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利州 楊利華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4月于本院行正畸正頜聯合治療的骨性Ⅲ類錯畸形患者64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經頭影測量、模型分析及臨床檢查確診為骨性Ⅲ類錯畸形者;上頜發育不足、下頜發育過度,需行正頜手術者;開始正畸治療年齡≥18歲者;行矯正治療后得到正常覆、覆蓋,軟組織側貌協調者;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伴唇腭裂或其他顱面綜合征;上頜牙缺失者;上頜重度擁擠或上頜牙弓過寬者。根據術前正畸是否進行拔牙分為拔牙組(拔牙正畸)與非拔牙組(非拔牙正畸),各32例。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拔牙組于術前正畸拔除上頜2個第一前磨牙去代償,且使用直絲弓矯正技術(0.46 mm OPA-K矯正裝置)正畸。非拔牙組于術前使用直絲弓矯正技術(0.46 mm OPA-K矯正裝置)正畸,未拔牙。兩組均于術前正畸治療后行正頜手術,并完成術后正畸治療。
1.3 觀察指標 術前正畸前后兩組頭顱側位片測量分析數據:使用德國Sirona數字定位投影測量專用X線機拍攝頭顱側位片;測量時,指導患者自然站立,雙眼平視前方,唇自然閉合,正中咬合位;并將上述X線頭顱側位片導入同一臺計算機,由一名高年資醫師定點測量,使用投影測量專業計算機分析軟件Winceph7.0分析各項測量指標。標志點如下:S蝶鞍點;N鼻根點;A上齒槽座點;B下齒槽座點;Pg頦前點;Me頦下點;ANS前鼻棘點;PNS后鼻棘點;U6上磨牙點;L6下磨牙點;Ns軟組織鼻根點;Pr鼻尖點;Sn鼻下點;UL上唇突點;LL下唇突點;Pgs軟組織頦前點;Mes軟組織頦下點;As軟組織上齒槽座點;Bs軟組織下齒槽座點;OP平面;E審美平面(鼻尖點至軟組織頦前點連線)。測量指標如下:N-Me鼻根點至頦下點距離;ANS-Me前鼻棘點至頦下點距離;∠SNA由蝶鞍中心、鼻根點、上齒槽座點構成的角度;∠SNB由蝶鞍中心、鼻根點、下齒槽座點構成的角度;∠SN-MP前顱底平面與下頜平面構成的角度;∠ANB由上齒槽座點、鼻根點、下齒槽座點構成的角度;∠NAPg NA與PgA延長線構成的角度;OJ覆蓋;OB覆;U1-NA上中切牙長軸與NA的距離;∠U1-NA上中切牙長軸與NA連線構成的角度;L1-NB上中切牙長軸與NB的距離;∠L1-NB上中切牙長軸與NB連線構成的角度;∠SN-OP前顱底平面及平面的交角;Ns-Mes軟組織鼻根點至軟組織頦下點距離;Sn-Mes軟組織鼻下點至軟組織頦下點距離;∠Ns-Sn-Pgs軟組織鼻根點、軟組織鼻下點、軟組織頦前點構成的角度;UL-E上唇至審美平面的距離;LL-E下唇至審美平面的距離。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差值比較使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拔牙組男14例,女18例;年 齡18~26歲,平 均(22.56±3.05)歲。非 拔牙組男12例,女20例;年齡18~26歲,平均(22.39±3.1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術前正畸前頭顱側位片測量分析數據比較 術前正畸前,兩組∠SNA、∠SNB、OJ、OB、∠U1-NA、L1-NB、UL-E、LL-E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拔牙組N-Me、ANS-Me、∠SN-MP、∠ANB、∠NAPg、∠L1-NB、∠SN-OP、Ns-Mes、Sn-Mes、∠Ns-Sn-Pgs均高于非拔牙組,而U1-NA低于非拔牙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前正畸前頭顱側位片測量分析數據比較(±s)

表1 兩組術前正畸前頭顱側位片測量分析數據比較(±s)

表1 (續)

表1 (續)
2.3 兩組術前正畸后頭顱側位片測量分析數據比較 術前正畸后,兩組∠SNA、∠SNB、OJ、OB、∠U1-NA、∠L1-NB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拔牙組N-Me、ANS-Me、∠SN-MP、∠ANB、∠NAPg、∠SN-OP、Ns-Mes、Sn-Mes、∠Ns-Sn-Pgs、LL-E高于非拔牙組,而L1-NB、U1-NA與UL-E均低于非拔牙組(P<0.05)。見表2。
2.4 兩組術前正畸前后頭顱側位片測量分析數據差值比較 兩組術前正畸前后N-Me、ANS-Me、∠SNA、∠SNB、∠SN-MP、∠ANB、∠NAPg、OJ、OB、∠U1-NA、∠SN-OP、Ns-Mes、Sn-Mes、∠Ns-Sn-Pgs、UL-E差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拔牙組U1-NA差值低于非拔牙組,而L1-NB、∠L1-NB、LL-E差值均高于非拔牙組(P<0.05)。見表3。
表2 兩組術前正畸后頭顱側位片測量分析數據比較(±s)

表2 兩組術前正畸后頭顱側位片測量分析數據比較(±s)

表2 (續)

表2 (續)
表3 兩組術前正畸前后頭顱側位片測量分析數據差值比較(±s)

表3 兩組術前正畸前后頭顱側位片測量分析數據差值比較(±s)

表3 (續)

表3 (續)
本研究結果發現,術前正畸前,拔牙組N-Me、ANS-Me、∠SN-MP、∠ANB高于非拔牙組(P<0.05),其中N-Me、ANS-Me為面部高度,說明拔牙組前面高及下面高均大于非拔牙組;∠SNMP、∠ANB則反映上下頜骨前后向關系,表明拔牙組側面關系中頜凸角大于非拔牙組[9]。故上述結果也提示,非拔牙正畸患者具有相對上頜收縮、低角的骨性特征。術前正畸前,拔牙組∠NAPg、∠L1-NB、∠SN-OP均高于非拔牙組,而U1-NA低于非拔牙組(P<0.05),這也表示相對于拔牙患者,非拔牙正畸患者上前牙更唇傾,下前牙更為直立。另外,拔牙組軟組織測量項目(Ns-Mes、Sn-Mes、∠Ns-Sn-Pgs)高于非拔牙組(P<0.05),即非拔牙患者面中1/3后縮,而拔牙患者面下1/3更長,與上述硬組織結構形態一致。這也提示,骨性Ⅲ類錯畸形患者面中1/3后縮者傾向于選擇非拔牙正畸,而面下1/3長者傾向于拔牙正畸治療。
術前正畸后,拔牙組N-Me、ANS-Me、∠SNMP、∠ANB、∠NAPg、∠SN-OP、Ns-Mes、Sn-Mes、∠Ns-Sn-Pgs高于非拔牙組,而L1-NB、U1-NA低于非拔牙組(P<0.05),與正畸治療前相似,說明術前正畸中拔牙及非拔牙以牙性變化為主,拔牙對患者軟硬組織變化有限。但拔牙組LL-E高于非拔牙組,而UL-E低于非拔牙組(P<0.05),提示拔牙能影響下唇突度,并使上唇回縮,而改善面下1/3側貌,于調整覆、覆蓋,使上下頜骨得到充分移動空間[10]。
本研究中,兩組N-Me、ANS-Me、∠SNA、∠SNB、∠SN-MP、∠ANB、∠NAPg、OJ、OB、∠U1-NA、∠SN-OP、Ns-Mes、Sn-Mes、∠Ns-Sn-Pgs、UL-E差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與術前正畸均能通過調整牙齒位置而代償上下頜骨間不協調,而拔牙與非拔牙正畸對相應的軟硬組織具有調節作用,均具有較好的正畸效果有關[11-15]。拔牙組U1-NA差值低于非拔牙組,而L1-NB、∠L1-NB、LL-E差值高于非拔牙組(P<0.05),說明拔牙能有效降低面下1/3長者下唇突度,使下前牙去代償,反覆蓋加大,下前牙長軸直立更明顯,而為正頜手術提供充分移動上下頜骨的條件[16]。然而,有學者指出,拔牙正畸所需時間較長,且部分患者牙周狀況不佳,拔牙后較大范圍的正畸牙移動可加速牙槽骨吸收[19]。故對于拔牙與非拔牙術前正畸,臨床還需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正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