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 俊
(遵義市正安縣林業局,貴州 正安 563400)
為了深入踐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鞏固“全國綠色特色名縣”建設成果,加快林業產業生態化發展和生態資源、資產轉化,促進黨建與林業生態建設深度融合,傾力打造黨建引領林業經濟發展新型平臺,黨員中的產業扶貧專家在正安縣積極助推生態建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對此進行了相關探討。
全縣現有野木瓜基地6.7萬畝,分布在新州、楊興、碧峰、安場、和溪等17個鎮鄉,涉及73個村,208個組,瓜農14388戶,基地524個。其中:核心基地0.7萬畝,系20世紀90年代開發;近幾年新開發基地6.0萬畝。年產野木瓜鮮果1000 t左右,鮮果產值300萬元左右,企業年加工綜合產值3000萬元以上。帶動貧困人口就業11150人,脫貧11150人。
全縣茶園面積28萬畝(其中:白茶面積18萬畝)。登記注冊茶葉企業164家(其中: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11家,市級龍頭企業18家),傾力打造的“正安白茶”公共品牌先后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等稱號,茶葉年產量7000 t,年產值8.3億元。以白茶為主的茶產業已經成為正安縣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鞏固脫貧成效的主導產業和富民產業。全縣茶園覆蓋20個鎮(鄉、街道),138個行政村,帶動農戶5萬戶近20萬人,茶農人均因茶增收3500元以上。
正安縣累計新造竹林面積約21萬畝,原生方竹林22萬畝,方竹林總面積43萬畝。該縣適宜發展竹產業的土地資源豐富,竹產業是傳統林業產業,并有成型的竹產業基地,有7家竹筍生產加工企業(其中:省級林業龍頭企業一家),有竹類種植合作社10家。竹產業覆蓋全縣大部分區域,帶動2萬余戶近8.2萬人(其中貧困戶0.72萬戶近1.6萬人),帶動林農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正安縣自2002年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共造林33.86萬畝,其中2002~2006年完成上一輪退耕還林造林面積17.9萬畝,2015~2019年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造林面積15.96萬畝。上一輪退耕還林以栽種生態林為主,新一輪退耕還林以栽種經果林為主,經濟林栽種比例達85%以上,主要以栽種花椒、李子、梨等經果林。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共覆蓋全縣20個鎮(鄉、街道)154個行政村居,覆蓋農戶為65558戶。
從2015年開始,截至2019年底,依托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項目和其他林業工程項目發展花椒產業6.5萬畝,覆蓋15個鎮(鄉、街道)的48個村居,其中廟塘鎮產業規模達1.7萬畝以上。定植3年后花椒開始掛果,進入盛產期后(5年)花椒畝產量可達200 kg以上,可實現鮮椒年產值1億元以上。
正安縣森林旅游已打造九道水國家級森林公園和桃花源記景區,其中桃花源記景區建設面積4200畝,已成功申報為省級森林康養示范基地,景區投入5.26億元,分兩期建設。現一期建設已投入3.04億元,項目規劃面積2.8 km2,建設游客服務體系,配套商業及游樂設施,基礎建設等,景區按照“一山兩世界、一洞兩重天”的總體規劃理念進行打造,充分展現現代與古樸、科技與原始的完美結合,景區已按5A級標準規劃打造,目前已通過國家4A級旅游景區景觀質量評審。
九道水國家級森林公園5.8萬畝,新建森林康養基地建筑面積23000 m2;建設九道水森林公園景區大門及休閑廣場,并對景區綠化升級打造;打造公園生態駁岸、親水平臺、九天康養谷游覽區(森林康養基地)、九天仙霧茶海花田游賞區及七彩溶洞等旅游景點;為九道水國家森林公園配套給水消防、排水、電力通信、安防、照明及標示系統等,同時建設游客服務中心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為九道水國家森林公園提供多方位的智能化現代網絡信息、電子商務等綜合服務。森林旅游實現年產值1億元以上。
林業產業是林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獲取經濟效益為目的,以森林資源為基礎,以技術和資金為手段,有效組織和提供各種物質和非物質產品的行業,包括林木種植、經濟林果培育利用、苗木花卉培育、野生動物馴養加工、木竹采伐運輸、木(竹)材加工、人造板制造、木(竹)漿造紙、林產化工、林副產品采集加工、 森林旅游等主要產業,涉及國民經濟一、二、三產業的多個門類,具有涵蓋范圍廣、產業鏈條長、產品種類多、可持續利用的特點。發展林業產業,不僅能為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提供大量的木(竹)材類產品、林副產品和非物質產品,而且對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幫助農民增收,解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提供社會就業機會等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一定要統一思想認識,堅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抓住機遇,在加快林業產業化發展的同時,著力保護林業生態,用黨建引領林業產業生態化發展,發動黨員專家助推林業產業生態化發展,做大做強林業產業。
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以促進資源增長、產業增強、生態增優、農民增收為原則,發展野木瓜10萬畝、方竹產業基地25萬畝、茶葉30萬畝、花椒產業10萬畝、退耕還林經果林5萬畝、森林旅游全覆蓋。合理布局重大項目,加強上下游產業的緊密聯系,構建資源增長與木材循環利用的生態產業鏈,建成以優勢產業和名牌產業為主體的產業帶和產業集群,實現林業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走新型林業產業化道路。
成立黨員專家(林業高級工程師、工程師、農藝師)助推林業產業生態化發展領導小組。切實加強領導,強力推進黨員專家助推林業產業生態化發展,黨員專家領銜林業產業發展,調整和完善林業產業經濟調節政策,促進林業產業規范、有序、持續、健康、生態化發展。
(1)推進多樣化商品林基地建設。優化林種結構,促進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大規模發展生態及商品兩用林。繼續推行“公司(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營造林模式,支持鼓勵企業、集體、大戶、外商等社會各階層大辦基地,快速推進生物能源林、高產油茶林、木本藥材林、竹材林、經果林等商品林基地建設,有選擇地發展名貴稀有樹種種植,進一步優化林種結構,促進林業資源可持續生態化發展。
(2)推進森林分類經營。提高森林資源綜合效益,確保生產耗材與資源蓄積協調發展,進一步完善森林資源利用和開發總體規劃,科學制定森林分類經營方案,進一步提高森林綜合效益。
(3)抓好林業“三防體系”及生態能源建設。進一步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建立森林災害應急反應機制和防治服務網絡,切實加強森林“防火、防病、防蟲”三防工作體系建設。加強對林業執法干部隊伍的財政保障,提升林業執法工作水平,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森林資源和生態安全。加大森林防火經費投入,切實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加大技術服務力度,組建林業科技工作隊伍,扎實推進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程。林業部門與扶貧部門加強工作協作,實施生態能源建設工程。
在爭取國家和省市對該縣林業產業發展予以政策和資金支持的同時,結合該縣林業企業現狀,以重點扶持,培育壯大企業實力,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優化林業產業發展鏈條,提升林業產業發展質量。同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傳載體,加大該縣林業產業資源和招商政策的對外宣傳力度,對外提高正安特色林業產業的知曉率和透明度,使縣外有實力的涉林企業家了解正安林業、考察正安林業、投資正安林業,開拓好縣內縣外兩個市場,使正安林業產業在自身做大做強做優的基礎上,依托市場這個載體走出正安、走向全國和全世界。
(1)著力打造生態旅游品牌,推動森林旅游業優化升級。按照縣委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特色生態名縣”的工作要求,在打造生態旅游品牌、推動森林旅游業優化升級上狠下功夫。
(1)積極推進林業生態文化產業項目建設,提升全縣森林生態旅游區建設水平。繼續強化以九道水國家森林公園和桃花源記景區為龍頭的森林生態旅游業發展格局,規劃建設野生動植物公園、珍稀動植物觀賞園等森林生態項目,不斷完善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教育功能。
(2)加快整合旅游資源,打造特色生態旅游品牌。把豐富的森林旅游資源與民族文化風情資源進行全面融合,充分挖掘、精心策劃,開發設計一批精品特色旅游線路。同時,將森林旅游作為全縣旅游營銷活動的重要部分,進行整體策劃、聯合促銷、密集宣傳,打造生態休閑旅游品牌。全面加強與重慶等區域旅游合作,進一步融入多彩貴州旅游圈,結合“全國吉他之鄉”品牌,積極開拓國外旅游客源市場,實現該縣森林生態旅游業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大提升。
(3)著力發展林下經濟,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林地資源為依托,以科技為支撐,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林下種養業,開辟農民增收的新渠道,進一步提高森林附加值。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種植各類中藥材、林下栽培食用菌、規模開發野菜種植等林下種植業,充分挖掘林下經濟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增收潛力。
當前,在全面踐行“兩山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黨員專家助推林業產業生態化發展制度、林業公共財政制度、林業金融支撐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權流轉制度和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五項制度一個體系”的配套改革,加速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的財產化、資本化,盤活存量巨大的森林資源,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向林業流動,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為林業產業發展提供活力和動力。
黨員專家在林業產業生態化建設發展中,發揮著領頭羊的作用,不僅從思想上起到帶頭作用,而且在行動上無處不在,只要是大家需要的地方,黨員專家義不容辭,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間,更是將黨員專家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林業產業生態化建設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