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湘,曠水章,毛 圣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9)
2018年,教育部確定包括湖南省在內的8省市作為第三批高考綜合改革省份,湖南省政府印發了《湖南省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從2021年起,實行“3+1+2”高考模式。即把語文、數學、外語3門作為學生必考科目,保留原始分數。此外還限制考生在物理和歷史中選1門—即“首選科目”,以原始分數計入總成績,最后在生物、化學、地理和政治中選擇2門作為“再選科目”,采用等級賦分方式計入總成績。在“3+1+2”的模式下,可供考生選擇的組合由先前的文、理科2種組合變為12種組合,學生可結合個人愛好、興趣、特長和擬報考高校及專業的招生要求,在12種組合中自主選擇。
2014年浙江省和上海市對該年度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北京、天津、山東和海南對2017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均采用“3+3”模式培養,絕大多數省份采用物理、生物、化學、歷史、政治及地理6選3模式,而浙江在前六科的基礎上增加了“通用技術”實行7選3模式。此兩類模式均引發了一系列尖銳的社會矛盾,褒貶不一,因其過大的自主選擇權及“唯分數論”的盛行,使得選擇物理的考生驟降,而選擇“文科”類科目的考生卻在急劇攀升。這顯然不符合現今時代與社會對急需人才的培養需求,尤其是應用型高校對生源的理工知識儲備有著硬性要求。
“院校專業組”的設置無論是在志愿填報機會上還是在“容錯率”上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進而保障了考生可以讀到心儀的學校或專業,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考生因失誤而只能選擇復讀的命運。對于應用型高校而言,學校可以設置生源的選考科目無疑也發揮了學校的自主選擇權,實現了院校與考生的雙向選擇,使得應用型高校能夠真正招錄到最適合自身培養的學生。但同時也會存在高校的弱勢專業處于生源減少甚至無生源的窘境,以及因生源知識背景差異而造成的培養方案的變革等,這都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在新高考模式下考生采用“院校專業組”的志愿填報方式,讓學生開始對 “高校-專業”兩手抓,甚至專業優先權大于院校的情況。因此熱門高校及熱門專業人滿為患,而相對弱勢的高校會因生源而做出讓步——即降低再選考科目的要求,再選科目的約束力度就成為一個較為模糊的概念。例如:某學校醫學類專業首選科目必須是物理,而再選科目假設不做限制時,則招錄到的學生在專業契合度上不高。事實上該專業要求考生必須有較高的生物學學習經歷,但很多考生為了追求分數或者個人原因而沒有選擇生物學,這便給學校往后的培養帶來了較大的困難,且高校可能還需對大一新生按高中文化知識背景而分班教學。這對高校尤其是弱勢高校的生源問題提出了不小挑戰,迫使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改革,院校應更加注重自身特色、發展優勢專業、強化有潛力專業和瞄準社會需求拓展新專業領域。
此外,高校需對擬錄取對象進一步細化和界定,以保證“有效錄取”。院校應該把綜合競實力的提高當作爭取優秀生源的第一手段,引入高素質生源的同時也要保證優秀的畢業生源,以提高院校自身的口碑和綜合實力[1]。可見,在新高考模式下高校要想取得長足穩定的發展,對其自身定位的精準把握顯得尤為重要,應用型高校應該充分突顯學校的辦學背景與辦學特色,專業實踐的優越性與社會的對口性[2]。
2021年即將迎來湖南省新高考改革的第一批考生,無論是社會還是考生,高校以往的定位與辦學成績依舊會是最重要的參考因數,因而在這種充滿不確定性因素的復雜情形下,初始階段的招生宣傳與充足的前期準備很有必要。具體可以采用進校宣傳、開展知識及志愿填報指導講座、發放宣傳冊等線下交流的方式,也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便利開展線上宣傳工作,如在網頁上投放宣傳廣告、或是制作宣傳視頻等。
“兩依據一參考”的最大亮點是“參考綜合素質”,綜合素質評價內容主要有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學業水平、社會實踐(含勞動實踐)、藝術素養5個方面,主要考查學生愛國守法、創新思維、身體素質、勞動實踐、審美能力等,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8]。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高校真正招錄到最合適的人選,各高校可以對“兩依據一參考”酌情改動各項依據的參考比例,做到既與中央文件保持一致,又有地方特色,對湖南省的高考改革具有指導引領性作用。教育部出臺各項關于深化高考改革的文件之后,本次參與改革的8省市均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經多方調研與論證制定了符合本省的詳細改革方案。如湖南省將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列為政府重要工作事項,并成立專門工作小組,對國家高考綜合改革先行試點積累的豐富經驗進行系統分析與梳理,采取多項專題調研,在吸納北京、上海等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本省試行方案[3]。
應用型高校對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動手操作能力較為突出,該模式下高校可以制定自己的綜合素質評價標準體系,也可以充分發揮院校的主觀意愿,對填報的考生進行復試,自主評價自主篩選。但這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矛盾,假若只參考高中班主任對學生的評價,一方面未必滿足高校的特殊要求,另一方面,評價的客觀性與實用性有待提高。同時中學生多以文化學習為主,個人展示與表達能力欠佳,復試難免會有人才錯失與誤選。而假若采用高校自主復試的模式則對高校設施設備,復試職員的培訓提出了或多或少的要求,需要調動政府和社會各界力量,從經費來源到基礎設施建設、再到師資培育等多方面為人才選拔提供保障[4]。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最初的規定“高等院校可根據辦學條件、社會需求和國家制定的招生方案、辦學規模,自主調節系科招生比例”。盡管有相關法律保障高校的自主招生權,但絕大多數普通本科高校在人才選拔的方式和選拔的標準層面幾乎沒有行使自主權[5]。2012年教育部啟動了農村專項招生計劃,2014年教育部開始逐步收緊高校自主招生權,2019年進一步限制了自主招生權,提出了“十條嚴格”的標準,并啟動了“強基計劃”。到2020年,因高等教育資源分配問題,公平性問題等諸多社會輿論與壓力,這一施行了近20年的“自主招生計劃”被終止。盡管如此,不少高校對自主招生其實是較為青睞的。有學者研究表明,自招生相對于統招生對學習有更高的自主認知能力,并且有更好的學習主動性。除此之外,自招生在科研報告、學術論文的閱讀量上,也顯著高出統招生。于此而言,自招生相于統招生在某些學術能力方面要普遍強于統招生[6]。此外,還有學者研究表明,自招生本科在校期間的獎學金獲獎情況及競賽方面也要優于統招生,也更傾向于讀博深造。
由此可見,“自主招生”對于高校人才的選拔其實是很有實用性的,但諸多社會矛盾亟待我們去解決,如果高校能在眾多考慮因素中做出很好的權衡,探索一條實際可行的或相對而言更加公平的自主選拔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如以美國等為代表的“證書制”、“推薦制”等入學選拔方案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值得國內高校借鑒。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下,高校的人才選拔機制還處在探索階段,充滿著較多的不確定性,2021年湖南省高校面臨高考改革后的人才選拔工作,一定的宣傳是很有必要的,特別是綜合實力較欠缺的院校。但解決問題的決定性因素在于學校能抓住自身的特色、精準定位自己的辦學模式與特色。同時要在探索多元化評價和錄取多途徑上下功夫,只有做好人才與高校的雙向匹配,考生和高校才能實現共贏,發揮各自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