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欣
(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工程項目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81)
森林公園和森林旅游是伴隨我國改革開放歷程發展起來的新型旅游產業,是改革開放的重要建設成果[1]。森林公園和森林旅游在保護森林風景資源、傳播生態文明、滿足公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助力精準扶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實踐證明,森林旅游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佳途徑之一,契合了國家重大戰略導向,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的要求[2]。
近年來,河北省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現代林業的總體要求,以國家級森林公園為龍頭,統籌規劃、科學布局、狠抓落實,全省森林公園與森林旅游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實施奠定了良好的生態基礎。截至2019年底,河北省省級以上森林公園達到105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29個,省級森林公園76個,規劃總面積51.9萬hm2。據統計,2016~2019年,全省森林旅游累計人數1.7億人次,實現森林旅游收入295.3億元,直接帶動其他產業產值238.7億元。
當前,仍然存在一些地方管理者固守傳統思維,對森林公園和森林旅游發展重視不夠,研究不透徹,在政策、資金上的支持力度不夠,發展合力不足。還有些地方管理者雖然足夠重視,但是模式陳舊、措施不新,發展緩慢,還在走粗放經營、圈地造景、單打獨斗的老路子,與創新、協調、綠色、共享的發展理念不適應。
由于國家和地方目前還沒有將森林公園建設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資金短缺一直是制約河北省森林公園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多數森林公園的基礎配套設施亟待完善提高,諸多豐富的森林風景資源未被充分合理地開發,沒有轉化成經濟優勢。大部分森林公園還僅限于以單純的森林景觀招攬游客,參與性配套設施少、旅游鏈條短,游客人均消費水平難以提高。
大多數森林公園沒有專門的森林旅游管理機構,多為國有林場原班人馬直接參與管理。旅游經營理念不新,對公園發展森林旅游的整體定位不明確,加之缺乏高層次的經營策劃人才,不能有效針對當地森林風景資源特點,進行科學規劃、高效營銷。森林公園的整體經營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較低,難以適應新形勢下森林旅游發展的需要。
河北省森林旅游資源豐富,數量多、種類全,但在全國叫得響的精品景區、精品路線不多,主題明確、特色鮮明的精品公園不多。目前,只有塞罕壩、霧靈山、白石山、野三坡等為數不多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在國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一些森林公園品牌意識淡薄,對公園建設的可持續性和森林旅游的內涵、特點等認識不到位,甚至有些還停留在“土特產”階段,經營方式簡單,附加值較低,行業競爭力較弱。
2020年1月,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共同發布的《世界旅游經濟趨勢報告(2020)》指出,2019年全球旅游總人次為123.1億人次(包括國內旅游和入境旅游),較2018年增長4.6%,全球旅游總收入為5.8萬億美元,較2018年增長7.9%,相當于全球GDP的6.7%。全球已經進入“旅游時代”,旅游成為普通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變得更加社會化、大眾化和休閑化。加快發展旅游產業成為很多國家和地區增強經濟實力、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決策。如果能夠充分利用跨國旅游具有帶動更多生產和生活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這一特點,積極拓展入境旅游市場,加快河北建設國際知名旅游地進程,則更有利于森林旅游和森林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4.2.1 宏觀政策支持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國家層面出臺的有利于森林公園和森林旅游發展的政策逐漸增多,宏觀政策成為促進林業發展進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加快推進國有林場、林區改革,國家林業局批復新增39處國家級森林公園;2016年,國家林業局下發《省級以下森林公園審批有關事項的通知》,批復新增2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2017年,全部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國家林業局批復新增33個國家級森林公園;2018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家級森林公園管理的通知》《中國森林旅游節管理辦法》,批復新增2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成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森林旅游工作領導小組;2019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下發《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批復77個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修訂了《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審批管理辦法》,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明確了森林旅游的法律地位,“森林旅游”“森林步道”被正式寫入《森林法》,對于進一步推動森林旅游可持續發展具有歷史性意義。
4.2.2 消費結構升級
隨著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消費結構升級的速度不斷加快,居民的旅游消費能力和需求都將大幅持續增長。同時,由于以名勝古跡為主要內容的城市旅游、名勝地旅游市場趨于飽和狀態,以回歸自然為特點的森林旅游逐漸成為民眾旅游消費的主要選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以森林旅游和康養為主的第三產業產值和增速逐年增加[3]。2018年我國以森林旅游為主的林業產值達1.3萬億元,首次超過木材加工業。2019年我國森林旅游游客量超過18億人次,創造社會綜合產值1.75萬億元,森林旅游已成為最具增長潛力的林草支柱產業。2016~2019年,河北省森林旅游人數以平均每年7.4%的速度遞增。由此可見,民眾對森林旅游的認可度和參與度在消費結構升級的驅動下不斷增強,這為河北省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旅游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4.3.1 京津冀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使河北站在更高更廣的平臺上參與區域重構,打破京津冀旅游合作的行政障礙與思想瓶頸,加快了京津冀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一體化進程,為河北省旅游升級轉型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也為聚集國內外先進的旅游要素提供了更好平臺,更為河北省森林旅游品牌建設和市場拓展帶來了歷史性契機。
4.3.2 京張攜手舉辦冬奧會
京張攜手舉辦冬奧會有利于推動京張同城化、一體化發展,加快基礎設施和休閑度假項目建設;有利于促進體育與旅游尤其是與森林旅游的深度融合,培育壯大冰雪旅游,引爆冬季、淡季旅游市場,全面推動河北旅游走向國際。
4.3.3 多方位區位合作
隨著環渤海地區、中原經濟區合作的逐步深入,中國大運河、中國長城旅游合作走向國際,太行山高速建設項目的實施,一系列大區域合作將河北推向前沿,為發展森林旅游在更大空間尋求資源整合和市場合作提供了諸多有利條件。
堅持規劃先行,加強對森林公園總體規劃權威性的認知,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程,根據各自的區位特點和森林旅游資源特色,科學劃分核心景觀、一般游憩區、管理服務和生態保育四大分區,合理布局項目建設。森林公園與自然保護區交叉重疊的區域,建議兩者互相協調規劃,按自然保護區有關規定進行管理。堅持嚴格保護、合理利用、協調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在保護原有森林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把建設強度控制在森林公園生態承載力范圍以內,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
完善多元化的投資融資機制,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籌集森林公園建設資金。建議國家層面進一步加大對森林公園相關建設項目的投入,提高投資標準,擴大投資范圍。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引導金融機構開發貸款期長,利率優惠、手續簡便等適應森林公園建設特點的金融產品,加大政策性金融對森林旅游發展的中長期信貸支持。
森林公園應在保護森林風景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普及生態文化知識,開展森林旅游。森林旅游產品開發應以實際需求為基礎[4]。立足自身森林資源優勢,充分挖掘森林文化特色,調整產品結構,突出產品價值,實現產品結構升級。以張承森林旅游度假區為例,建議壩下地區整合域內森林、溫泉、濕地等生態資源,以綠色、天然、養生為賣點,大力發展森林康養、森林體驗、科普教育等業態,打造多元化休閑度假基地;壩上地區以森林草原為主體,突出皇家文化和滿蒙風情,重點開發培育草原度假、狩獵旅游、民俗體驗、森林氧吧等產品。
旅游業是典型的形象產業,知名度就是生產力,品牌就是效益[5]。因此,加強宣傳力度,增強品牌效益,是森林公園擴大影響范圍、樹立良好形象、增加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除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加強宣傳,還應依托公眾號、客戶端、網絡直播、VR體驗等新形式,建設智慧森林旅游公共服務平臺、營銷互動平臺,創新森林旅游宣傳營銷模式,助力森林旅游成為擴內需、增就業、促消費、惠民生的綠色產業、朝陽產業。
當前河北省森林旅游從業人員的整體專業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相關主管部門應指導森林公園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關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大力開展專業人才培訓與教育,提升專業素養,提高服務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與森林旅游發展相適應人才培養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