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龍
(云南省大姚縣不動產登記中心,云南 大姚 675400)
青椒別稱青花椒,為蕓香科花椒屬,是典型的亞熱帶小喬品類[1]。縱觀整個青椒植株器官,帶有一定的香味以及麻味,是國內特有的香料樹種之一,有著悠久的種植史,且在全國各地均有著廣泛分布。相較于其它作物,青椒的生長速率更高、結果也更早,收益更廣且應用范圍也更普遍[2]。但其種子殼較為堅硬,且富含油脂以及蠟質,較難吸水以及發芽,因此整個育苗過程難度較高,為了進一步提升其育苗率,并增創種植效益,有必要就青椒營養袋育苗技術展開討論[3]。
青椒為典型的淺根性植株,在云南省大姚縣境內1400~2500 m的海拔地區種植十分廣泛。青椒根系水平分布尤為廣泛,是典型的陽性喜溫植株,抗旱能力也比較高,在包括中性以及偏酸性等土壤環境中有著較好的生命力。但其同時也十分忌憚澇災以及強風天氣,故而在造林期間應當做好場地的系統性排水工程,向陽背風位置造林效果更為顯著[4]。其隱芽的生命力旺盛,萌芽能力更高,可以經受較高強度的修剪,并迅速更新復壯。完成定值后的3年時間開始結果,并于10年后進入盛果期。每株可以實現6 kg的產椒量,結果時間可達40 d左右。
相對成熟的青椒表面通常為灰綠色以及棕綠色等,部分也會出現紫紅色樣式。用于育苗方面的種子則需要在每年的11月份左右,青椒果果枝每串存在3個椒果果皮裂開情況下,才可以進行采種作業。采種時間盡量以天氣晴朗且露水干后進行,而采摘完成的青椒果則需要放置于特定的竹籠內,切忌塑料袋包裝。完成采摘之后,需要放置于草席或者通風環境較好以及干燥的室內環境中,鮮果應避免過度暴曬影響,否則可能會導致種子發芽效果大大降低。
對于完成采摘之后的青椒需要放置于室內空氣對流相對較好的位置,并且需要對其進行反復、連續不斷的翻轉,陰干之后,果皮會逐漸和種子發生脫離,輕輕敲打即得到凈種子,切忌整個過程應當避免太陽的直射與暴曬,通常每1 kg的鮮果最終能夠得到約100 g左右的種子。
對于完成脫子之后的種子,應當放置于盆內或水缸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清水進行浸潤,保持30 min。隨后將漂浮在水面層的大雜質以及種子等全部撈出丟棄,將已沉入水中的種子等全部取出待用,該部分種子為可用的純凈且質量較高的種子。
通常情況下青椒種子的表層會存在明顯的蠟質層,需要對其進行脫脂作業之后才可以有效進行發芽。整個脫脂過程大多采用純堿加入一定量水的方式配置而得到2%左右濃度的堿水溶液以及洗衣粉水,把浸種之后干凈的種子等全部放置于配制好了的堿水溶液以及洗衣粉溶液中,確保種子徹底浸沒于水中,持續1~2 d,隨后用水進行清洗,通過揉搓等形式去除其表層的油脂以及蠟質物質。此外,也可將徹底浸潤過的種子全部取出,并和河沙進行混合,穿雨靴等進行踩搓去脂,脫脂過后的種子,其表皮往往由之前的光亮轉變為粗糙,完成搓洗后使用干凈的水進行沖洗,并控干水分隨后得到種子即可用于播種作業。
作為典型的陽性樹種,青椒的苗期卻不能受到干旱以及澇害等的影響,否則極有可能影響其成活率。故而,在苗圃的選擇過程中應當盡可能的以地勢空曠區域、光照明朗且排水條件較好、交通便利地區為主。土壤應當保持疏松且具有一定的肥力,切忌使用腐殖土以及菜地熟土,以免立枯病等的影響。另外,苗圃最適宜安置于造林地周邊,從而可以大大降低造林運輸成本以及運輸過程可能對苗木造成的損害,苗床依據寬1 m,步道0.2 m設置,長度結合實際地塊決定。
播種時間為每年的秋季,該段時間白天的光照較為充足,晝夜溫差也比較高,利于種子萌發。另外,期間降雨也不多,又為低溫季節。因此幼苗感染各種疾病的概率也更低,能夠顯著提升幼苗的成活率以及保存效果。通常于每年的10月份左右,把脫脂完成后控干的種子均勻的攤鋪于苗床上,播完種之后,隨即進行0.01~0.03 m厚度的堆肥作業,上層覆蓋松毛保濕,避免土壤出現板結,從而影響種子萌發。隨后使用噴壺進行噴水作業。對于純凈的種子往往5.5萬粒/kg左右,千粒質量為16~18 g,實際發芽效果更是實現85%左右,每平方米的播種量為70粒左右,每公頃為300 kg,產苗量可以達到30~75萬株/hm2,通過精心培植1個月左右即可出苗。
選擇高寬分別為12 cm、9 cm,并兼具袋底2 cm位置設置兩孔塑料容器。
在裝袋之前,需要將苗床位置整平,選擇低床,并對苗床地處位置進行必要的土壤處理,撒上一定量的生石灰以及敵克松等對土壤進行初步消毒作業,規避以及控制苗木等出現猝倒病情況,苗床的寬度以1.5 cm左右為宜,從而有助于灌溉作業以及對袋子內的雜草等進行徹底清理。
營養土依據打細過篩的火燒土60%、生土25%、過磷酸鈣5%以及羊糞10%進行混合并攪拌打細,隨后裝袋待用。基質應當保持一定的松緊度,并保持和袋口位置的平行,確保擺放整齊且避免彼此過度擠壓情況,完成裝袋之后對營養土進行必要的攪拌并同時添加1%濃度的多菌靈對土壤進行消殺作業。
通常情況下播種得到的苗木,生長出4片左右真葉,苗高達到0.1 m左右情況下,需要將其逐步的移栽至營養袋中,在開始移植前幾天需要進行澆透水作業,移栽時間應當選擇陰雨天氣或者是陰天。完成移植之后,需要用噴壺對其根部進行澆透水,以利于苗木的管理,且有助于替身苗木移栽的成活率。
(1)完成容器苗的移栽作業之后,使用竹片等制成的0.6 m的凸末進行支架作業,隨后每間隔半米設置一支架,并于凸膜支架頂端覆蓋地膜,再次覆蓋一遮陽網。容器苗管控的關鍵流程為放風以及適度的澆水作業,完成移栽之后的一星期左右,晴天天氣每天早上10:00左右進行放風,將凸膜兩邊的塑料膜去除并進行可控固定,下午17:00左右將塑料膜再次覆蓋起來,持續放風7~10 d,隨后即可去除塑料膜。澆水切忌過多,澆水的頻率應當結合實際情況逐步降低,當徹底去除塑料膜之后,苗木的木質化程度逐漸提升,持續半個月左右即可對其遮陽網進行去除,并進行練苗。
(2)除草補苗,為進一步提高容器中苗木的生長效果,確保幼苗等有著充足的光照以及養分,應當定期對容器中的雜草等進行徹底的清理,并確保袋內的苗株充足,以此提升整個苗木的出圃效果。
(3)養分管理,當對遮陽網進行去除之后,陰雨天氣可以引入清糞水進行噴灑,每月進行一次,每年不低于兩次,期間需要嚴格把控肥料的施加量,并結合苗木的生長情況適度的用肥,保證勤施、薄施等,肥料施加以每天的早上10:00和下午16:00左右為宜。
(4)病蟲害防治,包括老鼠等最喜青椒苗,典型的防鼠策略為利用電網等進行捕殺,電網設置可以略高于地面2 cm足夠,但在使用過程中應當嚴格管控,避免人畜等受到傷害。除此之外,青椒苗期即為容易感染部分病蟲害,包括猝倒苗以及花椒銹病,常見的蟲害為蚜蟲。針對猝倒苗可以選擇25%濃度的粉銹寧600倍液進行防范,針對蚜蟲病害則可以使用50%濃度的抗蚜威2000~3000倍液進行有效防范。藥劑使用過程中應當交替噴布,切忌連續應用,以免蟲害等產生抗藥性,起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5)苗木的出圃以及運輸管控,當完成容器育苗100 d之后,雨季即將到來,此時苗木的高度大多為0.25~0.4 cm之間,地莖業已達到了0.003 m,達到了出圃造林的要求。實際經過容器育苗而來的苗木往往較為壯碩,操作也相對簡單,由于帶營養土移植,所以最終的移植成活率也大多比較高。取運期間,切忌弄撒容器基質,使用固定規格的塑料筐進行裝載,盡量規避各個苗木之間的互相磕碰問題,致使容器基質松散,導致成活率達不到理想效果。
此次就營養袋育苗技術與傳統播種育苗技術進行研究,在實際不同的環境下需要采用不同的育苗技術。因此在發展青椒產業時,應當結合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量,選擇最為適宜的育苗技術,確保產業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