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晴,趙 麟,朱先成
(云南省勐臘縣林業和草原局,云南 勐臘 666300)
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目標為增加林地面積,提高森林的覆蓋率,將我國建設成生態環境優異的國家。當前,我國的生態工程建設仍存在如組織體系不完善,執行體系不嚴謹等問題,影響了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發展,制約了林業建設工作的積極性[1]。
勐臘縣自1998年實施天保工程以來,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始終以保護培育天然林資源為中心,以實施好公益林建設為重點,加大森林管護經營工作力度,妥善分流安置森工企業富余職工,把實施天保工程作為實現該縣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任務來抓,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領導,以大工程帶動大開發,齊心協力,扎扎實實地實施工程建設。
勐臘縣天保二期工程從2011年開始實施,截至2019年,森林管護面積達到713萬畝,其中,國有面積518.4萬畝,集體面積194.6萬畝。2019年天然林保護工程到位資金2563.08萬元。
勐臘縣項目區(不包括西雙版納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磨憨管委會)共區劃為237片責任區,管護面積492萬畝,管護人員283人。對管護人員要加強了林種分配,林地規劃技術,培苗,育種,病蟲害防治,土壤管理,林業檔案管理監測等教育培訓,保障林業生態工程的持續發展。
大力實施生態效益補償政策扶貧工程,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同樣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2]。2019年到位生態效益補償國家級補助資金531.6400萬元,到位省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1093.01萬元,已請示報縣財政局將補償資金撥付鄉鎮。
2019年該縣天保二期公益林建設人工造林0.7萬畝,中央預算內投資350萬元。目前人工造林地塊已經落實,作業設計已通過縣級評審,縣林業局與造林戶簽訂了造林合同,項目正在實施中,現完成人工造林0.5163萬畝,完成率74%。在林業發展中,將林業資源與經濟效益進行結合,在保證生態效益基礎上,優化林業產業,加強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近年來,勐臘縣生態建設緊緊圍繞“保護、綠色、發展”新理念,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弘揚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新思路,多措并舉,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高,賦予了勐臘人民更多的綠色生機[3]。
生態工程建設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積極宣傳林業知識,推廣林業科技,鼓動全民參與是工作開展的基礎。
(1)由于勐臘縣地處西南偏遠地區,教育脫貧工作艱巨,因此,地方民眾對于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工作的意義、目標、原則以及重要性無法理解或者理解不透徹。這就需要勐臘縣林業相關部門積極開展工作,利用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現代網絡手段積極宣傳,同時也要走村訪戶,落實宣傳工作,讓勐臘縣各鄉村民積極參與到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森林的行動中,從而推動林業生態建設的發展。
(2)建立健全林業生態建設相關法律體系。具體到地方,勐臘縣各林業相關部門應在林業生態建設過程中各個環節參與立法,嚴格執法,從而提高生態建設的法律保障,保證可以執法部門有法可依,執行必嚴,打擊地方性違規,違法的行為,積極保護勐臘縣生態環境。
(3)完善監督機制。在勐臘縣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相關的林業項目需要縣林業相關部門了解實施情況,進行審批,驗收,以及監督各種支出。勐臘縣林業相關部門要對工作人員實施考核,選拔等,將生態工程建設納入監督體系中,統一進行管理以及動態的監督,從而提高建設的效率以及質量的情況[5]。
當前,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基本國策中,并制定長遠的規劃,從而促進生態發展,林業經濟發展。在這個基礎上,勐臘縣應不斷投入人員、技術以及資金,各鄉鎮基層單位均應根據國家的指導,在本地區加強林業生態建設的發展,并可持續投入資金,保證林業生態建設的正常實施,購入機械設備,進行產業基地的建設扶持,建設信息系統,進行人員的教育培訓等,保證資金穩定提供。另外,勐臘縣需要積極落實科技興林的方針,在各鄉鎮鼓勵林業科技研發,并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具有突出貢獻的個人以及單位進行通報獎勵[6]。同時,應積極培養林業相關人才:一方面,積極培養勐臘縣當地的林業人才,提供培訓交流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可以與相關專業的院校以及高校進行合作,通過提供就業實習機會,培養造林造育技術,林業規劃設計,具有較高研發才能的人才,并與生物學、生態學、計算機學、工程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人才進行林業生態建設,從而促進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發展。
(1) 提高造林質量。在勐臘縣生態工程建設中,應根據當地林業發展規律,充分研究該縣自然地理環境的情況,根據當地的水文,地形,氣候,微生物條件,土壤條件,原有物種的情況等進行,優化配置樹種的結構,提高造林的質量。并進行預造林地,堅持使用合理,科學的原則進行植樹造林。勐臘縣整個地勢東北部高,西南部和南部低。由于受構造作用控制,形成北部中山山原,坡狀起伏,南部寬谷盆地開闊。因此,在平原地區,需要增加防護功能的林網進行植樹造林。在丘陵地區,需要使用合適的樹種,從而改善土壤環境,預防泥石流,水土流失以及山體滑坡等情況。
(2)以選取勐臘縣本土的樹種為基礎,搭配使用優勢的外來樹種,優化喬木,灌木的比例。通過選擇優質苗木,進行良好的幼苗管理,提高育苗質量,加強預防治療災害能力[7]。
勐臘縣立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扶貧思路,堅持把發展生態產業脫貧作為突破口,將綠水青山的優勢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效益,全面落實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政策,把扶貧重點鄉(鎮)、保護區和森林集中區周邊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補償范圍,讓貧困群眾在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中受益。使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農民脫貧致富與當地生態環境改善相互促進、良性循環,實現在保護生態中發展和在發展中保護生態的雙重目標,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2016~2018年,全縣生態補償幫扶共受益貧困人口3661戶15080人,享受生態補助資金2533.56萬元,涉及10個鄉鎮52個村委會378個村民小組,先后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各類護林員186人次,其中:選聘生態護林員144人次、駐村護林員42人次,受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6戶,兌現補助資金每戶每年9600元。實施生態扶貧工程以來,勐臘縣新增營造林面積8.4萬畝,森林面積逐年增加,森林覆蓋率增加,現代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更加增強了群眾保護環境、建設生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綠色生態扶貧產業成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優勢[8]。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堅持可持續性原則,重視林地建設,鼓勵全民參與,提高造林的質量,優化樹種的結構,保障資金投入,加強技術研究,提高人才的素質,多措并舉,從而推動生態工程建設的步伐,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