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威,郭永強,蔡曉娜
(河南省澠池縣自然資源局,河南 澠池 472400)
澠池縣位于河南省西部,年度降雨量較少,且分布不均,春季和冬季干旱少雨,四季常呈干燥狀態。近年來,雖通過造林改善了該地區的氣候問題,但林木成活率較低,難以達到理想效果,且對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經濟建設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影響干旱地區造林成活率的因素較多。客觀因素主要為地區氣候環境。主觀因素主要是人為可控制的,如政策變化、維護管理工作、種植技術等。
自然環境因素對造林成活率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干旱地區,氣候干燥少雨、蒸發量大、土地瘠薄、巖石裸露、海拔高,不利于植物生長,如果遇上極端氣候條件,造林成活率更加難以保證。
當前國有林地、集體林地、個人承包林地,責任劃分不明確,造林收益權、界限、處置權、責任較為混亂。很容易出現利益分配不均衡現象,這就使得造林者難以享受該有的權益和經濟收益,降低了造林積極性。此外,目前的造林政策對造林主的產權保護不夠嚴格,如自主權、權屬問題等。
除此之外,采伐限額制度設置不合理,嚴重限制了木材的生產和流通,這也打壓了造林者的積極性。即使社會中有很多組織、單位、個人想要投身造林事業,也會望而卻步。另外,相關部門對造林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夠,重視跑項目和立項,不重視后期的管理和養護工作。再者,對樹種的選擇不夠科學,不根據當地地區的實際環境選擇成活率較高的樹種,做到適地適樹,造林成活率大大降低。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方向,對此政府也加大了造林投入,對退耕還林草、天然資源保護工作制定了補貼制度,但實際狀況卻是相關配套資金難以落實,特別是市、縣級以下配套資金,使得后期的養護管理工作也難以順利開展,導致成活率較低。甚至經常存在由于造林工程項目管理和養護費用不足,不得不從其它地方擠占資金用于管理。另外,資金投入不足時,就會選擇經濟成本最低的樹種,后期的生長率較差,且相應的撫育措施跟不上,補償措施更是甚微。由于造林工程具有很強的公益性質,生產者的投入很難通過市場收回,對此就需要政府通過一系列的補貼回饋生產者,但往往生態效益補助資金范圍小,數量少,導致很多造林者失去了動力和信心,也直接影響了造林成活率。
首先缺乏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責任和流程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和劃分,導致管理混亂。其次,造林工程中的項目管理工作不夠完善,致使相關的制度、標準、管理方法落后,不能形成系統科學的管理流程。最后,難以將規劃落實到實際中去,目前大部分造林工程規劃都是自上而下進行,與實際情況存在差異,計劃的落實度較低,從資金下達、任務落實到實施地塊都與實際計劃存在較大的出入,導致后期出現各種問題,影響造林成活率。
由于缺乏監督管理,導致造林工程中的一系列工作沒能實際落實,且落實工作也不夠科學,方法也較為落后。在施工中沒有根據科學的造林方法、技術進行。甚至有些造林工程中的生產順序完全屬于混亂狀態,如先造林后設計,對后期的檢查工作也多為應付。除此之外,由于造林者和相關技術人員不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素養,不遵守科學種植的方法,甚至還會盲目的憑借自身的經驗進行,影響造林成活率。選苗過程中沒有嚴格按照《種子法》《國家苗木質量分級標準》(GB6000-1999)中的規定和要求進行,導致在選苗過程中會根據各種目的選擇,直接影響了造林成活率。
從多年的經驗來看,對干旱地區造林成活率影響較大的主要為主觀因素,如林業政策、管理體制、造林技術等,只有解決這一點,造林成活率問題就可以得到提高。對此,根據實例研究和自身經驗總結了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關鍵點。
提高造林成活率,首先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通過強化林業政策,使農民通過農林項目獲得個人收益,提高積極性。另外,還可以以拍賣“四荒地”的形式,解決土地政策帶來的疑慮,使農民感受到權屬感,提高對種植樹林的信心和動力,有助于造林成活率的提高。此外,造林后要加強后期的管理,通過加強科學造林、管理宣傳,或是各地區通過加強種植林農民的培訓工作,提高種植者的綜合素質,使得農林接受科學的養護,解決規范種植的誤區。除此之外,還需要政府制定完善、標準、系統的造林規范和流程以及法律規定,使造林達到規范化,同時還能進行有效的監督。
旱作造林是基于科學的理論知識上對干旱地區造林的方法。具體來說,干旱地區自然環境差,植物成活率不高,對造林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但通過旱作造林的科學方法,制定操作性強的科研和推廣計劃,造林成活率必將大幅度改善。
3.2.1 選擇抗旱造林工程
本文對干旱地區造林成活率的研究中,以青海省某縣為例,該縣的造林工程中樹種主要為沙棘、檸條等,樹種單一,且質量不高,其中,只有檸條的生存條件符合干旱地區,具有較高的成活率,其它樹種的成活率難以保證,導致造林效率低下,嚴重打擊了群眾造林的信心和積極性。但自1997年以來,該縣區不斷引進了抗旱性強的樹種,如四翅濱藜具有抗旱、耐瘠薄,在干旱地區具有明顯優勢。除此之外,檸條、山杏、白榆、油松、沙棗、七連園等也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具體可根據所在地的條件選擇。
3.2.2 培育優質大苗造林
優質大苗前期經過精心培育,具有較好的生長優勢,成活率自然有所保障。具體來說,優質大苗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具有較好的吸收和生長能力,可以抵御雜草和牲畜的危害,有效避免周圍其它植物吸取養分。在造林中,用帶土球10~14年的油松大苗造林,成活率高達80%,保存率達95%以上,縮短苗期3~4年,且后期的養護工作壓力也會大大降低,經濟效益較好。
3.2.3 容器苗造林
容器苗造林即利用容器培育苗木,通過這種培育方法使得苗木具有較高的保水性、保肥性,且造林程序相對便捷,成活率較高,適用性強,可用于造林困難地區。除此之外,容器造林可以實現春夏秋三季造林,避免因春旱延誤最佳造林期。
3.2.4 科學整地造林
整地造林的目的是為了給苗木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通過科學整地可以改善地面徑流,提高造林地的蓄水能力,改善土壤質量。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水平溝壑地每公頃攔蓄泥沙116.4 t,土壤含水量要高于水平階和魚鱗抗地12.2%,高于坡地17%,有機質含量也高于坡耕地1.16倍。科學整地的方式,即根據造林地的地形、地貌條件,針對性地選擇最佳的整地方式。例如,本文講述的青海地區,對于緩坡地采用水平溝整地、水平階和反階采用梯田整地、坡度較大地區采用魚鱗坑整地,從而為造林成活率提供有利的生存環境。
除上述技術外,還可以利用匯集徑流造林,這種方式在干旱地區具有較好的造林效果,主要通過認為控制進行自然降水,為林木的生長創造適宜的生存環境。除此之外,窄縫造林、坐水泥漿法也廣泛應用到干旱地造林中。另外,在面對旱地進行造林時,還可以充分地利用ABT吸水機、保水劑、旱地龍、根寶等設施來提高抗旱能力。最后,造林后的養護管理也十分重要,對提高成活率有著積極意義。
干旱地區自然環境較差,不適應林木和其它植物的生長,造林成活率較低,對當地的氣候和整體生態環境帶來了影響。對此,為了實現綠色生態的發展目標,就需要解決造林成活率較低的問題,通過政府支持、選擇成活率較高的栽種方式和苗木,為苗木的生長提供有利環境,為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