛煉治療方式相近的效果。Babyak(2000)為期6個月的實驗干預發現抑郁水平下降幅度與前述研究類似,但這兩項研究均缺少實驗組的對照。國內學者開展的干預研究較少,得出的結論亦存在分歧。何穎(2005)研究發現積極參與鍛煉的大學生抑郁水平低于不積極參與鍛煉者,力量練習能有效降低男大學生的抑郁水平,健美操練習能降低女大學生的抑郁水平。符明秋(2004)研究發現大學生的抑郁情緒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而體育鍛煉與大學生的抑郁情緒不相關。因此,有關體育鍛煉干預抑郁風險的相關研究亟需開展,以驗證體育鍛煉干預方式的有效性,并通過實證研究探索出一套操作性強、效果顯著的干預操作程序與方法。
在已經驗證適宜運動的確會緩解甚至預防抑郁的前提下,更多的學者選擇通過特定的運動項目進行研究,由此來探討不同運動項目對抑郁的影響程度。本文就慢跑、瑜伽等有氧運動、球類運動和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對抑郁癥的干預研究進行了匯總分析。
2.2.1 慢跑、瑜伽等有氧運動對抑郁癥狀的影響研究
跑步作為一種容易操作可以無器械也可以借助跑步機的常見運動形式受到眾多人的喜愛,慢跑極易被實驗人員操作,且形式簡單,易于堅持,因此大多數學者的研究中選取了慢跑作為抑郁癥治療的運動項目。Skrinar等認為有氧運動不僅能夠提高運動者的體能,還能放大運動者對自身身體的滿意度,從而更好地建立自信,形成更正面和積極的心態。眾多研究都表明適宜的體育鍛煉對抑郁有緩解作用。Frank等人研究發現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能夠有效改善心境和減少應激狀態,顯著降低抑郁癥的焦慮狀態。上述研究為之后抑郁癥的運動干預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使得有氧運動對于抑郁癥的治療有了初步的理論研究基礎。
除了跑步運動外,瑜伽作為另一種簡單易操作的有氧運動,本身就以調身養性為重要特點,也進入了研究學者的視野。邱服冰認為瑜伽作為放松個體神經、肌肉的一種降低壓力的方式,其鍛煉過程如同運動心理學中的自我暗示,通過放松身體以達到心理狀態的放松,因此,瑜伽已被證實能夠提升自我概念、減少失眠痛苦,從而有助于緩解抑郁癥狀。眾多研究認為,抑郁癥的治療不僅要從心理治療入手,更要有生理方面進行全面促進,適當的體育活動對于抑郁癥的改善治療是不可或缺的。
2.2.2 球類運動對抑郁癥狀的影響研究
除了有氧運動的研究,國外還有不少學者進行了其它項目對抑郁癥治療的研究,并且還研究了運動強度對心理狀況的影響。相對而言,球類運動作為一種需要協作配合的運動項目,也更增添了運動配合和人際交流,可以起到調節心情、緩解抑郁的作用。
掌玉宏結合球類運動進行了抑郁干預的實驗研究,將球類運動作為運動干預手段,并在干預過程中著重把握運動量的大小,通過控制最大心率、運動強度、運動時間等指標對實驗進行嚴格地操控,本次實驗中將最大心率控制在60%~80%之間,運動干預的頻率為每周2~3次,每次運動時間30~60 min。本次實驗的定量控制符合內啡呔釋放機制理論,即適當運動能增加腦血流量,促進內啡呔的釋放,從而使人獲得鎮靜和鎮痛效果,更有甚者增加人體產生歡樂舒適的情緒,有效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減少抑郁現象的發生。本次實驗表明,體育鍛煉對改善抑郁水平的確有積極作用,也證實了在保證適度適量的前提下,球類運動對于抑郁癥狀的改善和治療效果相對其它運動項目更佳。
2.2.3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對抑郁癥狀的影響研究
國內有不少學者選取了太極拳和氣功等對抑郁癥進行干預研究,以從身體和心理兩方面改善鍛煉者的各方面指標。邵長鳳等人總結得出,太極拳“以氣養息”,運動舒緩平穩,不僅對抑郁癥患者身體各方面指標能夠起到強化作用,更能對患者的心理健康有促進作用,從而身心健康雙向強化,消除了患者的負面情緒,可以達到緩解抑郁的最終目的。蔡燕等人在太極拳運動對抑郁癥患者情緒的影響一文中也得出相同結論[14]。婁虎等通過元-元分析提供的證據則進一步表明,太極拳和氣功作為緩解抑郁癥較為有效的鍛煉方式,訓練頻率為每周3次以上,每次30分鐘以上,中小強度最為適宜,抑郁癥患者進行25—36次鍛煉療程對其病癥緩解效果最好。這兩項實驗說明適當運動對抑郁癥改善及治療是有效的,學者還明確指出綜合治療手段要明顯優于單一的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等方法。
綜合國內外研究現狀,可以達成共識的是體育鍛煉對于抑郁癥的確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可以納入抑郁治療方案。同時,以下幾個方面亟待深入探索:文獻中對于何時介入干預沒有交待清楚;采取哪種鍛煉方式干預效果更佳,或者說是否任何運動項目達到一定運動強度和時間后都會達到相同的效果,有待于比較性研究予以證實;體育干預的時間從8周到24周不等,文獻中均有報道,干預時間持續多久能夠見效目前尚無定論;采用什么運動強度效果更佳,各種文獻的數據也不一致;由于個人的體質狀況、家庭成長環境等眾多因素的差異,被試是否應采取個性化的運動干預方案或者說是否有增加個案研究的必要性,需要今后的研究予以回答;體育鍛煉與抑郁癥狀之間可能存在社會支持、身體自尊、自我效能感、主觀幸福感等中介變量,需要在實驗干預研究中加以關注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