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丹丹 段曉剛
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每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在大學生中開展信息素養教育是高校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文獻信息檢索課程在信息素養教育環節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民辦高校積極響應教育部的號召,努力開展文獻信息檢索課程的建設。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弱,加上一些各方面的原因,民辦高校的信息檢索課程盡管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是依然向前發展,并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在線課程逐步興起。
1、課程設置:信息檢索課在民辦高校中采取選修和必修兩種方式,其中多數以選修的方式存在。根據武昌工學院對湖北省15所民辦高校信息檢索課程開設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15 所學校中開設了本門課程的11所民辦高校是以選修課的形式,2所是以必修課的形式開設。武漢工商學院是2014年3月以公共必修課的方式開設.。2018年變為公共選修課并更名為《信息檢索技巧》。
2、師資結構:文獻信息檢索課程的任課教師主要是由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兼任。
3、教學設備:信息檢索課平時在教室授課,上機實習多在圖書館多媒體閱覽室,可以滿足上課需要。
4、課時安排:在對15所民辦高校的信息檢索課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6%的學校本門課程學分是1 分,其余學校本門課程學分是2 分。武漢工商學院的信息檢索課課時設置是1個學分,18個課時。
5、教學內容:理論部分主要傳授文獻檢索的基本原理,介紹手工檢索和計算機檢索工具的結構、特點和使用方法;實踐部分為計算機檢索實習,綜合運用穿插在機檢實習中,由老師提出課題或學生自設題,學生利用相關檢索工具進行查找,將檢索途徑和檢索結果做成實習報告。
信息檢索課在武漢工商學院以在線課程形式發展,在線課程項目成員組成為文獻信息檢索課任課教師。這些人員具備信息多年信息素養教學經驗,對在線課程教學大綱的改進和課程設置的把握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學時由原來的18學時變更為14學時,學分仍然為1個,在線教程共9章31節,共安排實際操作7次。課程考核方式為:平時成績40分,章節測試成績10分,見面課成績10分,期末成績40分。整個課程總分為100分。
原有的文獻信息檢索課共有9次課,18個學時。理論課內容選自鄧發云編著的《信息檢索與利用》,共12課時。另外設有兩次課程為上機實踐課程,最后一次課程為期末考試(閉卷)。而在線課程《信息檢索技巧》其知識點框架改為九章,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最終成績由觀看視頻、互動、章測試、期末線上測試等部分組成。
在線課程采用合作化教學、混合式教學、游戲化教學、趣味化教學,通過短小精悍的視頻使教學模塊化, 利于學習者碎片化學習。它改變了傳統課堂面對面的授課方式,學生學習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充分地利用互聯網富媒體資源, 面向我校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信息素養課程;通過對MOOC平臺積累的大數據進行分析, 可以幫助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教學, 隨時答疑、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狀況。
《信息檢索技巧》做為在線課程于2019年9月在全球大型的學分課程運營服務平臺智慧樹上運行,共有星海音樂學院、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等十所高校選用,400多名學生進入線上學習。教師通過見面課、布置作業、彈題、發起討論等手段,來檢測課堂效果,通過大數據分析結果來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依托智慧樹平臺運行的《信息檢索技巧》,跟以往的mooc學習完成付費取得結業證書情形不同,我校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在線課程的學習,通過考試,即可獲得學校認可的學分。目前,學生完成線上《信息檢索技巧》的學習可以獲得1個學分。
《信息檢索技巧》制作成在線課程后,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信息素養教育資源的不足。2014年,武漢工商學院將文獻信息檢索課定為必修的公共選修課,全校近4000多名學生集中在一個學期學習這門課程。圖書館師資力量有限,老師們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來教學,盡全力來滿足教學需要。在線課程作為一種新型的知識傳播模式和學習方式,可以方便學生不受傳統課堂的約束,在線化、碎片化、社交化、移動化的學習。
與面對面的傳統授課方式不同,在線課程被錄制成視頻,上傳網絡進行教學,一節課一般時長10-15分鐘,并輔以課后章節練習題、課后作業、網上考試等手段。在有限的時間內,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直擊課程知識點,迅速有效的傳授信息素養知識。
《信息檢索技巧》線上運行不久,即有10個其他高校的學生來選學這門課程,充分展示了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性和教育公平性。
在線課程有明確的開課時間和學習進度,可有效監督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學生為獲取學分,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課程的學習、考試。在沒有實地課堂的學習環境下,課程的每個環節都是靠網絡設置來控制,人為因素減少,學習、考試環節都是非常客觀的,這就需要學習者具有高度的學習自覺性來完成在線課程的學習。反之,將會得到課程學習不過關,無法獲取學分的結局。
在線課程是在網絡上運行,方便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但是老師和學生不能面對面接觸,導致授課教師對學生學習完成進度和質量缺乏實質的掌控力。甚至有學生開著視頻拖學時,以輕松獲取學分。學生的考試情況也不受掌控,學生邊完成試卷邊用工具獲取答案,導致教師無法獲取學生的實際成績。通過大數據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造成了數據與事實的不匹配。
在線課程的學習需要學生高度的自覺性,缺乏約束性松散的教學方式,基于網絡媒體的互動方式使授課教師對課程快速收集反饋信息不及時,學生參與度高,完成率低。例如在線課程《信息檢索技巧》自運行以來,2019年9月選課人數為557人,截止2019年11月底,未報到人數為140人,實際學習人數為363人,只有65%的學生能堅持學習。
在數字化時代里,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及受教育程度的實際情況,更新在線課程的內容是必要的。相對傳統課堂,在線課程的更新成本更高。授課老師根據需求更新課程內容(包括題庫、講解詞、圖表),再進行視頻拍攝,周期長,人力物力投入大,這種情況對在線課程的發展有制約。由于《信息檢索技巧》一般以選修課的方式在運行,一旦課程不能及時更新,將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影響,最終會不利于在線課程被后來學生的選取,學生轉而取選取其他課程來修滿學分,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在線課程會變得無人問津。
信息檢索課MOOC化發展是信息素養教育的進步,但在發展中暴露了一些不足。有些高校針對這些不足,采取了一系列干預的手段,比如招募網絡課程助教對學生的網絡課程進行管理、改變網絡課程的考試方式等,這些辦法目前部分解決了mooc化信息檢索課程的不足。網絡與傳統教育的結合,將是信息檢索課發展的新趨勢。為了將信息素養教育與學生的確實需求相契合,可從三個方面進行改進,一是加大線下見面課的比重,將MOOC內容作為翻轉課堂的課前學習及課后復習的材料,在課堂上進行實戰演練和相關探討,并以實際的《檢索報告》這類結課作業作為評價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網絡課程的在線測驗作基礎的參考;二是在課程設計方面,以低年級大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在有限的時間內,引導學生學會利用信息解決問題,在課程中逐步展現信息素養相關的基本理念、資源、方法等;三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發達的智慧移動終端,加強課上課下的全方位互動,使信息素養的作用首先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