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俊,楊曉強
(成都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生活垃圾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1]。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隨之而來的是生活垃圾總量的增多和成分的復雜化。近年來,隨著《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鄉村振興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實施,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積極探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不斷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仍然任重道遠。本文以廣元市劍閣縣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踐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與現場走訪,描繪了當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現狀,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以期為當地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提供參考。
劍閣縣位于四川盆地北緣,地處川、陜、甘三省結合部,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全縣面積3204 hm2,轄27個鎮、30個鄉,2017年末戶籍總人口65.77萬人。本次調查走訪了縣住建局等職能部門;選擇了3個鄉鎮6 個行政村進行調查,以隨機入戶的方式發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12份;在6個行政村對30戶村民和12名村干部進行了訪談。問卷調查和訪談內容包括當地生活垃圾構成、村民對生活垃圾分類和危害的認知、村民處理生活垃圾的方式、生活垃圾治理體系建設和政策等方面。
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村平均每人每天產生生活垃圾在0.79 kg左右[2],約為城鎮的70%~80%。2017年末,劍閣縣常住人口49.5萬人,其中農村常住人口近30萬人。照此計算,全縣農村每天生產生活垃圾近24萬kg、24 t。隨著農村工業化和外來人口的大幅增加,農村人均垃圾產量有快速增加的趨勢。同時,農村垃圾的成份也發生了明顯變化,所調查行政村的垃圾可分為四類:一是可回收垃圾,包括包裝紙盒、塑料金屬、玻璃、纖維等;二是可堆肥垃圾,包括廚余垃圾和瓜果皮殼;三是有害類垃圾,包括廢電子產品、廢電池、廢油漆、廢燈管燈泡、過期藥品、一次性塑袋等,四是其他垃圾,包括無回收價值的物品及破舊衣服和鞋類等。
早在2009年,劍閣縣結合四川省開展實施的城鄉環境治理和災后重建,在全縣探索建立起了“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輸、縣處理”垃圾收運處置體系[3];2017年,結合市上開展的《城鄉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三年推進行動》開展了全縣垃圾處理設施升級提升工作。目前,全縣所有行政村實現了有垃圾分類收集屋、有保潔人員、有再生資源回收站點、有垃圾治理村規民約、有經費投入的“五有”標準。縣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置再生循環利用項目、生活垃圾收運系統等正在建設中。從調查的6個行政村看,每個村莊根據人口規模都建立了一兩個生活垃圾收集池(房),但村內行政小組垃圾桶等生活垃圾投放設施較少,房前屋后隨意丟棄、簡易填埋、露天焚燒等非正規化方式仍是處理處置垃圾的主流手段。
本次調查中,45歲以上的村民占到了80% ; 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占65% ; 男性占47% ,女性占53%。調查顯示,60%以上的村民家距垃圾收集池(房)的路程為8 min以上,其余為5~8 min;55%的村民不知道垃圾點垃圾清理去向,僅28%的村民知道其確切去向;45%的村民把生活垃圾直接丟棄,28%是掩埋焚燒,33%是放在垃圾堆放處,還有一些其它處理方式;34%的村民不知道所在組是否有專門人員對垃圾進行清理,21%的村民認為無專人清理當地垃圾;85%的村民把廢舊電池與其他生活垃圾一起處理;關于生活垃圾如何分類,8%的村民基本了解,55%的村民不太了解,高達37%的村民不了解相關情況;83%的村民日常生活中沒有垃圾分類清理的習慣;63%的村民參與過村里組織的垃圾處理宣傳活動,37%的村民從未參與過相關活動。
調查表明,近年來,劍閣縣積極執行國家、省、市相關政策,大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構建起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體制機制。一是每個行政村都成立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管理小組,由村委書記任組長,村主任任副組長,負責村轄區內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二是每村都制定了生活垃圾治理村規民約,約定了各家各戶各人在生活垃圾治理中應該做到什么,哪些不能做;三是建立了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每人每月繳納1元的生活垃圾處理費,用于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置;四是縣財政對每個鎮每年都下達了5~10萬元的專項治理經費,確保了治理經費的持續投入;五是每個行政村按照地域大小都聘請有1~2名專(兼)職保潔人員,負責轄區內的清掃保潔工作。
盡管劍閣縣通過實施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項目、以獎代補方式等多種辦法新建農村垃圾處理設施設備,但調查發現,由于村民居住較為分散,村里配置的垃圾桶太少,垃圾收集池(房)大多布點在村組路口,離居民住處較遠,不少村民不愿意走太遠的路去丟垃圾,而是就近在渠道河邊、房前屋后等處隨意丟棄垃圾。一些村垃圾箱年久失修,已失去使用價值,新設置的垃圾箱雖有了分類處理垃圾的功能,但數量太少;垃圾清運車輛數量不足,導致有些村垃圾收集點轉運不及時。
由于大多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在家里的多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調查顯示,大多分村民的環保意識淡薄,主體責任感不強。一是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識不到生活垃圾的危害性,老年人認為祖祖輩輩都是這樣生活,認識不到現代生活垃圾的構成發生了較大變化,產生的危害也較前更甚,隨意傾倒垃圾成了習慣;二是缺乏生活垃圾處理處置專業知識和垃圾分類意識,除了廢棄的農藥瓶外,大多農村居民區分不了可回收垃圾、可堆肥垃圾、有害類垃圾,除了能堆肥的,其余垃圾都是無用之物,放在一起胡亂丟棄,給垃圾回收處理工作增加了難度。
從全縣看,雖然總體上建立起了“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但由于劍閣縣縣城下寺鎮未處于縣域版圖的中心,加之全縣幅員面積較大,導致了村與鄉鎮之間、鄉鎮與縣城之間的距離較遠,這種模式直接增加了運輸成本。從調查的行政村看,也很少有當地的垃圾采用這種模式處理,更多的是在一些中心鄉鎮建立了一些垃圾填埋場對生活垃圾進行簡單的填埋處理或就地焚燒。由于缺少相關的技術人員,未能對生活垃圾進行有效回收利用,垃圾處理技術水平仍相當低下。同時,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過程中,縣農業局、環保局、住建局等部門在協調機制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最后,還沒有建立起農村居民參與生活垃圾的治理機制,導致其環保意識、責任意識嚴重不足。
劍閣縣是傳統農業縣,財政收入有限,近年來雖然通過抓災后重建等機遇,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加大了投入,但由于以前基礎較差,投入的資金相對于廣大農村生活垃圾設施設備的需求仍然缺口較大。當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投入比較大,主要包括垃圾收集設施設備費、垃圾運輸費、雇用保潔人員支出等。在調查村鎮,還存在生活垃圾治理的盲區,一些村組缺少相應的垃圾回收設施;一些村設施雖建好了,但缺少必要的管護資金,出現了“重建輕管”的現象;村組保潔人員待遇較低,隊伍不穩,導致垃圾處理不及時,處理效果得不到保證。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是前提。對調查的村落而言,要通過多種途徑幫助村民改變亂丟亂拋垃圾的陋習,提高其環保素質。一是加強宣傳教育力度。結合鄉村振興規劃實施,通過村落展板、宣傳手冊、傳單、村村通廣播、開展講座等形式,對垃圾分類減量知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等進行宣傳,引導村民做好生活垃圾源頭處理工作[4];二是推行文明衛生評比。以村為單位,全年組織開展文明衛生戶、美麗庭院等的評比活動,并張榜公布,同時曝光“臟、亂、差”等現象,督促村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三是開展義工服務。要組織農村中小學生到校外開展文明衛生勸導和衛生清掃活動,各村要開展以環境治理為主題的黨日活動、義工活動,開展白色垃圾、亂堆亂放等清理行動,鼓勵村民講衛生、樹新風、除陋習,提高群眾文明衛生意識,從而發揮其治理主體的作用。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完善的設施設備是基礎。在基礎設施上,要在各村落科學合理地布局垃圾箱、垃圾收集池(房)、垃圾中轉站,同時配置適量的垃圾運輸車輛,在中心集鎮建立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加強對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焚燒填埋,統籌規劃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推進城鄉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均衡發展。在資金投入上,一方面,要積極向國家、省、市申請相關項目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創新模式,如采用PPP方式引進各類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第三,要按照“誰產生、誰付費”原則,逐步建立計量收費、分類計價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在條件成熟的村鎮向村民收納適當的垃圾處理費。由此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為主、社會資金參與為輔、村民積極支持”的垃圾治理多元化投資機制。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推進垃圾分類管理是關鍵。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垃圾分類收集既能夠讓生活垃圾變廢為寶,又能保護好生活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6]。要依據《四川省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置工作方案》的要求,探索具有農村特色的生活垃圾分類方法,鼓勵采取農戶初次分類和保潔員二次分揀的“二次四分法”實施生活垃圾分類。首先是農戶初次分類,把垃圾分成“會爛的”和“不會爛的”兩類;其次是村保潔員二次分類,把垃圾分為易腐爛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不可回收垃圾。對于易腐爛垃圾,投入易腐爛垃圾處理點進行集中堆肥;對于可回收垃圾,在垃圾分揀站分類存放,定期銷售;對于有毒有害垃圾,定點集中密閉存放,定期按環保要求進行處理;其他不可回收垃圾,由鄉鎮垃圾轉運部門每天收集轉運至垃圾處理場處理。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的垃圾治理體系是保障。從調研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政策要因地制宜,要充分考慮村鎮地理位置、環境承載力、居民的收入水平等因素影響,建立適宜的垃圾管理體制。一是不能盲目采取“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模式,鑒于縣城并不處于縣域的中心,而是偏于一側,可采取分布式處理方式,在全縣合理布局垃圾集中處理點,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中心鎮處理”的模式;二是要發揮村組基層組織的作用,抓住垃圾源頭,建立“門前三包”責任制,庭院內部、房前屋后環境整治由村民自己負責;三是要建立起一支穩定的鄉村保潔隊伍,各村鎮要根據人口規劃和財務水平,合理設置專、兼職保潔員數量,把保潔員納入全縣公益性崗位,給予合理的勞務補貼,保持隊伍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