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瑩 張雯雯 編輯/王莉
伴隨著發達國家高端制造業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制造業分流的“雙重擠壓”,以及我國勞動力成本和生態環境的“雙重制約”,中國外貿已從快速增長換擋為中低速增長,進入“新常態階段”。這種新常態是當前及今后較長時期外貿發展的大邏輯。新階段,外貿實踐中出現了以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和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為主要形式的新型商業模式,且發展迅速,成為傳統對外貿易突破瓶頸的新方向,也為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培育了新動能。外貿新業態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和線上化對傳統行業資源與信息的整合與利用,企業、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只有在這場數字化轉型“大考”中華麗轉身,才能支撐起我國對外貿易的轉型升級。而2020年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將這場大考的時間大大提前。從當前全球疫情的發展態勢看,疫情或許不是短時間能結束的。鑒此,數字化轉型已不再是外貿業務的權宜之計,而是生存必備,迫在眉睫。本文在梳理貨物貿易外匯管理電子化改革、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管理相關制度變遷的基礎上,結合業務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對商業銀行在數字化轉型大潮中“應該做什么”和“能做什么”進行了思考和探討。
2012年,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開啟改革,確定了貨物貿易管理的大框架,取消了出口收匯核銷單,對企業的貿易外匯管理方式也由現場逐筆核銷改變為非現場總量核查,并對企業按A、B、C類進行管理。改革后對B類企業貿易外匯收支實施電子數據核查管理,首次將“電子數據核查”引入外匯管理。2013年,海關總署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聯合公告,允許A類企業自行上網打印報關單。2016年11月,銀行在為符合條件的企業辦理貨物貿易外匯收支時,可以根據“展業三原則”自主選擇電子單證或紙質單據審核;2019年全面取消了紙質報關單。報關單無紙化改革降低了企業的腳底成本,使貨物貿易外匯改革再向前一步。而此前的2017年5月,引入了“報關信息核驗”, 銀行替企業辦理單筆10萬美元(不含)以上的進口付匯業務時,原則上必須對相應進口報關電子信息進行核驗。可以說這是在交易單據電子化之外提供延伸“核驗”功能來控制關單重復使用的嘗試。
數字化轉型已不再是外貿業務的權宜之計,而是生存必備,迫在眉睫。
以上一系列改革,均旨在便利市場主體,以促進進出口業務的蓬勃發展。然而近十年我國的進出口增長卻日趨乏力,部分年份還有所回落。但在傳統貨物貿易增長放緩的同時,跨境電商卻一枝獨秀,呈現出逆勢快速增長的態勢。從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占貨物進出口總額的比例看,2010年僅占比6.4%,而2019年已達到34.2%。由此可見,跨境電商已經成為傳統對外貿易突破瓶頸的新方向。
近十年,國家陸續出臺跨境電商利好政策,行業產業鏈逐漸完善。為了支持跨境電商發展,外匯局從2013年開始分別在上海、北京、重慶、浙江、深圳開展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試點。試點支付機構在提供跨境互聯網支付服務過程中,可以通過銀行為跨境電商交易雙方代為辦理單筆金額不超過等值1萬美元的貨物貿易和部分服務貿易的跨境收付匯和結售匯業務。2015年,該試點推廣至全國范圍內試行,單筆金額提高到不超過等值5萬美元;同時,未再限定“服務貿易”范圍,并取消了外匯備付金合作銀行個數限制。不過,支付機構在支持跨境電商高速增長的同時,也頻頻被處罰,支付寶、財付通等巨頭都是罰單的座上客,虛構貿易背景、超越外匯支付服務經營范圍、國際收支統計申報不實、挪用備付金進行高風險投資、違反反洗錢規定等問題,成為阻礙跨境第三方支付和跨境電商合規發展的絆腳石。鑒此,在總結一系列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開始特別強調真實性審核,對支付機構的外匯人員做出硬性要求,并明確合作辦理銀行對業務的真實性和合規性承擔連帶責任;同時,出于備付金安全管理的考慮,要求支付機構合作銀行不得超過兩家。目前,允許銀行參照與支付機構合作的模式,直接為跨境電商提供跨境資金收付服務和結售匯業務。
第三方支付機構并非金融機構,管理邏輯有天壤之別。盡管其獲得了支付牌照準入,納入了反洗錢管理框架,風險防控意識和外匯合規職能還是難以達到監管要求,再加上支付機構面對的業務背后涉及千千萬萬企業,即使有高超的技術手段對交易真實性進行甄別,也還是頻發違規案件。如2019年11月網銀在線(京東旗下全資子公司)就因為違反規定將境內外匯轉至境外而被處罰2943萬元。據網銀在線的解釋,是因為對部分商戶準入環節出現疏忽,被不法商戶利用為資金出境的通道。基于以上原因,支付機構的合作辦理銀行要對業務的真實性和合規性承擔連帶責任,代為履行監管職責,對可疑業務進行篩查。
新業態客戶多是輕資產客戶,傳統的抵/質押授信模式無法適用。
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急需實現“數字化轉型”,對資金流(付款單)、貨物流(關單)、信息流(訂單)三單信息進行對碰;同時,還需建立銀企共享機制,對跨境電商和支付機構客戶和業務進行“穿透式”風險識別,以便實現更高質量的交易真實性審核。支付機構和商業銀行在零售客戶、企業客戶兩大客群存在高度重疊的競爭。支付機構基于大數據不斷拓展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增值服務,以多樣化的形式滲透到支付服務的價值鏈條中;而商業銀行在2012年之后,支付結算占比就出現明顯下降。因此,商業銀行應通過“數字化轉型”來深化自身優勢,加深與支付公司合作,實現合作共贏,以新拓展的領域彌補原先業務的損失。
首先,跨境電商、市場采購和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的客戶群體大、業務筆數多、時效性要求高,且業務均在線上辦理,因而市場主體對系統自動結算、自動結售匯的時效性要求越來越高。對此,商業銀行必須打通境外多清算渠道,進而降低清算成本;同時,還需通過有效途徑降低業務風險。當外貿新業態業務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必然會有更高的要求,例如線上貿易融資需求等,從而給商業銀行帶來新的業務機會。
其次,人民銀行、外匯局、海關對業務和市場主體的監管呈現線上化趨勢,商業銀行需要和監管系統直連,實現對貨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數據的實時核查和報送。為了避免監管套利,建議外匯局能夠參照個人外匯關注名單,統一收集并共享各支付機構報送的負面清單,并通過系統對接,實現聯網識別。建議海關從總體把控關單電子數據,避免重復使用。
新業態客戶多是輕資產客戶,傳統的抵/質押授信模式無法適用。對這些客戶,商業銀行只有在大數據的基礎上,貸前采用客戶信用風險評估模型,貸中采用授信額度計量模型,貸后采用實時監控回款機制,才能在防范客戶風險的基礎上,滿足新業態客戶的信貸融資需求。
傳統紙質單據審核為人工審核,除審核一些要素外,還有一些經驗性的判斷;而在新業態模式下,需要商業銀行通過電子數據進行客戶身份識別和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核,雖然處理效率高,但對電子數據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審核模式設計、大數據分析以及網絡安全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業態業務和新業態客戶有其自身獨有的特點,商業銀行現有的融資產品有些需要調整才能適應其特點,有些則需要專門開發相應的新產品。跨境電商企業以無形資產為主,銀行可以依托應收賬款類融資、出口票據貼現類融資等現有貿易融資產品,予以對接和支持,但需對授信準入進行調整。電商平臺一般集采購、倉儲、銷售、配送、結算為一體,商業銀行應充分利用平臺資金流、貨物流和信息流等大數據,對接跨境區塊鏈平臺,精準聚焦融資痛點,以科技賦能金融服務,植入供應鏈融資、訂單融資等貿易融資產品,提供一體化的綜合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