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璐璐,陳 力,吳 瓊
(南京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6)
20世紀50年代,貝塔朗菲創立一般系統論,強調系統是有機的整體。系統的各組成部分相互獨立且相互影響。系統的作用是真實意義上的1+1大于2,同時若系統中任一部分出現一個單位量的損失,系統必然會產生多倍單位量的消耗。由此,深入分析垃圾分類系統的各部分要素對垃圾分類系統的運作至關重要。
產品系統設計是在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下,以現代工業設計理論為基礎,融合其它學科而產生的新理論。產品系統設計以系統論為基礎,強調以產品整體為系統,從全局視角將各組成成分看作子系統,建立產品內部各成分以及產品與環境的有機關系。產品系統工程一般分為產品內系統和產品外系統。產品內系統指產品作為系統整體,由產品的開發、設計、制造、銷售、使用和消亡作為子系統組成;產品外系統指以產品為子系統組成的商業系統、人機系統等[1]。
垃圾分類系統是按照垃圾的成分、屬性、利用價值、對環境影響以及現有處理方式,分離不同類別的若干種類進行儲存、分類投放和分類搬運。經過分類后收集等精細化處理的垃圾能夠有效得提高資源利用率,進一步實現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按照產品系統工程的一般分類方法,將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體驗系統作為待研究的產品,則垃圾分類系統是產品外系統,由多個子系統組成的綠色產業系統。其子系統包含法律規范系統、生產制造系統(商品)、用戶體驗系統、垃圾收集系統、垃圾運輸系統、垃圾處理及利用系統。子系統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點,通過相互作用實現垃圾從生產到回收利用的完整系統。本文中討論的垃圾分類均指生活垃圾分類。
2019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案,我國首次將生活垃圾分類入法[2]。上海市于2019年7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其他城市地方政府關于垃圾分類的地方性立法均已提上議事日程。
各類法規中,針對生活垃圾的分類標準均存在差異,但是各地方均以三分法(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或四分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濕垃圾)為分類基礎制定分類標準。上海市采用的垃圾分類方法是四分法。
商品作為經濟流通與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于其本質是有用的、有價值的或可使用的,與垃圾的本質是完全相反的,因而在生活垃圾分類系統的研究過程中最容易被忽視。商品與垃圾的本質是相反的,但在物質層面上兩者是同一物質在不同時期的稱呼。規劃垃圾種類的同時也是在規劃商品種類。
在商品生產制造系統中,各行業均有生產制造規范,以確保商品質量、安全性等指標。一般商品即產品的開發涉及設計、制造、銷售、使用和消亡整個生命周期。產品的消亡就是商品轉變為垃圾的過程,所以產品在開發時就需要規劃商品如何進行垃圾分類。
產品系統設計中,用戶體驗即用戶在使用產品或系統的過程中產生的交互關系,要求對其進行優化,為用戶提供良好的使用體驗。生活垃圾分類系統的主要用戶是社區居民群眾。目前,生活垃圾分類系統一般采用鼓勵或獎勵居民的方式推進,上海于2019年7月1日起以懲罰的方式強制居民進行生活垃圾分類。從用戶角度分析,居民與垃圾分類系統的交互過程為:使用產品——收集垃圾——垃圾分裝——垃圾投放。用戶在收集垃圾、垃圾分裝過程中,受法律規范系統的影響。對生活垃圾分類標準的熟識程度,影響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準確程度及積極性。
目前,居民生活垃圾的收集以社區統一收集為主。居民需要在固定地點的特定回收處投放分類后的垃圾,上海實施強制垃圾分類后,垃圾投放點有專職人員負責檢查居民投放的垃圾是否符合垃圾分類標準。
社區收集的垃圾一般經固定運送的車輛每日統一運送至垃圾中轉站進行壓縮處理,依照不同類型垃圾的處理方式不同分別運送至相應處理機構。垃圾運輸車輛在垃圾收集的不同階段、不同體積及不同要求而有多種類型。
垃圾回收后的資源化利用是垃圾分類系統的最重要部分。目前,垃圾的最終處置方法包括填埋處理、焚燒處理、堆肥處理及再利用處理。衛生填埋目前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3]。焚燒處理可將垃圾轉化為熱量,供給發電和市民用暖,同時實現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堆肥處理是將有機物分解產生腐殖質土等,是有機物垃圾進行再利用的有效處理方式。再利用處理的垃圾包括:廢棄紙類、廢塑料、布類、廢棄金屬制品等。目前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僅為9%,焚燒處理率約為12%,剩余大量塑料垃圾被填埋或直接丟棄[4]。垃圾填埋場或丟棄到環境中的塑料垃圾有可能經河流、下水道流入海洋或被風吹入海洋。
以垃圾自身屬性分類,垃圾應該只有可回收垃圾或不可回收垃圾,但兩種垃圾混合會導致不可回收垃圾的腐蝕性、毒性等不可回收因素污染可回收垃圾,所以垃圾分類的標準規范是垃圾分類系統的最重要部分。垃圾分類規則標準不明確是現在垃圾分類系統面臨的重要問題。大眾對不同標準的認知程度、花費的學習成本以及垃圾分類難度等體驗,致使垃圾分類失去了便利性。上海在12年的時間里修改過5次分類標準,這樣頻繁的變動嚴重影響居民分類的積極性[5]。
法律規范系統的進一步明確是必然趨勢。當前垃圾分類風頭緊張時刻,垃圾投放有專業人員看管,居民投放垃圾需要進行查驗,而分類標準的多樣化導致居民面臨罰款亦或重新分類這樣的時間損失,使居民對垃圾分類望而卻步,甚至出現晚上偷偷投放垃圾的情況。垃圾分類政策的出臺是為了綠化居民生活環境、減少污染以及引導或鞭策居民進行主動垃圾分類,而不是各地方搞政績、玩花樣的手段。垃圾分類的標準統一化是居民正確實施垃圾分類的必要條件,是影響垃圾分類便利性的重要元素。
目前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行為是在產品或物品使用結束后被定義為垃圾之后進行的。但是以物料為基礎的垃圾,其分類是其本身物理及化學屬性決定的,即產品或物品在生產出來后,其生命周期的廢品周期中可能產生垃圾類型已經固定。從用戶體驗角度分析,居民在進行垃圾分類的整個用戶旅程中,最困難的過程是將垃圾按照標準進行歸類,這同時也是影響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積極性的主要原因。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能力差是阻礙垃圾分類進程最大的絆腳石。政府主導的四類推進模式,無論是引導型、強制型、自發型亦或是混合型模式,只能讓居民意識到垃圾分類勢在必行,但卻無法解決居民不能進行精確地垃圾分類這一困境[6]。
從生產制造系統即產品或物品成為商品之前解決垃圾精確分類的問題,是當下最快也是最有效的辦法。目前市面上的產品或物品作為商品出售時,其本身具有使用或食用說明,但是沒有使用或食用之后如何進行處置的說明。當下“垃圾圍城”局勢嚴峻,政府應不斷推出立法、政策引導社會群體進行垃圾分類,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而企業在產品研發過程中必須進行產品生命周期研究,特別針對廢品周期進行探索,配合政府的垃圾分類統一標準,在產品說明頁中明確指出產品丟棄時如何進行分類以及各部件屬于哪種垃圾范疇的簡易圖樣,方便居民進行垃圾分類。
我國目前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社會各界都在飛速進步,也正是因為在這樣高速發展的時代才顯現出垃圾分類系統設計的重要性。垃圾分類系統的發展與完善需要各行各業共同地奮斗和努力,從各自專業的角度來完善垃圾分類系統各種細節。