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亦冰,劉重春
(武漢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430072)
吳江區七都鎮地處太湖之濱,與蘇州洞庭東山、西山隔水相望,古有“吳頭越尾”之稱,擁有吳風越韻的文化根基和“一級空氣二類水”的優美生態環境,是傳統的太湖明珠、魚米之鄉。全鎮占地面積102.9 km2,常住人口10余萬人,風光秀麗,民豐物阜。近年來,七都鎮黨委堅持鎮村統籌、突出重點、整體推進,打造持續發展美麗鄉村。圍繞“研學旅行、美美江村”主題,通過深挖內涵、整合資源、完善配套,努力將“中國·江村”打造成為當下鄉村振興發展的示范樣板。
1.2.1 融合發展底蘊深厚
吳江區七都鎮文化根基深厚、歷史人文薈萃,以溇港文化、吳越文化及社會學、國學文化為特色,費孝通、南懷瑾、孫本文等名家輩出,太湖72溇36港、古村古橋、吳越歷史遺跡等歷史文化積淀厚重,木偶昆曲、金玉堂、太湖漁歌、熏豆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樣,有機香青菜、湖羊以及太湖三白、太湖大閘蟹等特色物產美食文化享譽盛名,七都鎮也被評為“中國河蟹之鄉”。
1.2.2 融合發展業態豐富
依托23 km太湖岸線和浦江源國家水利風景區、南太湖文化產業集聚區、東太湖生態旅游度假區“三區合一”平臺優勢,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與環長漾帶打造鄉村旅游集聚區機遇,在充分挖掘濱湖生態優勢、歷史人文資源的基礎上,多方位優化沿太湖環境、積極配置各類要素、加快完善服務功能,浦江源生態半島、老太廟文化廣場、中國江村文化園、亨通凱萊酒店、如家小鎮等一大批文旅資源載體功能豐富。
依托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近幾年,七都鎮在農文旅融合發展方向上進行了不少探索,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始終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理念,依托特色農文旅資源,積極探索融合新業態,逐步放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圍繞鄉村振興的總要求,聚力于打通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化渠道,最終實現農民增收。
1.3.1 科學規劃理清方向
圍繞“革新、融合、提升、突破”4個關鍵詞,邀請浙江大學專家高標準編制了《吳江區七都鎮文旅發展總體規劃暨江村旅游發展規劃》,將文化旅游規劃納入鄉鎮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交通發展規劃和村莊規劃中,制定未來5~10年的融合發展藍圖,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從源頭上理清農文旅融合發展定位及思路,為全鎮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科學指導。重點打好“美食+太湖”這張特色亮點牌,以打造開弦弓村“江村”品牌為核心,瞄準親子游、度假游、研學游等發展方向,持續擴大“研學圣地”品牌影響力,致力于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和農文旅融合發展協同推進。
1.3.2 不斷夯實基礎建設
近年來,七都鎮農文旅產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2019年成功與江蘇遠見控股集團簽署文旅項目戰略合作協議。七都游客服務中心、老太廟、群學書院、太湖大講堂、費孝通紀念館、太湖濕地公園、太湖如家小鎮等一大批特色文旅項目相繼建成,蘇州亨通凱萊度假酒店、0572太湖溫泉度假酒店等沿湖酒店業態集群集聚。圍繞“研學旅行、美美江村”主題,持續抓好開弦弓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大力推進農文旅融合,鼓勵發展鄉間民宿、共享農莊,打造新時代江村經濟、鄉村振興實踐新樣本。目前累計完成投資1600余萬元,并不斷完善基礎配套、提升文化內涵、探索富民路徑。
1.3.3 多元產業協同發展
以點帶面,因地制宜做好群幸村、隱讀村、吳溇村、廟港村規劃,打造“中國江村”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群。充分利用環長漾帶發展規劃區內優勢資源,在“環長漾”特色田園鄉村統籌規劃等的指導下,圍繞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致力于共同建設成為極具江南水鄉特色、彰顯世界級品牌效應的鄉村振興示范地和“泛江村”文化區。圍繞太湖蟹養殖、太湖水產品牌保護,致力于打造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加快浦江源太湖蟹生態養殖示范區建設,持續推進農產品質量、品牌建設和特色產業培育,鼓勵因地制宜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
七都鎮在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探索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隨著旅游需求多樣化、個性化趨勢發展,在推動發展,努力實現以農促旅、以文興旅、以旅富農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七都鎮本土特色文化資源內涵和價值的挖掘力度還不夠大,農文旅融合發展仍停留在淺層次、表面化的業態展示上,產品形式單一,缺乏實質性特色產業支撐,缺少核心吸引力,不能滿足差異化和個性化的需求。針對目前市場的多元化需求,競爭力不足,距離達到理念統一、風格各異、特色鮮明的發展成效還有一定的差距。
特色資源未串聯開發成錯位發展、各具特色又協調融合的旅游產品。業態發展、產品開發、服務體系等方面還需要繼續發力,不斷提升完善。缺乏整體形象策劃,品牌建設不夠,品牌塑造、品牌包裝、品牌傳播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強化。產業化思維還不成熟,鄉村旅游業與農業、文化、商業等產業融合發展仍處在自發性、粗放型階段,產業鏈、價值鏈發展不充分,農文旅融合發展后勁不足。
七都鎮農文旅融合發展主要以政府為主導,社會資本參與度較低,社會化發展程度不高,缺乏系統、專業的社會資本對七都資源進行綜合性開發利用,創新技術、高層次專業性人才及相關政策扶持力度還不夠大。市場化運作意識相對薄弱,宣傳推廣、產品營銷尚未形成專業化運作,缺少主動宣傳和參與網絡營銷的意愿,主要依賴傳統的宣傳方式,沒有有效利用互聯網、自媒體、短視頻等新興營銷方式,導致整體品牌影響力不大。
在全域旅游發展契機下,七都鎮要立足農的優勢、涵養文的內涵、打造旅的特色,深耕農文旅特色產業,培育鄉村獨特氣質,努力實現農文旅資源“高效益”和鄉村振興“高質量”協同發展。
(1)注重文化撬動,圍繞農業、文化、旅游三方面融合發展的目標,將提升產業文化內涵貫穿農文旅的項目策劃、規劃建設、產業運營等各方面環節,切實體現七都歷史文化元素,凸顯生態文明、科技創新、人文關懷。利用好江村作為“中國第一村”的歷史文化意義,加強與社會學、國學等文化的結合,提高農文旅產品設計開發的品位和檔次,注重挖掘、傳承、保護和發展,同時促進產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
(2)注重農業聯動,加大休閑農業資源整合力度,注重休閑觀光、參與體驗,培育多元化休閑農業園區,把水產養殖、香青菜種植等七都特色農業納入農文旅融合發展產業,深入推進“優一接二連三”。以費孝通先生的“志在富民”精神為核心,積極融入“中國·江村”鄉村振興示范區打造,努力完善“生態農業+研學培訓+旅游休閑”的全新發展模式。
(3)注重旅游推動,充分發揮旅游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催化和集成作用,以旅游搭建平臺、促進共享、提升價值,大力推進“旅游+文化”“旅游+農業”,為文化和農業產業領域發展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業態,提升其發展水平和綜合效益。以“太湖”“美食”“文化”三張名片為抓手,規劃“研學游”“美食游”等旅游路線,開展A級景區創建工作,走出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在農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只有充分挖掘整合農業、文化、生態等資源,才能催生各種業態蓬勃發展。要深化統籌發展,加大規劃建設力度,以投入能力、市場容量和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依托七都鎮獨特的自然資源、生態資源、產業資源和人文資源,精心編制特色突出、符合實際的農文旅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計劃,構建兼具市場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產業發展新模式、新格局。以《七都鎮旅游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為指引,圍繞開弦弓村、吳溇村、隱讀村、群幸村等基礎條件較好的農文旅融合集聚點,加快硬件和軟件等配套設施規劃建設。針對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優化綜合配套,開發多種形式旅游線路,以更新硬件提升軟實力,進一步提升農文旅融合品牌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同時,結合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引導農業和旅游融合品牌化、集群化發展,提升規模效應,增強資源共享,逐步形成既協調發展又錯落有致的鄉村農文旅特色符號。充分發揮鄉村旅游切實推進集體增收、農民致富作用,引進研學、觀光、民宿等新興業態,融入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
(1)要優化人才引育機制。鄉土守望的人能長期發展。農民是農文旅融合的主體,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絕對主角和直接受益者。當前,不少農民對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效果還存在一定的不解和疑惑,要加強組織教育培訓和宣傳引導,增強農民主人翁意識,促進其轉變觀念,積極主動參與鄉村旅游的規劃建設和農文旅融合開發中,切實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同時,積極引進專業性人才,注入新鮮血液和先進理念,破解農文旅融合人才數量和質量不足的難題,實現鄉村振興硬件和軟件水平雙提升。
(2)要積極探索專業化運作模式。逐步淡化政府行政干預,實行行業自主管理、自主發展的新模式。引導支持工商資本、社會力量深度參與農文旅融合發展項目建設,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探索引進規模較大、運作成熟、經驗豐富的專業運營團隊,通過資源的跨界整合、產品的創新開發及品牌建設,挖掘整合農業、文化、生態等相關資源。充分利用研發策劃和營銷推廣能力,在休閑娛樂功能的基礎上,融匯研學、觀光、交流、教育和旅游為一體,產生綜合產業經濟效益,破解同質化發展難題。
(3)要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堅持將各類主題活動打造成七都鎮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特色亮點。利用太湖國學講壇、“琴近太湖”古琴音樂周、主題野火飯、太湖開捕節、太湖蟹增殖放流活動、長三角社會學論壇等活動資源,積極使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自媒體方式進行宣傳,形成貫穿全年的宣傳聲勢。同時,通過農產品展銷會、“姑蘇八點半,繁華吳江夜”等各種展會活動,全面展示和樹立七都鎮優質農產品和特色農文旅產業的良好形象,吸引消費者走進七都,感悟七都。
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是振興鄉村的重要契機,對推動地方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縱深推進,在國家戰略疊加帶來的千載難逢重大機遇和挑戰面前,七都鎮要繼續立足優勢、搶抓機遇、形成合力,持續做好農文旅融合“大文章”,切實將生態環境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生態產業優勢、競爭優勢,把文化沉淀夯實為經濟發展的基石,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獨特的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開辟鄉村振興新路徑,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