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鵬,弓鵬娟,張曉靜,楊德利
(山東濱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山東 濱州 256600)
森林撫育也稱林分撫育,是從幼林到林分成熟前的森林培育過程,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特種用途林等不同培育目標采取的撫育措施不同,主要技術措施有采伐、補植、修枝、澆水、施肥等輔助作業活動[1]。森林撫育在森林資源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是林業生產的主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森林撫育技術已得到一定提升,但普及不平衡,不同地區適合類型不同,各地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撫育技術工作。其中對中、幼林開展科學合理的撫育,調整森林樹種組成和結構密度,可使林木生長發育狀況得到改善,增強森林生態功能,促進森林資源高質量發展,充分保障當地綠色生態價值。
濱州位于黃河三角洲腹地,屬暖溫帶亞濕潤季風氣候,境內表現為南北不同的地貌特征,南部為丘陵區,其余地勢平緩,且不同地區土壤含鹽量差異較大,尤其北部、東部土壤含鹽量較高,造林易受鹽脅迫影響。從2008年開始,濱州通過10年林水會戰,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全面推行公司化造林、專業隊伍管護、政府租賃土地造林等機制,嚴格樹種選擇和栽植管護,到2018年新增造林面積1.23×105hm2。其中,2017年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著力實施提檔升級造林綠化,截至2019年超額完成了新造林面積3.33×104hm2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目標任務,建成了覆蓋道路、水系、農田等完善的森林網絡系統。森林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共有木本植物53科,120屬,279種(及變種)[2]。
濱州各地自然環境差異較大,沿海和山區等地造林綠化立地條件差,樹種分布不均衡等局限性,造成了全區森林撫育涉及因素多、問題復雜。目前存在主要問題有:一是撫育技術支撐不足,前期開展撫育相關的試驗有限,沒有形成適合本地條件的森林撫育理論體系,因此缺少科學的理論指導,致其成為全區普遍存在的問題。二是系統撫育開展不完善,隨著森林面積的增加,撫育工作量也加大,而從事撫育工作辛苦、收入低,導致從事撫育工作人員不穩定、易流失,同時撫育高技術管理人員數量少且多不在一線,這些因素都不利于撫育工作深入系統的開展。三是撫育管理不到位,森林撫育管理體系不夠健全,即使投入部分資金,但撫育工作沒有嚴格按照要求實施,盲目開展甚至重復無效工作,直接降低了森林撫育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同時也對撫育工作產生了惡劣負面影響。四是撫育意識淡薄,盡管國家宣傳倡導生態文明建設有重要作用,但大眾對森林撫育工作認識不強,沒有將撫育工作潛移默化到生產生活中,隨意種植管理樹木,不了解森林撫育做不到位會嚴重影響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林木撫育時,應從幼齡林出現營養競爭前開始,進行合理的定株,及時調整樹種結構,確保以后林木的發展需求[3]。通常幼林抗病蟲害及防火性相對弱,對幼林撫育時首先要加強病蟲害管理,及時清除阻礙林木生長的灌木、藤條和雜草,但應盡量減少除草劑的使用,以免損傷幼林和破壞生態環境;對林下雜草較少區域,在草與幼林不爭奪水肥時,可將雜草上部剪除,留下根部保持涵養水源,減少水分蒸發,同時增加生物多樣性。此外,還應進行培土、排鹽和加強肥水管理,在林木幼苗栽后前3年,可施入一定量的復合肥,保障幼林的營養供應,也可環施追肥。對鄒平南部山區水土易流失的幼齡林區,應進行培土墾復,改善土壤條件,增加土壤養分供給,促進幼林健壯生長。對沾化、無棣等鹽堿相對嚴重地區,幼林要進行排鹽管理,減少鹽分對樹勢生長發育的影響。還應進行修枝整枝管理,對通風透光性不強,郁閉度在0.8以上的幼齡林和以后作為用材的幼林,要重點進行修枝整樹,調整林分結構,開展間密留疏和去劣留優,修枝高度不超過樹體總高1/3,且以平切法去除過密、枯死、枯黃和蟲蛀枝條為好[4]。撫育過程中,還要注意合理保護林下枯枝落葉,盡可能不破壞林下腐殖質層。
濱州市森林以生態林場、綠色通道、農田林網和森林公園為主,主要為生態防護林,除幼齡林外,大多數林木已處于郁閉狀態,樹下草本、灌木植物生長較少,樹木間尤其上部相互影響較大,缺乏撫育管理直接影響樹勢生長,且不利于病蟲害防治,因此,需要有效的撫育方法保障林木快速成長為高質量成熟林。結合本地森林實際情況,對中齡林撫育主要以透光、修枝、清除枯死木等方式為主。對中齡林尤其人工純林透光性撫育,需要制定標準,間密留稀,初夏采取全面、間隔打帶或團塊狀處理方式,增強林木間透光性。因中齡林樹木冠幅大,枝杈分節多,相互交叉大,需要進行合理的修枝、清除枯木等疏伐撫育管理。對林木上層疏伐,主要作業于混交闊葉林冠上層沒有培養價值的林木;而對林木下層疏伐,主要用于林冠下層生長較差或即將枯萎的樹木。撫育過程中,出現主要樹種生長差而非目的樹種生長狀態好,且對改善生態環境有益時,要保留非目的樹種;對彎曲多結、感染病蟲害的不健壯林木可舍棄培育,及時伐除。采伐撫育中,對伐后剩余物的處理,必須考慮到森林防火和水土保持要求,應將剩余物貼地鋪平,促其盡快分解[5]。
經分析總結得出,對幼林撫育以病蟲害防治、休整樹干和清除林間雜草、雜灌木為主,同時加強培土、排鹽和水肥管理;對中齡林則以增強光照、修枝整枝和清除病殘枯木為主。不論對幼林還是中齡林撫育都是一種培育森林措施,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林木生長水平和林木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進而提高森林質量和其生態效能。
結合濱州歷年森林撫育支出結果分析,平均支出為2100元/hm2,主要用于作業設計、耗材購置、過程管理、結果檢查和用工費用。其中工費支出占主要部分,占總投資費80%,作業設計、耗材、管理費和檢查費分別占總投資2%、14%、2.5%和1.5%。中央財政補貼撫育資金和撫育直接經濟效益與撫育支出相抵,通常略有虧損。解決抵虧問題,一方面需要加大撫育投資,多方面爭取撫育資金;另一方面需合理優化撫育設計和施工作業,提高撫育效率。
通過實施中幼林撫育,優化了林分結構,林內透光性、林地養分、林木病蟲害治理等情況都得到了改善,林木年均生長量增加,且中齡林生長量大于幼林。分析原因可能為幼林撫育后有短暫緩苗期,而中齡林撫育后,樹體生長外界干擾減少,枝干和葉的功能作用增強,促進根系營養吸收,加快了林木生長[6]。通過撫育工作,工人勞務收入增加,對周圍脫貧致富起到了積極作用,而采伐撫育中收獲的非規格材木,進行市場交易也可產生直接經濟效益。
人們對森林撫育價值認識不深刻,沒有充分意識到森林撫育對培育森林和保持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需通過各種媒體技術加強營林撫育宣傳報道,全員深化撫育認識,為森林撫育工作營造濃厚氛圍。撫育補貼直接影響撫育工作的精深度,現有撫育補貼不能滿足用工費用的增加,需要政府完善補貼標準,使補貼金額和勞力成本漲幅相一致;還可根據不同林木撫育情況,分類建立補貼標準,適當增加幼林和工作難度大地區的撫育補貼,確保補貼資金能發揮最大作用效果[7]。
要建立形成培訓制度,重點對撫育管理員、設計員和工人開展業務培訓,提升撫育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技能,讓從業人員熟知撫育經營管理方式,合理制定撫育計劃,做到從撫育設計到實施完成效果顯著。建立合理考評制度,形成完善激勵機制,對撫育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單位或個人給予肯定獎勵,以充分調動人員工作積極性;對撫育差的組織或個人要提出批評意見,監督其今后整改到位,強化撫育成效。
森林撫育是一項成效長遠的繁重任務,需要建立相關組織機構,加強分工領導,制定明晰可行工作制度,層層細化落實撫育責任,做到目標明確,監督到位。今后應不斷創新森林撫育機制,優化各項撫育措施,推行責任追究制,積極采用專業撫育隊伍,嚴格按照撫育設計施工,確保作業質量,推進森林撫育工作良性開展。此外,撫育工作還應進行成效長期監測,為解決森林撫育中潛在和突出問題提供及時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