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香 劉魯華 駱莉萍 劉燕 郭小菊
體溫是人體重要的生理指標之一,恒定的體溫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重要保證。手術過程中常出現低體溫,低體溫是指非人工降溫所致的在手術中的任何時間點體溫<36 ℃,是臨床手術常見的并發癥之一[1]。低體溫是圍術期最常見的熱紊亂現象,發生率達50%~90%[2]。一旦發生圍術期低體溫,體溫的恢復至少要持續到麻醉終止后4 h[3]。圍術期非計劃性低體溫不僅影響患者舒適度,更嚴重的是增加術中出血量,增加心血管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及手術部位感染(SSI)的風險,延緩術后康復,延長住院時間,增加經濟負擔[4-5]。所以在手術中及時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可以減少低體溫的發生,保持術中正常體溫可以減少術中出血、術后感染、心臟并發癥以及降低分解代謝的作用,這也是快速康復外科(FTS)中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6-7]。目前,國內外保暖設備較多,如循環水服、變溫毯等,由于價格昂貴,很多基層醫院這些設備并不能普及使用。而下肢手術由于傳統蓋被厚重影響手術消毒和操作,在手術區域消毒時就要移除,導致患者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非手術區域長時間暴露,導致熱量丟失。根據醫院現有的醫療護理條件,設計一款專門為下肢手術患者上半身保暖蓋被顯得尤為重要,成本低,可普及使用。本研究將手術團隊設計的多功能手術保暖蓋被應用于下肢手術患者術中保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200例下肢手術患者。納入標準:符合下肢手術患者指征;年齡>18歲;手術預計時間>3 h。排除標準:急診手術已經發生低體溫患者;發熱患者。按干預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每組100例。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對照組給予手術室常規保暖護理,患者入室前設定適宜的環境溫度,應維持在21~25 ℃。根據手術不同時段及時調節溫度;使用恒溫箱加溫灌洗液、給予心理護理;給予傳統蓋被保暖,但手術消毒開始移除蓋被。(2)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多功能保暖蓋被。術前0.5 h將保暖貼放于多功能保暖蓋被的口袋里面預熱。當患者開始消毒,移除傳統蓋被后給予已預熱好的多功能保暖蓋被繼續覆蓋,保暖貼主要在腹部、胸部、雙上肢發熱,患者輸液肢體覆蓋處保暖貼持續發熱,通過蓋被覆蓋間接對輸液肢體保暖,患者輸液舒適安全,實現主動和被動保暖的效果,直至手術結束。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1)比較兩組不同時間點的體溫。采用多功能監護儀監測體溫,將溫度探頭粘貼于非輸液側肢體腋窩下,麻醉后把測體溫肢體包好緊貼軀體平放[6]。記錄并比較兩組入手術室時、麻醉誘導后即刻、手術開始后1、2、3 h及出手術室時體溫。(2)比較兩組術中寒戰發生情況。根據Wrench寒戰分級,0級:無寒戰;1級:無寒戰,然而外周血管出現收縮或者汗毛豎起;2級:一個肌肉群發生顫動;3級:多個肌肉群顫動;4級:整個軀體出現明顯抖動[7]。寒戰例數=2級例數+3級例數+4級例數。(3)比較兩組熱舒適滿意情況。采用本院自制熱舒適滿意度調查表,通過術后回訪讓患者根據腹部、胸部及輸液肢體溫度舒適情況勾選滿意、一般、不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年齡、性別、手術時間及術中輸液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 兩組不同時間點體溫比較 兩組入手術室時及麻醉誘導即刻的體溫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手術開始后1、2、3 h及出手術室時體溫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體溫比較[℃,(±s)]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體溫比較[℃,(±s)]
2.3 兩組術中寒戰發生情況 干預組寒戰發生率為2.00%,低于對照組的1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865,P=0.001),見表3。

表3 兩組術中寒戰發生情況 例
2.4 兩組熱舒適滿意情況 干預組熱舒適滿意率為90.00%(90/100),高于對照組的60.00%(60/1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24.000,P<0.001),見表4。

表4 兩組熱舒適滿意情況比較 例
3.1 術中低體溫發生對患者的影響 目前各大手術開始后,由于身體覆蓋的蓋被影響手術消毒和無菌,在皮膚開始消毒時移除。這樣在整個圍手術期間,雖然室內溫度在規定的21~25 ℃,但身體此時僅覆蓋比較薄的中單,層流手術室的天花板一直送風,加上輸液、切口暴露等因素,患者很容易體溫散失而發生低體溫。圍手術期患者受麻醉和手術中一系列危險因素的影響,使得低體溫發生難以避免[8-9]。術中低體溫可抑制凝血功能,減慢血液循環,進而增加術中出血量[10];術中低體溫可降低肺血管對缺氧的反應性,加重通氣/血流的調控,形成全身組織和器官的缺血缺氧,極易引發室性心動過速或心肌缺血[11];術中低體溫情況下使用麻醉藥物,可增加麻醉藥物在體內的滯留時間,推遲患者術后清醒時間,極易引發患者發生誤吸、呼吸抑制甚至嘔吐等躁動反應;低體溫引起的死亡率明顯高于正常體溫。另一方面術中低體溫可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或凝血功能障礙使心血管疾病、感染率增加[12]。
3.2 多功能保暖蓋被的運用預防了患者低體溫的發生 術中低體溫的預防是手術患者安全管理中的一項重要措施,目前國內外預防低體溫的保暖措施很多,如調節室溫至21~25℃;用恒溫箱對沖洗液加溫等[13]。充氣式加溫毯、循環水服、輸液加溫儀保暖效果好,但由于價格昂貴,在很多醫院,并不能普及使用,尤其是循環水服,在國外未普及,國內目前還沒有。根據很多醫院護理條件現狀,使用蓋被對患者進行保暖成為重要措施之一,身體的覆蓋物可以減少30%的熱量損失[4]。國內外研究發現“預暖”是能預防麻醉恢復期低體溫和寒戰發生的一類有效方法[14]。多功能保暖蓋被在胸部、腹部、被袖部設計了一定厚度的口袋,便于加用保暖貼使用,在患者入室前0.5 h,將保暖貼產品放入多功能手術保暖蓋被的口袋,預熱蓋被。當患者入室后給予患者覆蓋直達手術結束。多功能保暖蓋被制作簡單,經濟實惠,覆蓋輕便保暖,便于清洗,而且它可以全方位覆蓋患者上半身,包括患者整個肩膀、手臂、胸部及腹部,臨床運用到下肢手術患者保暖效果好且持久,保暖貼溫度適宜,安全有效。蓋被覆蓋手臂處設計了放保暖貼的口袋,供保暖貼放入,間接對患者輸液手臂起到了很好的保暖效果,有效降低了術中低體溫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多功能保暖蓋被的患者圍手術期不同時間點的體溫均高于進行常規保溫措施的患者,表明多功能保暖蓋被實現了主動與被動保溫的功能。
3.3 多功能保暖蓋被的運用提高了患者熱舒適度,減少了寒戰的發生 隨著優質護理的深入開展,術中人性化護理和舒適護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手術患者的術中保暖非常重要,單一棉被保暖不能滿足術中患者低體溫的預防[15]。手術過程中,傳統棉被因其過大過厚不適宜術中應用,棉被頭端不能覆蓋患者肩部,患者常因胸部堆積太多感覺不適,由于制作并不科學,影響手術消毒和手術操作,導致手術開始后不能繼續覆蓋保暖,導致患者散熱大,易發生低體溫[16]。人體舒適度是人對大氣冷暖的感受程度,當人體溫度和環境溫度之間的溫差越大,人體舒適度越差[17]。術中低體溫常伴隨寒戰發生,不僅增加患者疼痛和不適,還可影響患者術中對生命體征的監測和輸液途徑的固定。而多功能保暖蓋被配合保暖貼針對下肢手術患者的保暖效果非常好,保暖貼是由鐵、活性炭、無機鹽、水等合成的聚合物,在空氣中氧氣的作用下發生放熱反應,從打開包裝的時候開始放熱。功能為可以連續12 h釋放50~60 ℃的熱量[18]。保暖貼可以提高整個蓋被的溫度,使用時間持久且溫度適中,方便術中使用。放置保暖貼的口袋厚度適宜,配合保暖貼使用安全可靠[1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術中寒戰發生率為2.00%,低于對照組的15.00%(P<0.05);干預組熱舒適滿意率為90.00%,高于對照組的60.00%(P<0.05)。常規保溫護理措施聯合多功能保暖蓋被的運用,可以很好預防低體溫發生,減少寒戰反應,從而改善機體免疫能力,提高手術切口的愈合能力,促進術后恢復,提高手術患者熱舒適滿意度。
綜上所述,多功能保暖蓋被在下肢手術患者護理中保溫效果較好,可預防患者低體溫發生,減少術中寒戰,患者滿意度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