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淵 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長期以來人們對城市的理解與認知聚焦于物的建設與完善層面的考究,對城市發展進程中主體的關注相對較微,造成了城市人本色彩的缺失。然而,對于“人民城市”建設理念早已有之,1940年亨利·丘吉爾就提出“城市屬于它的人民”這一城市建設的基本思想,1996年召開的聯合國第二次人居大會提出的“城市應是適宜居住的人類居住地”的理念逐漸成為21世紀城市建設的廣泛共識。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順應時代潮流,將其落實于實踐中,營造一座多元和諧的人民城市,習總書記指出:“雄安新區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市民需要出發,做到疏密有度、綠色低碳、返璞歸真,提供宜居的環境、優質的公共服務。”[1]構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城鄉共榮為旨歸的城鄉一體的“人民城市”建設模式。
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遵循反映時代發展趨勢的科學原則。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要回歸“人”的需求,立足當前中國城市發展現狀,探索符合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的基本原則,將雄安新區“人民城市”打造為體現中國城市特色的典范之城。
雄安新區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二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推進新區綠色生態建設是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的必由之路。[2]雄安新區將創造美麗的生態環境,建造藍綠交織的生態城市作為自身的生態定位,這一定位與“人民城市”優良生態環境建設目標相一致,為人的生存營造良好生態環境。
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將城市建設融入大自然,使其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生態之城。2019年1月16日習總書記在河北雄安新區考察時強調:“雄安新區建設的一個新理念就是先植樹、后建城。”[3]堅持生態優先,以千年秀林綠化工程為基礎,開展藍綠交織、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建設實踐,建設一座綠色生態之城。雄安新區在綠色生態理念指導下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與“人民城市”建設進程中注重生態環境的發展道路協調統一,避免環境惡化先于城市發展惡性模式的出現。[4]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指導新區建設,加快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建設進程,為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提供基礎保障。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為中國未來城市建設開辟新路徑、提供寶貴的借鑒經驗,在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開展建設實踐,為“人民城市”建設目標的實現找準了突破口。
起步于小縣城與大農村的雄安新區在高水平的城市化建設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建設理念,以建設“人民城市”為最終目標,走出一條具有雄安特色的“人民城市”道路。
以人為本的城市建設是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的內在要求,是發揮人作為歷史創造者與社會主體作用的本質要求。人的歷史主體地位決定了一切社會實踐活動都要以人這一主體為基礎,以人需求得滿足和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根本目的。馬克思認為:“人類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產過程中的時候,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才會實現。”[5]阿瑪蒂亞·森從“實質自由”和人的“可行能力”的角度出發,強調城市化過程本質是要實現人的可行能力的拓展,“物質和技術”主導的城市化固然能夠滿足人們對物質的追求,但那只屬于工具性自由的范疇,只有以人為中心的城市化發展才能實現人的實質自由。[6]“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的需要為本,即以絕大多數人的合理需要為本。[7]雄安新區致力于創建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生態“人民城市”,是在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的基礎上對人生存生產生活需求條件的滿足,是堅持貫徹以人為本發展觀的根本體現。
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的突出特色就是遵循城鄉一體化建設道路。西方城市化是在人戰勝自然這一觀念的指導下,以對自然的鯨吞和對鄉村的剝削為典型特征的城市建設。[8]雄安新區“人民城市”要避免西方以鄉村消亡為代價的無根城市化建設道路,走一條有根城市化發展道路。
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要堅持城鄉一體化的建設模式,避免日益嚴重的城鄉“同質化”困境的產生,將其打造為留得住鄉情、記得住鄉愁的“人民城市”。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并非追求全盤城市化,而是要形成“一主、五輔、多節點”的城鄉空間布局。[9]在2019年4月1日雄安新區成立兩周年的時刻,雄安新區官方發布消息:“雄安新區確定了22個特色小鎮的開發邊界、謀劃了100個美麗鄉村的點位和規模。”全新的建設理念與建設模式的確立,標志著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實現了城鄉的完美結合。特色小鎮與美麗鄉村融入雄安新區建設進程之中,有效地破解了城市建設格局單一化、人對城市認知和情感失衡的難題,助推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
以人為本,打造綠色生態之“人民城市”,提升雄安新區建設的內涵與質量,將人的發展與生態發展協調統一起來,滿足人的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0]實現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目標。
建立在雄縣、安新、容城三城基礎上的雄安新區在建設“人民城市”的過程中要聚焦“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建設理念,把握“人民城市”建設的根本目標。城,所以盛民也,必然離不開“詩意棲居”的城市空間構建,“地方之根”的城市之魂塑造,現代便利的城市空間營造。
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破解城市與自然鴻溝的基礎上,構建起人、自然、城市有機統一的整體,使優美的生態化生存環境成為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的外在保障。
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下的生態化生存環境是城市與自然相通的必然結果,體現城市建設的舒適性、發展的持續性。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報告強調:“城市工作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11]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就是要打造生態化的美麗家園,讓人們享受城市帶來的美好,享受更好的生產生活環境。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以人與自然和諧為本,在建設進程中注重自然價值,保留自然區域、保護自然環境,實現城市環境建設的生態化。雄安新區建設以自然生態為基礎,將山水田園風光融入城市,構建好山好水的舒適型“人民之城”。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立足自身獨特優勢,因地制宜、展現自身特色與風采的基礎上追求生存環境生態化,建設一個既擁有綠水青山又不乏物質與文化生活豐富的生態化“人民城市”。
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要立足雄安現狀,堅持雄安新區建設規律,追求城鄉共榮,不以鄉村終結為代價推動城市建設,構建城鄉并茂共生、水乳交融之“人民城市”。
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中的城鄉共生和諧化體現著城市與鄉村的相通,是其可獲得性與可識別性特征的根本表達。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下的城鄉共生和諧化就是立足鄉村與城市各自的特點,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推動城鄉各要素間的流動,促進城鄉發展。基于生態學共生理論得知,雄安新區城鄉共生發展是在強調不同種屬在利害關聯的基礎上,以協作、相互支持的方式實現均衡發展。城鄉共生和諧化突破了城市千篇一律的發展格局,明晰了城市地方性特色的發展優勢,構建了寄托鄉愁的空間載體。奧樂斯·克里格((Alex Krieger))強調,城市建設的核心問題是要創造一個不尋常的地方。R·弗萊明(Ronald Fleming)認為,地方營建是賦予城市公共空間情感與價值標志,讓人產生歸屬感和地方感。雄安新區城鄉共生建設結合周邊鄉村獨特的自然與人文資源,使城市特色得以彰顯,地方基因得以延續,鄉愁情感得以尋覓,實現雄安新區城市與鄉村的完美結合,達到了城市個性彰顯、城市特色凸顯的“人民城市”建設目標。
雄安新區“人民城市”是要建立人與人和睦共生的現代化之城,其內在要求就是推動產業結構現代化,使“人民城市”產業發展方式與現代化之城建設要求相一致。
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所追求的產業結構現代化本質上體現著生態要求與現代技術相通,是“人民城市”便利性與安全性建設的有力保障。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12]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要打造現代化新型生態產業,實現原有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推動科技含量低、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向科技型、生態型產業轉變,促使單一性、傳統型農業向多元性、生態型現代化農業轉型。產業結構現代化為人們提供了現代化的生產生活空間場所,以優質化的產業發展模式架構起工作與生活相通的橋梁,提升人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推動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
每座城市都存在其獨特性,有其自身的優勢,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立足自身優勢,展現自身特色與風采,著眼人居、人本、人文三重維度,通過城市建設融入生態自然,構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人居環境;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力度貫徹人本理念;借助現代新型工農產業發展培育人文情懷,使具有中國特色的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成為可能。[13]
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首要的就是構建適宜人們生存的綠色宜居環境。通過綠色宜居生存環境的營造,為人的生產生活提供優越安居的生存空間,將新區建設成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生態城市。
1.構建綠色化城市環境
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要深入思考城市環境特色與質量屬性,創造具有吸引力的綠色化人居空間。綠化美化建設應成為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永恒不變的主題。
千年秀林綠化工程的實施與白洋淀良好的自然濕地生態環境維護是綠色城市構建的生態保障。人工與天然完美結合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推動新區藍綠交織、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綠色城市建設實踐的開展。控制新區發展強度,劃定城市各系統發展基本底線,劃定城市水體開發利用紅線、綠地系統保護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紅線,杜絕“攤大餅”式的建設模式。打造城市生態景觀,雄安新區綠色城市環境構建要以生態公園建設為主體,白洋淀生態景觀建設為主線,建造花叢、草坪、密林等形態迥異的園林,開展白洋淀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工程,植樹造林,增加新區森林覆蓋率,構建宜人便民的森林公園,塑造雄安城區獨一無二的城市綠化園林,構建城市生態園林、白洋淀水生態景觀于一體的宜居城區,充分展現雄安新區“綠草為本,碧水為魂”的“人民城市”特色。
2.普及大眾化生態意識
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要注重人民內在生態意識的培育,人民意識作為其外在行為的推動力,直接關系著“人民城市”綠色宜居環境建設的成效,普及大眾化生態意識要堅持圍繞生態主題、加強生態理念、突出生態意識的思路推進。
緊緊圍繞全民生產生活方式生態化方向轉變,充分利用網絡、自媒體等現代傳播途徑,加強對雄安新區城市綠色交通出行、供水供熱節能環保、污水處理垃圾分類等綠色循環低碳理念的宣傳力度;緊緊圍繞全民生態素質提高、生態意識培育,扎實開展“城市綠化行動你我他”“保護白洋淀”等大型主題活動,加強全民護綠、興綠、養綠生態意識的培育與形成。圍繞全民生態主題的開展、加強全民生態理念的培育、突出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中的“人民為環境、環境為人民”的生態意識。
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要保障城市大眾主體性,通過職業技能的培訓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適應城市現代化生產生活方式。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應關注城市主體生存能力的提升,注重培養其從事現代化生產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不斷強化其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本領。[14]避免出現“鐘擺式流動、邊緣化生存”的隱患。
1.加大資金投入保障人民主體性
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要使全民擁有獲得感,就要強化其職業技能的生存能力,加強職業技能的培訓力度。職業技能的開展與強化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作保障,資金投入是最有效的保障。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作為國家千年大計,在全民職業技能的培訓問題上應給予持久關注和支持。政府將全民職業技能培訓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來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針對雄安新區城市大眾職業技能培訓設置專款專項,層層下撥,層層監督,保證每一筆款項落到實處,解決后顧之憂。企業作為人們工作的場所,對其職業技能的培訓應給予支持,減輕人們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的經濟負擔,為人們提供充足的培訓場所與培訓機會。
2.推動技術培訓增強人民適應性
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要使全民感受歸屬感,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雄安新區鄉村人口已達78萬,占總人口比重70%,鄉村人口由于自身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能低下,難以適應雄安新區“人民城市”生產生活環境,因此,推動職業技能培訓、增強人民適應性勢在必行。
雄安新區毗鄰京津冀,有著豐富的人才技術優勢,周邊高校科研機構眾多,能夠為其提供便利的學習交流機會。雄安新區城市大眾職業技能培訓各部門要積極主動尋求與周邊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的機會,建立長久的合作伙伴關系,引進技術人才和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針對性的專業技術指導,推動全民由初級勞動生產階段向更高級的生產領域邁進,提高大眾適應新環境的生存能力。企業是人們從事生產實踐活動的最大場所,在推動職業技術培訓的進程中要引進大量專業技術骨干人才開展多樣化的培訓方式;加強城市大眾勞動技能的培訓力度,提升其職業素質。[15]拓展全民職業技能培訓的內容,豐富全民職業技能培訓的方式,實現真正的學有所用。
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既要注重生態環境的維護,更需要關注農民主體利益的實現,實現二者的雙贏需發展現代新型工農產業,以多元生態的農業產業與集約高效的工業產業營造特色鮮明的雄安新區“人民城市”。
1.發展現代化多元生態農業延續新區特色基因
《尚書》有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要立足人民最根本需求,滿足人民的物質與精神需要,使人民享受生態化的生活,寄托難以尋覓的“鄉愁”。
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要發展多元生態的現代新型農業產業,轉變傳統的、低水平的農業產業結構。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復的《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中強調,雄安新區是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綠色生態不僅針對城市環境而言,也強調產業結構的綠色生態化發展。雄安新區現代化多元生態農業的發展在注重自身特殊性的同時要深刻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實質內涵,堅持自身特色與借鑒國外經驗的雙重維度,學習國外發展勢頭強勁的“社區支持農業”與再度煥發生命力的“都市農業”發展模式,為人民提供適宜的生產領域。同時雄安新區多元生態農業發展以城鄉統籌為基礎,結合周邊鄉村農業特色基因開展,依托自身優越的自然生態資源,將地方農耕文化與有機化的耕作方式相結合,發展體現地方特色的生態農業。使人民不會因為生活環境的變化導致自身所熟悉特性的喪失而失落,形成農業越發展、鄉村越美麗、城市越有根、人民越幸福的良性發展態勢。
2.發展高新端現代科技工業凸顯新區主體優勢
雄安新區“人民城市”是一座具有現代化氣息的高質量發展的新城,是為人民提供現代化的高質量生活與發展空間。其以現代高新科技產業發展為自身主體優勢,堅持現代科技與綠色生態兩條發展主線,滿足城市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雄安新區致力于發展新型高端產業,將綠色生態定位為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循環發展路徑、低碳發展模式。就產業結構與產業發展前景而言,未來雄安新區產業發展不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相應地,其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將助推生態環境的維護,保障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實現良性發展。
習總書記強調:“做好城市工作,要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16]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就是要以人為本,把人民需求置于重要位置,依托白洋淀,構建城市生態空間,將雄安新區“人民城市”建設為體現生態理念、生態智慧的以人民發展為中心的城市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