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忠,王 圳,叢日杰,劉景榮
(連云港市林業技術指導站,江蘇 連云港 222001)
近年來,因沿海開發等因素,濱海濕地面積呈逐步減少、生態質量逐步降低、生態功能逐步減弱的不良趨勢,未注重濕地的保護,導致濕地面積越來越少,特別是濕地保護法規制度建設滯后,嚴重制約了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為此,連云港市人大常委會把《連云港市濱海濕地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列入了2017年立法計劃,江蘇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票通過了《條例》,并在2018年3月1日期開始實施。這一《條例》是我國第一個關于濱海濕地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其出臺與實施表明了該地區濕地保護工作進入正軌,逐漸朝著法制化、規范化路徑發展。
各級相關職能部門在每年“世界濕地日”“愛鳥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活動期間,分別在市民廣場、公園、學校等通過發放倡議書、宣傳折頁,懸掛宣傳條幅、播放專題宣傳片等形式開展《條例》和濕地科普知識宣傳,提高了社會公眾對法規的知曉率,提高了市民依法保護濕地的意識,也為法規執行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條例》頒布后,為進一步加強對濱海濕地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連云港市人民政府于2018年10月30日成立了連云港市濱海濕地保護委員會和濱海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灌云縣人民政府和連云區人民政府也分別成立了濱海濕地保護委員會。經機構編制部門批準,市及有關縣區林業站增掛了“濕地保護站”牌子,承擔濕地監測、管理等職能。同時,市、縣區政府每年都把濕地保護工作列入考核指標,有力地推動了濕地保護工作的開展。
開展省級重要濕地認證。對省林業局建議擬列入省級重要濕地的連云港沿海濕地(灌云縣新沂河入海口)、東海西雙湖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灌南碩項湖省級濕地公園、連云港臨洪河口省級濕地公園等4個地塊濕地認定為省級重要濕地,總面積為7414.07 hm2,其中濕地面積7031.78 hm2。開展濕地公園建設。按照《連云港臨洪河口省級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的要求,市水利局完成了生態游步道的建設,可供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濕地監測和游客游覽觀光,開展濕地恢復整治工程建設800 hm2;連云區開展退漁還濕工程100 hm2。開展濕地保護區建設。2017~2019年在濱海濕地新建了灌云開山島濕地保護小區、贛榆宋莊濱海濕地保護小區和贛榆石橋濱海濕地保護小區等3個,面積10400.14 hm2。截至2019年底,全市濱海濕地受保護面積57262.28 hm2,占濱海自然濕地面積104744.5 hm2的54.7%。同時,對已批建的濕地保護小區及時進行確界立碑工作,每個保護小區設置界碑、界樁和標牌等,進一步規范了保護小區的建設。開展濕地修復和環境整治。
目前,候鳥遷徙在我國主要有三條路線,連云港市是主要途徑質地,尤其是濱海濕地是亞洲東部候鳥遷徙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尤為獨特。《條例》實施以來,各級林業部門、鳥類保護自愿者,加強濕地巡護和執法,鳥類棲息地得到了有效保護。通過運用無人機、紅外感應相機等設備對遷徙鳥類的防治動態監測,連云港濱海濕地共記錄到43種水鳥。“勺嘴鷸在中國”調查數據顯示,僅2019年5月份就在青口河口、興莊河口、臨洪河口記錄到水鳥40種超10萬余只,水鳥種群以鸻鷸類為主,其中半蹼鷸數量達2.4萬只,超過全球半蹼鷸種群數量的80%。連云港濱海濕地共記錄到12種被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列為國際受脅物種的水鳥,22種水鳥數量超過該鳥種群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飛路線數量的1%,達到國際重要濕地標準。
自2008年沿海大開發以來,連云港濱海濕地共開發利用14267.8 hm2,隨著連云新城、徐圩新區、贛榆新城、柘汪臨港產業區、灌云臨港開發區的建設,原來適合鳥類及其它野生動物繁殖的大面積灘涂、人工濕地等棲息場所逐漸消失,現在鳥類棲息多集中到了幾個重要的河口濕地。
大肆對漁業資源進行破壞,濫殺野生動物,尤其是獵捕野鴨、采挖野生植物的行為屢見不鮮,導致各種生物失去了多樣性特征;灌云縣埓子口河口濕地有較大面積的海水養殖區域,贛榆柘汪、青口河口、臨洪河口等大米草發生泛濫;不少入海口河口濕地上游因農業生產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流入濕地造成殘留污染等,濕地生態系統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地方政府將濕地保護工作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甚少;對已建的海洋類型保護區和濕地保護小區等,缺乏有效的管護措施;市級及各相關縣區濕地保護機構均不健全,沒有獨立的濕地保護機構。同時,執法隊伍力量薄弱,執法不到位。
《條例》規定,林業主管部門是濕地保護的主管部門,但卻沒有對濕地資源的管理權。市政府和有的縣區政府雖然也成立了濕地保護管理機構,但因濕地資源按權屬、部門分割管理的現實問題,使部門之間的管理矛盾較為突出,如濕地執法不統一,對濕地環境監測、污染監測等信息的共享交流不夠暢通,環境評價體系不健全等等。
根據《條例》有關規定,市、縣(區)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濱海濕地保護負總責。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原林業)應積極協調與組織,濱海濕地保護委員會應做好自身本職工作。同時,要建立健全市縣級濕地保護管理專門機構,并設置相關管理及技術人員,積極履行自身職責。
高度重視《條例》的學習宣傳工作,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借助“愛鳥周”“世界濕地日”等重大節日,對《條例》及濕地保護知識進行廣泛宣傳,提高公眾的法制意識。組織趣味性、系統專業的培訓活動,強化專業人員管理技能。
圈定重要濕地劃分區域及面積,對區域內的重要濕地相關信息進行細致核查,重點核查重要濕地所在地、面積、范圍及所管轄部門等。同時,要加強對省級重要濕地的管理,科學設置保護界標。
在臨洪濕地建立市級濕地監測站,開展沿海濕地資源、氣象、水文、水質等監測工作。進一步完善濕地保護小區設施建設,及時采取保護和修復措施。建議 “十四五”期間,在濱海濕地新建省級濱海濕地公園1個、市級濕地公園2個。沿海縣區要加大植被恢復力度,大力推廣苦楝、白榆等耐鹽堿樹種。加大贛榆、灌云、徐圩臨港產業區和連云新城道路及企業的綠化力度。及時糾正在濕地違規種植和養殖行為,退漁、退耕還濕,為鳥類遷徙中轉、留鳥生息繁衍等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