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對推動新形勢下愛國統一戰線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具有的重要意義。本文以上海高校為例,通過調研,就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存在引領性人物缺乏、培養和選拔機制有待完善、缺少科學合理評價體系等問題展開分析,并從三方面探索加強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高校黨外人士;現狀分析;培養途徑
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意見》,并頒布《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明確指出:黨外代表人士是指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做出較大貢獻、有一定社會影響的人士,其標準是政治堅定、業績突出、群眾認同。高校是黨外知識分子的聚集地,作為高校中的黨外代表人士,需符合兩個條件:一是科研能力突出,國內外學術上具備影響力;二是具備社會責任感和參政議政能力。高校黨外代表人士不僅是對學校發展,對國家和社會建設也發揮重要作用。
一、加強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
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直接關系到統一戰線事業鞏固壯大,事關堅持和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任務,必須長期堅持。高校作為知識分子聚集地,歷來匯聚大批黨外人士,對黨外代表人士隊伍的建設負有重要責任。高校黨外代表人士直接面對廣大青年學生,而且往往是科研骨干和學術帶頭人。新形勢下,如何有效發揮黨外代表人士在溝通思想、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等方面優勢,正確引領廣大青年學生和黨外知識分子,急需高校統戰工作去研究。
二、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現狀分析
就上海高校而言,黨外代表人士分布參差不齊,隊伍老齡化較明顯,儲備不足,后備人才的培養不夠系統,缺乏完備的制度規范,黨外代表人士建設的工作保障機制、評價機制等有待創新。就所調查的上海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簡稱“高校A”,下同)而言,情況如下:
(一)擔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情況
高校A現有上海市人大代表1名,區人大代表1名,區政協委員5名。總共7人,其中黨員3人,民主黨派成員4人。
(二)黨外處級以上干部情況分析
高校A現有黨外處級以上干部6人,約占全校處級以上干部的6.25%,其中民主黨派4人,無黨派2人;副局級1人,正處級1人,副處級4人;正高級職稱3人,副高級3人;博士5人,碩士1人;70后3人,60后3人。
(三)民主黨派成員情況分析
高校A現有民主黨派成員40人(不含離退休),其中50后4人,60后13人,70后19人,80后4人;高級職稱26人,中級職稱13人,其他1人。近五年,發展民主黨派成員10人,其中60后1人,70后6人,80后3人。民主黨派成員中,有1人擔任民主黨派上海市委委員,1人擔任區民主黨派副主委,4人擔任區政協委員,4人擔任學校中層以上干部。
(四)黨外知識分子情況分析
高校A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是一支主要由50周歲以下未加入任何黨派、具備博士學位或副高(含相當)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知識分子組成的群眾團體,現有會員15名,其中80后占40%,31~40歲年齡段占66.67%,具有高級職稱的占46.67%,全部都具有博士學位。
三、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引領性人物缺乏
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引領性人物主要是指在各民主黨派內部、各級人大、政協擔任重要職務的黨外旗幟性人物,以及校內擔任中層以上干部的人物。
1.現任黨外引領性人物層次不高。高校A現任的7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有4名黨外人士,40名民主黨派成員中僅有2人在各自黨派內擔任相關職務,且都不是領導職務。
2.后備人才青黃不接。一般來說,要成為引領性人物,就黨外人士而言,一是要在學術科研上具備很強的影響力,二是要在黨派內部或學校中層以上崗位擔任要職并做出突出成績。但對照來看,高校A黨外后備干部隊伍中缺少旗幟性人物。
(二)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培養和選拔機制有待完善
1.高校統戰工作隊伍力量薄弱。目前部分高校沒有專職的統戰干部,二級黨組織也未建立專職的統戰員隊伍。
2.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培養和選拔機制不健全。據調查,高校針對黨外代表人士的培養,普遍缺少長遠規劃。
(三)高校黨外代表人士評價體系有待細化
據調查,高校針對黨外干部基本上還是做“打統賬”處理。
四、加強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工作的思考
(一)抓隊伍搭平臺,提高重要性認識
1.提高對黨外代表人士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明確各級黨委開展統戰工作的主要職責,加強院系二級黨組織的統戰意識,充分發揮院系二級黨組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嘗試探索對基層黨組織落實統戰工作進行考核,凝聚各方,共同參與并做好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工作。
2.建言獻策、民主監督等平臺搭建要完善。規范黨外代表人士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的內容、形式和范圍,拓寬建言獻策渠道,積極鼓勵并引導他們以主人翁的精神參與到學校教學和科研等實際工作。
3.關愛幫扶要加強,強化親和力。利用工會、統戰部加強對黨外人士生活困難的幫扶;建立黨外人士聯誼交友制度。
(二)分層次有重點,加強高校黨外代表人士的培養、選拔和使用
1.要主動培養,不能坐享其成,做好“蓄水池”的工作。一是可以通過專題輔導報告等形式組織中青年黨外代表人士進行專題培訓,提高理論素養,引導他們達成共識;二是創造條件,定期開展討論交流,組織黨外人士實地參觀考察,提高“同心”意識;三是積極推薦參加掛職鍛煉,引導黨外人士深入基層、融入社會,加深他們對國情的了解,從而自覺履行職責并服務社會。
2.要重點培養,分層分類,合理配置各方面黨外代表人士資源。著眼長遠,對層次高、影響大、代表性強的黨外中青年干部,早選拔、早使用;要抓好民主黨派、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歸國留學人員等團體新成員的培訓。同時,合理配置資源:針對科研學術能力突出、參政議政熱情高的黨外代表人士,積極舉薦,針對性安排;做好實職安排,選配德才兼備的黨外代表人士擔任相關崗位領導職務。
3.要長期培養,建立健全“三同工作機制”。同步選拔,即制定干部選拔規劃時,同步考慮黨外干部,真正做到有計劃、有步驟、有措施。同步培養使用,黨內干部、黨外干部同等重視、等價齊觀、同步進行,重視對黨外干部的培養使用。同步考核,即對黨內干部、黨外干部同步考核。
(三)既分類又綜合,建立健全高校黨外代表人士考核激勵機制
1.綜合評價。關注黨外代表人士的共性,主要從政治素養、教學科研能力、群眾基礎等方面設計考核指標,采用民主測評、座談會等形式對黨外代表人士進行打分。
2.分類評價。考慮黨外代表人士的崗位特點,評價體系側重不同:教學崗位側重評價其教學能力、師生反應及學校綜合評估等;科研崗位側重評價其科研成果及轉化等;校內管理崗位側重評價其組織協調能力、主動服務意識等;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評價側重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及服務社會等。
【基金項目:上海市教育衛生黨委系統黨建研究會立項課題:《加強上海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2018ZX076),獲2019年度上海市教育衛生黨委系統黨建研究課題成果三等獎。】
(作者簡介:胡愛軍,碩士研究生,上海政法學院。)
參考文獻:
[1]葉泰和,李紅.關于加強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一些思考——以上海大學為例[J].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1):40-44.
[2]黃梅.關于黨外代表人士培養選拔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3):43-47.
[3]劉自勛.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培養途徑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J].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6):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